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点亮城市文明之光!厦门持续推动爱心建设

图片厦门市慈善总会“快乐壹家人”慈善基金增资仪式暨2024年首场助学活动现场。(图/本报记者 卢剑豪 摄)

  一生节俭的88岁厦门孤寡老人捐出200万元积蓄,希望帮助更多成绩优秀的困难学生实现梦想;来厦游客不小心将价值6万元的名牌包遗落在共享单车的车筐内,幸运的是,这个包在她报警后3个小时“完璧归赵”……

  一座城市,当乐善好施、见义勇为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理念,当诚实守信、凡人善举成为人们的行为自觉,真善美便在市民的心头深深扎根并遍地开花。厦门,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2019年12月26日,市委市政府提出用道德之美、向善之魂标刻城市文明新高度,吹响了建设“爱心厦门”的号角。

  五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爱心厦门”建设在奉献爱心、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动“爱心厦门”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深度融合,打造爱心工作特色品牌,用实际行动书写大爱无疆,为争创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图片“星空咖啡”店的店员均为孤独症青年。(资料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用机制引领爱 凝聚社会正能量

  爱心,是世界上最为温暖的情愫、最为高尚的品德、最为隽永的力量。

  厦门不断完善爱心结对、倡导爱心捐献、优化爱心志愿服务、营造爱心文化四项机制,用机制引领爱,筑牢精神高地,激发向善基因,推动“爱心厦门”建设行稳致远。

  位于翔安区凤路村的一个家庭,是厦门国贸商写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支部委员会定点帮扶的对象。家中的叶老伯罹患精神疾病,需长期住院接受治疗,妻子从事农活,儿子目前在厦门理工学院求学,家庭经济状况较为困难。自2020年起,国贸商写党支部定期到叶家进行实地探访与慰问,并提供资金物资援助。有一次,叶老伯在家中旧疾复发,引发了小范围火灾,造成家里部分家具被毁。国贸商写党支部闻讯后立即前往慰问,党员们自发将家中闲置的床及床头柜等生活家居用品运送至叶老伯家中,同时安排专业工程人员对老化电路换新,消除安全隐患。国贸商写党支部始终注重长效帮扶,密切关注叶老伯一家的生活动态,定期组织上门慰问,不仅在物质上给予支持,更在精神上提供慰藉,同时还为叶老伯的孩子在学业和未来规划上提出一些建议,让受帮扶家庭深切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市不断完善“爱心结对”机制,五年来,全市8400多名党员干部、4100多个基层党支部,带头为孤困儿童、孤寡、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一对一”帮扶之爱,累计帮扶18000多名困难人员,慰问金额超4500万元。通过暖心关怀、积极救助、纾困解难,帮助困难家庭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就在身边、干部就是亲人。

  弱有所扶、弱有众扶,传递的是爱心,彰显的是为民初心;兜牢的是底线,凝聚的是全社会强大的精神力量。

  今年7月14日,厦门市慈善总会举办2024年首场助学活动,“快乐壹家人”慈善基金再次向市慈善总会捐赠100万元,使基金总额达到400万元,长期定向资助132名困难学生从小学至硕士研究生的生活费及学费,用拳拳爱心点亮求学路。受资助的困难学生中,有小学生、中学生,也有大学生及硕士研究生。按照不同求学阶段,设定了小学每年3000元、中学每年3900元、大学每年5400元、研究生每年8000元的资助标准,实行“点对点”的定向长期结对帮扶。“快乐壹家人”慈善基金创始人兼执行人郑展伟告诉记者,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会和孩子们定期见面,建立联系。帮扶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有生活和精神上的。“只要孩子们有需要,我们会一直资助到他们完成学业、走上社会。”

  微光点亮火炬,平凡铸就伟大。五年来,我市通过倡导“爱心捐献”机制,褒扬爱心善举,积极动员各级慈善组织与爱心人士做公益献爱心,共募集善款5.1亿元,帮扶困难群众4万人次。

  一个好人带动一群好人,一群好人带来满城新风。慈善公益募捐活动,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捐赠,更是心灵的洗礼。这些善款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带去温暖和希望,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支持。

  优化爱心志愿服务机制,开展助老扶幼、助医助残、生态环保、文明旅游……爱的身影活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志愿者们因“志”而行,因“愿”而动,满怀热情传递爱与温暖。

  营造爱心文化机制,爱心屋、爱心驿站、爱心超市……相继建成的爱心元素,装点了城市,也温暖了每个人,赋予厦门最温馨的文明色调。

图片“交通一家亲”爱心驿站为养路工人带来便利,工作之余可在这里泡茶、读报、聊天。(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用行动践行爱 彰显城市“暖”实力

  一座城市有温情,才会让人有归属感。一座城市有温度,才会让人始终留恋。

  五年来,厦门持续深化落实爱心助残、爱心敬老、爱心济困、爱心扶幼、关爱特殊岗位工人等“五大行动”,把资源和力量投向最急需的人群、最迫切的领域,让每一位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拿铁、美式、焦糖玛奇朵,请问您需要什么?”在集美区尚萌基地“星空咖啡”店,店员均为20多岁的孤独症青年。经过学习训练,他们以流水线的分工形式制作美式、拿铁、冷萃等咖啡,醇厚的咖啡香弥漫整个咖啡店。

