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从“新”出发

大连因海而生

因海而兴


新时代大连振兴发展的

重要优势在海洋

重要动能在海洋

重要空间在海洋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树牢寸海寸金意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连篇章注入强劲蓝色动能——现代海洋城市总体设计加快描绘,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能级持续提升,现代海洋产业不断壮大,海洋科技支撑更加强劲,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大连“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海洋综合实力支撑。


图片


  1

























聚焦总体设计

加快绘就海洋经济发展新蓝图

11月2日,国务院批复《大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大连是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城市性质。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成为我市新时期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引领东北全面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纲领。


为统筹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我市加快绘就海洋发展新蓝图。


制定出台《大连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明确发展目标,确定重点任务。制定《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完成《大连市预制菜产业发展规划》,努力打造“中国海鲜预制菜之都”。


目前,我市现代海洋城市总体方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加快培育和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


图片

在长海县“海洋牧场”里,大力推广科学养殖为渔民增收增产。


谋定而后动,为把向海图强的“新蓝图”变成振兴发展的“实景图”,我市积极推动海洋发展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制定大连市海洋发展年度工作要点并统筹推动落实。


召开市委海洋委2024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市委海洋办专题会议,承办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高位部署推动海洋发展取得新突破。


坚持海洋重大项目建设和招引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全年谋划推动海洋重点项目87个、总投资3700亿元。


制定2024海洋招商项目手册,以项目招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组建海洋经济板块龙头企业大连獐子岛海洋发展集团。


组建市深远海养殖专班,建立“政产学研用”体系化团队,高位谋划、统筹推进深远海养殖工作,系统规划深远海养殖发展空间布局和产业格局,加快推动水产养殖由近海向深远海转型。


图片

现代海洋养殖业打造新型“海上菜园”。


  2

























聚焦产业强海

全力锻造现代海洋城市发展强引擎

3月1日,由恒力造船(大连)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艘8.2万吨钢质散货船下水,标志着恒力重工在船舶建造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也是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成果。


图片

由恒力造船(大连)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艘8.2万吨钢质散货船平稳下水。受访单位供图


我市坚持把壮大产业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阵地,做强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大连特色优势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筑牢海洋经济发展根基,锻造现代海洋城市发展强引擎。


图片

受访单位供图


海洋渔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水产品产量、产值相当于其他4个计划单列市之和,海参、虾夷扇贝、裙带菜等特色养殖品种产量分别占全国30%、90%、70%,杂色蛤、海带、牡蛎等大宗水产品产量均占全国20%以上;


拥有国家级海洋牧场32处,示范面积超过30万亩,数量和规模居全国首位,形成了长海县长山群岛海洋牧场集聚区;


图片

旅顺裙带菜近海养殖场。


全面振兴水产种业发展,大连獐子岛海洋发展集团建设“全国水产引育种中心北黄海獐子岛基地”项目。


推动大连市海鲜预制菜产业标准化建设,发布了《大连市海鲜预制菜产业标准体系》,梳理标准592项,为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片

大连是海参、鲍鱼、海胆、生蚝等多种海产品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享有“海鲜名城”“辽参之都”诸多美誉。


围绕建立健全大连海参标准体系和溯源体系,绘制“大连海参”原产地坐标图,创建“大连海参”原产地大数据库,研发“大连海参”原产地溯源系统,公布首批22家获得“大连海参”原产地认定企业名单,组织“大连海参”原产地溯源码授予仪式,对接抖音上海总部海鲜水产运营部门,明确在平台上售卖“大连海参”必须获得大连市海洋渔业协会颁发的“大连海参”原产地标识,初步形成完善、系统化的“大连海参”原产地认定服务和保障体系。


图片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华 摄


海洋旅游业快速发展


完善“一核引领、一环联动、三区共兴”全域旅游规划布局,统筹岸线、湾区、海岛、文物、乡村等资源开发利用,完成《大连南部滨海旅游带改造提升研究》等4个重点片区规划,初步形成“1+12+1”的文旅规划体系。


统筹推进南部滨海、梭鱼湾、北部生态等文旅产业带以及旅顺、长海、金石滩等片区文旅发展,建设梭鱼湾、塔河湾、金石滩湾等魅力观光湾区。


海洋文旅产业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长山群岛获评全国首个海岛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星海湾滨海旅游度假区、东港旅游度假区成功获评新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港东五街火爆全网。


图片

金石滩十里海水浴场。

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球首制7500立方米二氧化碳运输船、单舱世界最大1.3万立方米B型LNG(液化天然气)燃料舱、国内首台中速大功率氨燃料发动机、全球最大2.4万标准箱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用曲轴、国内首台甲醇双燃料低速柴油机等一批高技术船舶和船舶配套产品成功交付。


恒力重工首制船、首台发动机成功交付,标志着恒力重工已完全具备现代化的船舶建造能力。


临港石化产业加速向全产业链延伸


推动大连市石化产业优化布局和产业升级,加快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推动恒力新材料科创园陆续投产,加快向下游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延链补链,转化为更多高附加值产品。


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入围“全国高质量发展化工园区30强”。


大连石化搬迁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大连石化分公司(西中岛)炼化一体化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批复。


海洋能源产业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东北首个海上风电场已并网运行,建成及在建装机容量190万千瓦、待建200万千瓦,已投产海上风电规模125万千瓦,建成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海上风电基地。


  3

























聚焦科技创新

加快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

由中国船舶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17.5万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停泊,今年5月该船顺利出坞,标志着中国船舶大连造船正式进入大型LNG运输船建造领域。这是中国船舶大连造船史上承建的首制LNG运输船,自主研发设计,设备国产化率达70%,并突破了绝缘板安装、安装精度控制、粘连精度控制、LNG货物围护系统焊接等关键建造技术难题。

