我就是来找骂的,贱骨头一个,不挨骂浑身难受

之前的时候,我跟大家说过,会连载书的部分内容。我决定连载6万字。前言、目录、引子不算,从第一章起,每天3000字,连载20天。

同样,之前的时候,我说过,我要听意见。这两天,大家提了很多意见,但无一例外,都是书的格式上面的意见、建议。

我想听的重点是内容,即我对史实的叙述、对战略、战役、战斗的叙述、分析以及对军事理论的讲解中你们认为存在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这个你姓王的讲的不对,那个你姓王的讲的不对。这些东西提出来,这个过程才叫做互相探讨,才叫做帮助我提高进步。

我这个人呢,贱骨头,最喜欢听对我写的内容的批评,特别喜欢。没办法,贱骨头,喜欢找骂,不挨骂浑身难受。

这本书呢,和我以前的文章风格是有很大不同的。这是一本严肃的历史书,是一部史书,不是纪实文学,更不是小说。所有的内容都来自于史料,不存在演绎。是在尽我最大的能力来还原历史的真实。比如今天连载的“引子”部分,中美韩日等书籍通常都说,志愿军隐蔽入朝,敌军没发现,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志愿军在隐蔽伪装上的水平,是天下一绝。但几十万大军的行动,以美军的侦察能力,会毫无察觉,这是不可能的。美国人的情报和侦察能力,不管是技术装备或是能力水平,都是当时世界的顶尖水平。事实上,美国陆军、海军、空军的情报侦察人员都发现了志愿军大规模入朝。只不过情报上报上去,美军高层不重视而已。

志愿军能够赢得战争的突然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敌军的不重视,而不是自己的能力非常强。

图片

那现实意义是什么?

隐蔽伪装是什么?是欺骗。美国人说了,中国人是欺骗的老祖宗,他们的军事哲学就是不断的欺骗,来误导你。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提出了以下几点。

1、不能过分的夸大志愿军的隐蔽伪装能力,并据此认为这是赢得突然性、主动权的主要原因。其实说的是不要过高的估计自己,对自己估计越高,在作战中完不成任务的可能性就越大。

2、战略欺骗的核心是敌方的决策层。细节问题,很可能瞒不过基层人员,但基层人员发现的问题能否被决策层重视,这并不容易。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抓时间窗口。这就是本书的核心,时间权和空间权。去抓敌方决策层没有反应过来的窗口期。

3、就是要抓敌方决策层的失误。隐真示假、虚实佯动,都是为了制造敌方的被动失误。这就跟足球一样,主动创造出来的对方被动失误的机会肯定是远远小于对方主动失误的数量的。所以就非常明了,战争更多的是在比抓对方失误的能力,那么其他领域不也是一样么。

4、综上,志愿军入朝时成功欺骗到了美军吗?没有。只不过美国人自己的傲慢让他们出现了失误。那么,志愿军抓住了敌军的失误吗?有。志愿军充分利用了敌军的失误。

5、解放军已经足够伟大了,任何人为的神话,其实是在损害人民军队的形象。

其实就是说,在现在的总结中,把第一次战役的开端说成了我们成功欺骗了美军,实际是我们抓住了失误。创造力强和抓机会的能力强不是一个概念。这就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致力的一个方向——中国的军事学是被书生带偏的一门学科,整天夸夸其谈出奇制胜。中国人确实是欺骗的老祖宗,但中国军事学一直以来的精髓是精密计算,是经过精密计算后布局布势,是精密计算后执行战斗的程式化、规范化。

为什么我在书里不写这些话呢?

书么,传道授业解惑。一道题,有一百种解法,书里写了一种甚至十种,就会让大部分看书的人形成固定思维,就这么点解题思路。这就等于只推开了一道门缝,看到的是世界是狭隘的。而我要的是,推开门后空间是无限的,无限在于读者自己的想象力和领悟力,无限到一道题会有一万种解法。就好像以前有个基层指挥员跟我说:我们要的是具体执行的方法。我说:我给你的是思路。我教了你一种方法,难道你就只会这一种了吗?给了你思路,你不就可以有更多的方法吗?