  残疾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厦门市残联联合爱心企业打造厦门特色残疾人就业品牌,通过以市场化运营为主、社会化帮扶为辅的创新模式,在家庭支持下,帮助孤独症青年实现融合就业。随着“爱心助残”行动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勇敢走出家门,在各种舞台上绽放自我,追逐梦想。

  环卫工人、养路工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户外特殊岗位劳动者,迎酷暑、冒严寒,风里来雨里去,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如何为他们创造更加温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体现了一座城市的人文温度和文明程度。

  在厦门园林植物园东门南侧,有一排小木屋,这里是“交通一家亲”爱心驿站。小木屋内烧水壶、微波炉、休息桌椅、茶具、应急药品箱、手机充电器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为养路工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工作之余还可以在这里泡茶、读报、聊天。这里还设有宿舍、厨房、卫生间,解决养路工人“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实际问题。

  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文曾站工作人员张茂川告诉记者,公路中心几个月前对爱心驿站进行了改善提升,将门前的道路拓宽硬化,对破损的灯具进行修缮更新,为应急值守的养路工人改善居住环境。最近,厦门公路部门还开展了冬至为养路工人送汤圆活动,让在厦工作的养路工人感受闽南过冬至的氛围,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拥有更多获得感。

  2019年底,为响应市委市政府开展“爱心厦门”建设的号召,市交通运输局充分挖掘交通系统内场所资源,将部分公路班站等一线场所改造为“交通一家亲”爱心驿站。近年来,通过不断修缮提升爱心驿站,拓展驿站服务功能,文曾公路班站建成党建教育点,在便民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爱心驿站,积极开展“春节送温暖”“粽香情浓,温暖端午”“白鹤有爱·驾驶员义诊”等活动,为一线特殊岗位工人送去温暖与关怀。

  特殊岗位劳动者用朴实的行动和辛勤的汗水,保障社会正常运转,为市民带来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厦门用实际行动关爱特殊岗位劳动者,尊重每一份职业,理解每一份辛苦,共同做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爱心敬老,努力让老年人过上有品质、有尊严的晚年生活;爱心济困,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力量, 让他们勇敢面对困难;爱心扶幼,相关部门、组织化身“护花使者”,定期关心困难家庭儿童、残疾或患重大疾病儿童,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力护航……

  一次次关爱行动,是厦门这座城市对市民群众的呵护与回馈,也融汇了广大市民群众对这座城市的高度认同与无限热爱。

图片法律顾问入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提供公益法律咨询服务。(资料图/市委文明办 提供)

用合力深化爱 带给群众获得感

  用心听民需、倾力问民计。近年来,“爱心厦门”之爱逐渐向法律援助、人道救助、社会保障领域、家庭关爱、宗教界“五大新领域”延伸拓展,带来更多市民群众所盼所需的实在事、暖心事,推动“爱心厦门”建设走深走实。

  全市共有207名公益法律顾问入驻全市54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线上线下开展普法讲座等共计945场次,提供公益法律咨询服务8100余人次。

  持续打造红十字“救在身边”品牌,常态化开展为民办实事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2019年至今,培训红十字救护员近11万人次,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1230余台。

  多部门协同,建立重特大罕见病“1+N”医疗保障社会救助新模式,共救助5名罕见病患者,救助金额700万元,用心用情为罕见病患者家庭撑起健康守护伞。

  探索构建具有厦门特色的家庭成长研学课程体系,关爱困境妇女儿童,继续做好家庭工作公益项目创投活动,为困境家庭提供帮助支持。

  引导宗教界持续深化“慈善年夜饭”“慈善午宴”、慈善义诊施药等一批有特色、有实效、有影响的慈善公益活动,不断丰富“爱心厦门”慈善公益活动载体。

  一次次察民情、解民意的惠民服务,一次次有温度、有深度的活动实践,让爱的种子根植鹭岛,让“涓涓细流”汇成源源不断的“爱心长河”。

  一座文明之城,一群心有大爱的人,每个人的善念与爱心,是城市温暖的根源。“爱心厦门”建设作为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积极搭建参与平台,合力汇聚多元爱心力量,用仁爱之心、道德之美、向善之魂标刻城市文明新高度。

  如今,行走在厦门,这样的景象随处可见:斑马线前,车主招手礼让,行人挥手点头致意;街头巷尾,参与“净走”洁净家园的市民弯腰拾起垃圾;外地游客在厦门需要帮助时,总有“红马甲”主动迎上来;社区里弄,奉行“远亲不如近邻”的居民们凡事有商有量、互帮互助……

  危急关头的挺身、平凡岗位的坚守、特殊时刻的共情……厦门温度,正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涌动。每一个温暖的瞬间,都是一道文明的风景;每一个平凡的厦门人,都是一股向上的力量。

(文/厦门日报记者 黄怀 图/厦门日报记者 卢建豪 林铭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