图片

由受访单位提供


我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引擎,抓科技攻关,育海洋人才,强“蓝色”企业,培育未来竞争新优势。今年以来,我市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海洋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发展势头正盛,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高质量做好海洋关键技术攻关和科创平台建设,支持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英歌石科学城前瞻布局洁净能源、海洋工程等研究领域,加快建设辽宁黄海实验室、滨海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


围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设立大连金石湾实验室、凌水湾实验室,大连海洋中医药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建设大连海洋中医药研究所,大力支持伤科接骨片、海洋胃药等创新药生产研发。


建设国内首个“南极磷虾生物医学产业创新研究所”,打造极地捕捞、技术研发、产品加工、生产经营完整产业链条。


连续8年成功举办全国海洋智能装备创新大赛。


图片

大连英歌石科学城。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遨海科技海上新一代通信技术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积极支持大船重工、瓦轴等龙头企业围绕船舶管路智能设计、船用大功率海上风电主轴承等“卡脖子”核心技术开展攻关。


2024年度围绕智慧航行系统、船舶设计软件、海上风电轴承等方向,组织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基金等涉海科技计划项目。


图片

海上风电项目。


强化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


中远海运川崎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实施全球最大甲醇双燃料2.4万箱级集装箱船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浩和食品与大连工业大学合作实施海珍品预制菜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助推大连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兴连人才计划”,组织开展科技人才创新、科技人才创业支持政策实施计划,遴选支持海洋领域尖端人才、领军人才团队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图片

由恒力造船(大连)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艘8.2万吨钢质散货船平稳下水。受访单位供图


 4

























拓展蓝色经济“朋友圈”

搭建海洋合作新平台

12月5日,由市政府和恒力重工集团联合举办的“向海·向未来”恒力·绿色船舶发展大会论坛在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两百余名主流船企、船东、金融机构代表及业内精英齐聚渤海湾畔,共同探讨全球减排降碳背景下造船行业绿色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图片

由市政府和恒力重工集团联合举办的“向海·向未来”恒力·绿色船舶发展大会论坛在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举行。


以海参大会、海博会等各种海洋产业展会和论坛为媒,以港航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不断拓展蓝色经济“朋友圈”,搭建海洋合作新平台大平台,激发海洋城市建设内生动力。


图片

受访单位供图


今年以来,我市口岸开放辐射范围持续扩大,服务功能日益丰富,国际航线通达性日益增强。


图片

我市海参增养殖业规模占全国近四成、占辽宁省九成以上。


航运物流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长兴岛北岸作业区201号—206号液体散货泊位工程、207号—211号通用泊位竣工投产;总投资超200亿元的“中远海运LPG及化工品船队和西中岛氢基能源储运一体化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大连长兴岛,为港口运营增添新动力。


今年开通4条外贸集装箱航线和1条江海直达内贸航线,填补大连港直航服务空白,航线总数达106条,航线网络更加全球化。


打造“大窑湾”智慧港口2.0版,东北亚航运物流中心智慧口岸一站式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启动,集装箱码头“智慧港口”实现5G无人集卡自动驾驶常态化作业。


持续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完成海关特殊区域企业辅助申报子系统、数据交换新功能建设。这些创新成果大幅提升了港口运营效率、通关效率以及智能化水平。


目前,大连承担着东北地区98%的外贸集装箱,100%的过境商品车,60%的中转油品,集装箱量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图片

受访单位供图


建设航运服务业集聚载体,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大厦项目主体结构提前完成封顶。


出台《大连市国际商事调解工作协调机制》,为推进海事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创设基础性制度框架。优化海事商事法律服务律师人才结构,深入实施“雏鹰腾飞计划”,提升我市海事海商法律人才的专业化水平。


举办首届东北亚航运法治峰会,打造高端航运法治互动平台,助力航运法治生态建设。


图片

停满汽车的金普新区大窑湾港汽车码头。


围绕石化、汽车、船舶与海工装备等重点行业开展17场(次)产需对接活动,搭建企业合作交流平台,帮助拓展市场订单,助力企业稳产增产,稳定工业基本盘。


  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守护好海洋蓝色新家园

在冬日的大连金石滩快乐海岸旅游区,通透纯美的碧海蓝天、曼妙悠长的金色沙滩映入眼帘,很多市民游客在海滩上捡拾石子、贝壳,欢笑声与秀美的海滨风光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图片

金石滩十里海水浴场。


过去一年来,我市始终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以美丽海湾建设为统领,以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黄渤海攻坚战和近岸海域水质提升为抓手,统筹实施海湾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亲海环境整治,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努力守好海洋蓝色新家园。


深入打好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推进近岸海域水质提升,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不断推进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


开展“护海净滩”入海排污口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将入海排污口纳入全市为民办实事范畴。


出台《河流污染精细化管控方案》,通过实施精细化管控行动,纳入全省近岸海域水质提升方案的10个国考断面总氮浓度均较2022年实现负增长。


梯次建设美丽海湾,中山区老虎滩湾和沙河口区星海湾美丽海湾建设已通过省级评审,被推荐参评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制定出台海漂垃圾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全力推进海洋垃圾治理制度化、常态化。


坚持海陆统筹原则,严控陆源垃圾入海,加强化肥减量增效,着力消减陆源污染入海。


加快推动庄河市、长海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有效提升重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




本条微信由大观新编辑制作

转载请注明:来源大观新闻(微信号:Daliandaily)


文字: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李小华、舒心侨

图片: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华、王韬飞

编辑:小雨、幽幽

美编:张强

校对:王涛

责编:秋菊

主编:李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