也许我说的很对,写的也很对。但你没有看到思路,那不就受我的局限性影响了吗?

今天眼睛非常难受,不知道什么原因。上述的话我没法仔细看看,再推敲推敲,只能想到哪写到哪,凌凌乱乱,随便扯扯。

我这本书,外面是没地方买的,只有在“这才是战争”公众号里留言或给我发私信联系我,才能获取。

图片

                                                                这才是战争

                                        —抗美援朝(第一卷)敌我详情及初战

                                                               王正兴 著          

                                                                   前 言

我常说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这是因为:

第一、人类军事史上有过数不清的以弱胜强的例子,但是到了热兵器时代、特别是机械化战争时代,在武器装备存在巨大悬殊的情况下,想以弱胜强,从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让电脑进行推演也是推演不出的。但志愿军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做到了这一点,这是一个奇迹。

第二、抗美援朝战争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对外屈辱史,真真正正的让西方人不敢再小觑。

那么志愿军怎么打赢的?这是真正的问题之所在。

钢少气多,靠精神力量?这肯定不足以解释。现代战争,在战场上比得是火力,火力密度、火力控制、火力运用。无论怎么比,美军都比志愿军强太多太多。

美军已经是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各种条令条例都已完善、建立了其军事理论体系。美军又是一支合成型、保障型的军队,其第8集团军装甲兵、炮兵、步兵和支援部队的比例是差不多是1:1,装甲兵、炮兵、步兵的比例是8:46:100,虽然还达不到美军条令要求的21:66:100(这和朝鲜半岛的地形有很大的关系),[1]但已经让志愿军望尘莫及。

更不用说美军拥有完全的制空间权(制空权和制海权),实际进行的是空地一体战和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其航空兵近距离空中支援是对志愿军防御阵地和进攻部队最大的威胁。解方将军对美军停战谈判代表说:我们是用一军(陆军)对抗你们三军。诚非虚言也。韩国官方历史《625战争史》写道:“在当时朝鲜半岛上的制空权掌握在美国的情况下,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中国)让大规模兵力进入朝鲜与美国开战,这是难以想象的冒险。”[2]

而且,美军是一支学习型的军队,在二战时德军元帅隆美尔就做出过这样的评价。从一开始,美军就从战争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其负责训练的门罗堡野战部队司令部根据战场反馈的经验,重新制定和不断修订美军的训练纲要和计划,其军事训练始终与战场反馈同步进行。在整个朝鲜战争中,美军的战斗力始终是动态变化的。

诸如此类的种种,还可以列出很多很多。

面对世界第一军事强国,面对如此强大的美军,志愿军为什么能打赢?凭什么能打赢?

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唯有两个字——真实,真实地面对历史,面对真实的历史。

1、要结合敌我双方、各国的史料,不能仅仅以单方的史料去分析研究。在敌方的史料中,我们阅读到很多让我们震撼的记载,敌方毫不掩饰的表达出了对某次战斗的沮丧、不满,甚至对志愿军的钦佩。而很多很多的内容,我们这边没有记录。如果没有敌方的记载,这些英勇的事迹、伟大的战士,就会被埋没。只有对比敌我双方史料,才能找出最接近历史的真相,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2、要从敌我双方指挥官当时的视角,而不仅仅用现在视角来观察决策和指挥。双方指挥官在当时受战场迷雾的影响,所看到的并不是战场的全貌,所以首先要从他们的视角来观察这场战争。这样才能真正知道,为什么他们做出这个决策,为什么他们这样进行指挥?现代的研究者掌握了丰富的、大量的资料,实际上已远远超过当事人。再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才可以真正地总结经验教训。

3、必须认识到双方的军队都是动态变化的。交战双方都从战争中总结了大量的经验,但决不能用部分经验,甚至一条经验去概括一场战争。比如,如果单用“美军害怕近战、夜战,害怕后路被切断”去形容、概括美军,那除了早期的战役,之后所有的结论都会是错误的。志愿军、美军、韩军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改进。谁在某一阶段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更到位,学习提高更迅速,谁就会在某一阶段的战场上呈现出某种优势,这在任何一场战争中都是这样。敌我双方都是动态变化的,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想,通过以上三点的考察,基本上就能解决“志愿军为什么能打赢”这个基本问题。我们必须知道敌人并不仅仅只是技术优势之强敌,敌人一样善于学习,一样善于总结提高。能够战胜这样的强敌,志愿军最终能在战场上呈现战术优势,这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奇迹。

想说想写的话非常多,留在书里慢慢讲。谨以这一个系列共9本书,来纪念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队,最伟大的一群人。各卷书名暂定如下:

《这才是战争——抗美援朝(第一卷)敌我详情及初战》

《这才是战争——抗美援朝(第二卷)美军历史最大败仗》

《这才是战争——抗美援朝(第三卷)平道城、破临津》

《这才是战争——抗美援朝(第四卷)汉江血、砥平里》

《这才是战争——抗美援朝(第五卷)志愿军最困难的时刻》

《这才是战争——抗美援朝(第六卷)坚守:黎明前的黑暗》

《这才是战争——抗美援朝(第七卷)反击:铁和血的考验》

《这才是战争——抗美援朝(第八卷)逆转:中国人的铁拳》

《这才是战争——抗美援朝(第九卷)前传:战争起源和中国出兵》

在所有9本书完成后,最后一卷《这才是战争——抗美援朝(第九卷)前传:战争起源和中国出兵》会变成第一卷,而现在由于种种原因,该卷放在最后。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大量读者的帮助,对此我非常感谢。当然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家人,正是他们默默的支持和付出,才让我得以专心写作;其次要感谢的是“六朝何事”, “六朝何事”帮我找到了国外大量的资料,并提供了精细的地图,同样给予了我巨大的支持;同样还要感谢的有“Eliwod”、滕家海、王永刚、“的笃”、汤皓然、陈语霆、“张一鸣”等大批我知道名字或不知道名字的读者,他们帮助我找照片、找资料、翻译,做了大量的志愿工作。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本书的写作还会更加曲折。当然,还有更多的一直默默支持我的“潜水党”们,你们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感谢你们,非常感谢。

虽然我写本书初衷是定义为世界第一,但我这个人能力、水平都挺一般的,参考的资料太多,记忆力也有限,加上书籍的编辑、校订、排版工作都由我一人完成,精力有限,书中的错漏之处必不会少,希望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助我发现错误,并告知我,以便及时改正,谢谢。

另,为节约篇幅,本书注释中只列出书名、作者、页数,出版社就省略了;注释中韩文参考资料用中文列出,英文参考资料依然还是英文,特此说明。

                                                                                           王正兴 2024年8月10日


[1] Logistics study of the Korean campaigns, 1950-1953, vol I, G-4 Special Projects Division, Headquarters Army Forces Far East and Eighth U.S. Army, 电子文档未标注页码。

[2]《625战争史(第7卷)中共参战及联合国军撤离》,韩国国防部军事编纂研究所,第40页。

图片

                                                                  目 录

引子:美军到底有没有发现志愿军入朝?

第一部分 知彼知己

第一章 美军内部的派系和矛盾

第二章 美军大换血

第三章 美国陆军到底怎么了?

第四章 杜鲁门的经济政策和核武器战略

第五章 美国陆军的战斗力远没有美国人想象的那么强大

第六章 根源在于美军的军事思想和理论

第七章 美军的总结和提高

第一节 美国陆军的编制情况

第二节 美军的作战特点

第三节 美军对前期作战经验的总结

第四节 美军动员和补充

第五节 兵员素质的提高

第六节 美军训练的改进

第七节 美军士气基本恢复

第八章 美军后勤出现大问题

第一节 美军后勤编制体系

第二节 美军在韩国的物流网

第三节 造成美军后勤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第九章 美国空军、海军及“联合国军”其他部队

第十章 韩军的创立及派系

第一节 光复军和原日伪军的合流

第二节 光复军正式确立正统地位

第三节 伪满洲国军的崛起

第十一章 韩军的动员、补充和训练

第十二章 韩军的后勤和支援保障

第十三章 志愿军的情况

第一节 组建东北边防军

第二节 加强边防军力量和部署边防军二线三线部队

第三节 战前准备

第二部分 百战不殆

第十四章 志愿军的作战塑形

第一节 毛泽东的战略企图和初步设想

第二节 毛泽东改变战略设想

第三节 毛泽东定下战略指导,志愿军明确第一次战役指导方针

第十五章 美国的战略企图

第一节 美国寻找法理依据

第二节 美国统一国内意见

第三节 NSC-81出台和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927指示

第四节 荒唐的“联合国授权”

第十六章 美国对苏联和中国的考量

第一节 苏联继续诱骗美国

第二节 对中国的“误判”?

第十七章 敌军的战役展开

第一节 麦克阿瑟逐步放开限制

第二节 韩军第2军团的“一字长蛇阵”

第十八章 首战云山北

第十九章 两水洞、温井战斗

第二十章 打垮韩军第6师团

第二十一章 云山序曲

第二十二章 沃克的处置和白善烨的心机

第二十三章 美军终于意识到不妙

第二十四章 中美两军的首次较量——云山战斗

第二十五章 敌军得以逃脱的原因

第二十六章 南面川、骆驼首

第二十七章 云山战斗小结

第二十八章 飞虎山之战

第二十九章 66军受到错误批评

第三十章 再战飞虎山

第三十一章 清川江桥头堡

第三十二章 东线阻击

第三十三章 初遇美军陆战第1师

第三十四章 志愿军对第一次战役的经验总结

第一节 志愿军决定结束第一次战役

第二节 志愿军对第一次战役的总结

第三节 什么是空间权和时间权?

第三十五章 敌军对第一次战役的经验总结

参考书目

表格:

表1:美军远东司令部编制

表2:朝鲜战争美军步兵师武器编制表

表3:美军非师野战炮兵部队入朝时间表

表4:美军非师高射武器部队入朝时间表

表5:1950年9月30日美军实力数

表6:美军14周基础训练内容表

表7:日本后勤司令部编制

表8:第2后勤司令部编制

表9:第3后勤司令部编制

表10:美军运输部队入朝时间表

表11:美国远东空军编制序列(附韩国空军)

表12:美国远东海军编制序列(1950.9.12)

表13:国防警备队(警备队)历任司令、副司令

表14:警备队5个旅团(及韩军第7旅团)历任旅团长

表15:志愿军入朝前后韩军历任军团长、师团长

表16:开战前韩军职务一览表

表17:韩军派系(不完整,不能达到极高准确率)

表18:东北边防军部队编制实力统计表(1950年7月)

表19:第一次战役敌军参战部队编制序列表

表20:志愿军第一次战役参战各军减员情况统计表

地图:

图1:“鸟舍”行动人员第300号报告行动路线示意图

图2:志愿军克敌制胜关键原因示意图

图3:10月25日西线战场态势示意图

图4:40军云山北战斗示意图

图5:40军两水洞、温井战斗示意图

图6:10月27日西线战场态势示意图

图7:40军龟头洞战斗示意图

图8:10月28日西线战场态势示意图

图9:10月29日西线战场态势示意图

图10:40军龙谷洞战斗示意图

图11:10月30日西线战场态势示意图

图12:10月31日西线战场态势示意图

图13:11月1日西线战场态势示意图

图14:39军云山战斗示意图

图15:美军防御漏洞示意图

图16:骆驼首战斗示意图

图17:38军南下战斗示意图

图18:11月2日西线战场态势示意图

图19:11月3日西线战场态势示意图

图20:66军龟城、宜川地区战斗示意图

图21:38军飞虎山战斗示意图

图22:11月4日西线战场态势示意图

图23:40军清川江桥头堡战斗示意图

图24:39军上扬五里战斗示意图

图25:10月25日-11月1日东线战场态势示意图

图26:11月2日-6日东线战场态势示意图

图27:11月5日西线战场态势示意图

引子:美军到底有没有发现志愿军入朝?

1950年10月19日,一支隶属于美国海军的特工小队手举望远镜、静静地趴在鸭绿江南岸的草丛中,这些特工基本是原朝鲜黄海南道人,隶属于美国海军中尉尤金•克拉克麾下,跟随克拉克参加了对仁川的侦察及进行了对黄海南道海岸的袭击,现在他们受克拉克派遣,秘密北上,来到了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

在这个本该宁静的夜晚,这些趴在草丛中的原朝鲜人看到了让他们目瞪口呆的一幕,数不清的士兵跨过鸭绿江进入了朝鲜。

“中国军队!”他们很快就明白过来自己看到了什么。

这个足以让全世界震惊的消息迅速通过无线电波发给了克拉克,又通过美国远东海军上报给美军远东司令部,可美军远东司令部情报部长查尔斯•威洛比少将对这一重大情报却嗤之以鼻,丢进了“垃圾堆”里。[1]

图片

图1:“鸟舍”行动人员第300号报告行动路线示意图,图源:《装甲游击队情报资料》第1卷(该图中时间为美国时间,比韩国晚12个小时,韩国时间为10月20日)。

差不多1天后(10月20日),威洛比自己麾下的情报机构——驻韩联络处(KLO[2])的韩国空投特工在满浦附近亦观察到志愿军42军的渡江场景,这就是震动美军情报部门的KLO第300号报告,然而这个空投特工既没有电台也没有步话机,甚至都没接受过无线电培训,是依靠步行返回敌军一侧传递情报的,等这个韩国特工回到敌军一侧时,已是11月9日,[3]黄花菜早就凉了。而且,就算他们有无线电也不会得到威洛比的重视,美军少校阿佐提亚在《朝鲜战争的作战情报失误》中指出:“(韩国特工)报告的情报要么不能令人满意,要么被认为没有什么价值”,“韩国和国民党中国的情报人员提供了一些最好的情报,不幸的是,它被视为自私自利,因此不可靠。由于过去的经验,威洛比的幕僚不信任韩国情报人员。”[4]

早前,由于竞争关系,驻韩美军顾问团下属的第308反谍报队一贯于指责KLO下属特工能力完全不合格,引发美国政府疑惑,认为KLO的情报是韩国为了获得美国军事援助而将信息夸大[5]。美国中情局的约翰·芬尼根也在《烈火审判:朝鲜战争的战略和作战情报》中指出:“KLO产生的人力情报 (HUMINT) 主要依赖于东道国的来源。该情报的真实性在远东司令部受到质疑,东道国的人力情报报告并未受到高度重视。政策制定者可能认为KLO报告反映了李承晚政权渴望获得更多军事和财政援助。”[6]

美国国务院和远东司令部的双重鄙视让接替白善烨出任韩国陆军情报局长张都暎极为不满,他抗议说:“(KLO特工的)分析和判断在韩美情报机构中是最准确的。”很多事例支持张都暎的言论,KLO特工成功策反了朝鲜人民军105坦克旅团的一个联队参谋长,向韩国传递了人民军正在大规模集结装甲兵力,计划在1950年6月初发起进攻的关键情报。KLO特工还成功打入朝鲜内务省警卫局,获得了1950年3月该局集合大队长以上干部传达金日成重要讲话“1950年将展开统一分裂祖国的英雄斗争”的关键情报[7]。美军少校洛夫扎尔指出:“KLO 制作了四百多份分析报告,在入侵前一年内就警告了即将发生的进攻。”[8]

而且,虽然各种美国书籍和文章都说空中侦察未发现中国军队,实际上美国海军航空兵多次发现了志愿军渡江场景,“莱特”号航母的第32战斗机中队的托马斯·J·哈德纳上尉回忆说:“10月下旬,当敌人活动增加的迹象突然变得明显,我看到了大规模穿越冰冻的鸭绿江的迹象。” 第542全天候战斗机中队的W. P .加顿中尉也发现了志愿军渡江,他说:“我在朝鲜一侧绕了一个小时,数着驶过安东和新义州之间大桥的卡车。卡车开着灯离开了灯火通明的安东;开过一半桥上,他们会熄掉车灯,摸索着穿过灯光昏暗的新义州。交通看起来几乎完全是单向的,在我观察他们的一个小时里,我数了数有超过150辆卡车通过这座桥。”[9]

可是,尽管在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克阿瑟和威洛比立即加强了KLO的情报工作,由于威洛比把工作重心放在维护麦克阿瑟的权威和形象上,使得他这个老牌情报人员对于和麦克阿瑟决策相悖的情报视而不见、置若罔闻,KLO特工的报告和海军航空兵的报告都没有引起威洛比的重视。

在东京的无视下,志愿军源源不断地南下,而美韩军亦迅速北上,双方同时走向未知的命运,注定将在朝鲜某个地方相遇。

此时,志愿军对美韩军几乎一无所知;同样,美韩军对志愿军也几乎一无所知。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正确分析我情,尽可能掌握敌情,是战争胜利的不二法宝。分析敌情我情,是军队指挥员必备以及最为重要的关键技能。在敌我资料极为丰富的现代,重新对朝鲜战争交战双方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是极为必要的。因此,本书将把每一卷都分为两个部分:1、敌情我情分析——知彼知己;2、作战过程研究——百战不殆。


[1] The U. S. Navy in the Korean War, Edward J. Marolda, p.216.

[2] 美军撤离韩国后,韩国情报工作由驻韩美军军事顾问团下属的第308反谍报队负责,所获情报由驻韩美军顾问团直接向美国国务院汇报。威洛比对这一块的情报工作脱离远东司令部掌控甚为不满,因此于1949年6月成立驻韩联络处,任务为渗透到朝鲜政府、军队及产业机关收集情报。队员最早为美军情报人员5人和李允明、全俊、朴太铉、金亨燮、崔学彬等韩国情报员10人。其后创建了“桑网络”、“塔姆网络”、“威士忌网络”、“困境网络”,各发展韩国特工及朝鲜潜伏人员30多人。由于白人根本无法在朝鲜展开情报工作,KLO的执行特工实际上都是韩国情报人员或被策反的朝鲜人。

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克阿瑟迅速对KLO的情报工作重视起来,1950年7月至12月,原来只关心日本方面的第441反谍报队向韩国及美军各师、团派遣特工376人,以加强韩国的情报工作。同年8月,战争初期擅自扔掉部队逃跑而被判死刑的韩国陆军本部情报局原副局长桂仁珠脱离韩军投入KLO(1951年7月任KLO指挥官),在美军庇护下逃脱死刑,他从学生军官候补生、行政军官候补生等中选拔情报人员,以充实原有的各情报网络。而配合美国海军进行仁川登陆情报侦察的韩国人员,亦是KLO特工。

在向朝鲜渗透方面,从8月至10月,KLO向朝鲜空投特工97人。

8月,空投30人,返回4人。

9月,空投9人,返回8人。

10月,空投58人,返回36人。

正是10月20日在满浦附近空投的特工和跟随美军中尉克拉克的KLO特工,都侦察到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综合《韩国战争游击战史》;Intelligence failure in Korea, Major General Charles A. Willoughby's role in the United Nations Command's defeat in November, 1950;Operational intelligence failures of the Korean War;Trials by fire: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intelligence in the Korean War, Max R. Rovzar;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by partisans for armor, volume I, Committee 20, Officers Advanced Course.

[3] 《韩国战争游击战史》,韩国国防部军事编纂研究所,第562页。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by partisans for armor, volume I,Committee 20, Officers Advanced Course, p.35-37. In the Devil's Shadow: U.N. Special Operations During the Korean War, Michael E. Haas, p. xiv.

[4] Operational intelligence failures of the Korean War, Charles M. Azotea, p.22, p.20.

[5]《韩国战争游击战史》,韩国国防部军事编纂研究所,第534页。

[6] Trials by fire: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intelligence in the Korean War, Max R. Rovzar, p.22.

[7] 《韩国战争游击战史》,韩国国防部军事编纂研究所,第533-34页。

[8] Trials by Fire: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Intelligence in the Korean War, Max R. Rovzar, p.23.

[9] Holding the Line: The Naval Air Campaign in Korea, Thomas Mckelvey Cleaver, p.120-121.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