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原文刊载于2024年12月27日《泉州晚报》环湾生活周刊第19版

奎山之东,“南而潮汐进退,北而田园膏腴”,前临浯海,金门列案。这就是位于南安石井镇南部的中国传统村落、泉州市侨乡文化名村——奎霞村。

青山为靠、碧海拂风,奎霞立村历史超过700年。自明代万历年间开始下南洋谋生以来,奎霞人已在海外奋斗近400年。长久的历史中,奎霞侨亲在海外有了发展不忘“摇篮血迹”,不断返乡建宅,逐渐形成“翠抱红楼厝连云”的奎霞建筑群。

作为奎霞的灵魂所在,这些侨厝古建见证了华侨的奋斗历程,是华侨精神的象征,还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文化、历史等价值。从今年起,奎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为期三年的传统村落重点改善提升,着力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侨厝古建,唤醒文化瑰宝、传承华侨精神、守护侨乡记忆。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 通讯员 陈奕盛 黄书典/文 奎霞村供图(除署名外)

【侨厝档案】

数百座侨厝 浓缩四百年出洋史

奎霞村,位于“成功故里”南安市石井镇南部,地处石井古港的海岸线沿线。石井港曾为闽南主要贸易口岸之一,自宋设“石井镇”置“巡检司”以来,这里便是海防的前沿要塞,见证着沿海地区的繁荣与变迁。

南宋宝祐元年(1253),奎霞开基祖林旻斋率子孙自仙游迁居至奎霞,“志乐滨居”“以海为田”,至今已历二十八世。据《奎霞林氏宗谱》记载,早在明万历年间,奎霞先人、13世祖林庭爚就带领部分族人远赴南洋谋生。清初海禁、清末时局动荡,奎霞人依然亲帮亲、邻帮邻,携手结伴前往南洋。民国初年,往吕宋(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创业打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又到港澳等地谋生。凡此近400年,奎霞人漂洋过海,旅居中国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各国谋生经商。现如今,3000多人口的奎霞,侨属达九成,旅居境外并繁衍的人口逾1.5万人,是村庄人口的五倍之多。

在外奎霞人出海白手起家、省吃俭用,致富后不忘故土家园,为国家和社会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也在故乡的土地上建洋楼、盖新厝。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后……奎霞村现有具闽南及南洋特色的建筑数百座,可追溯历史脉络200多年,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为研究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闽南侨乡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这些建筑中,林氏宗祠、林文质故居、代庵大厝、四祧大厝、远胜大厝等5座保存较好的清末建筑,应源楼、绍东楼、泉胜楼、蔚萱楼、春晖楼等5座保存较好的民国建筑,以及江星楼、怡安居、柳姑楼等3座新中国成立初期建造的典型建筑,共同构筑“奎霞建筑群”文保主体,于2018年获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石井奎霞村现有具闽南及南洋特色的建筑数百座,形成“翠抱红楼厝连云”的壮丽景观。

因悠久的历史、保存完好的古迹以及独特的侨乡风情,2023年,奎霞村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名匠带你看建筑】

凝固的建筑交响 永恒的乡愁诗歌

走进奎霞村,仿佛聆听一曲古今对话、中外交流的建筑交响,又像阅读一首奎霞游子镌刻在大地上的永恒的乡愁诗歌。

日前,记者在奎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瑞球和泉州市传统建筑名匠、泉州市龙翔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育鑫的带领和介绍下,深入感受奎霞建筑群历经200多年时光仍绮丽万千的风华与韵味。

图片奎霞建筑群工艺融合中外巧夺天工

三大历史篇章 13个华彩段落

“奎霞村现有核心保护区古建侨厝447栋。”林瑞球介绍说,这些建筑大多沿奎霞古街两侧错落排列,形成了古村落的街巷交通体系,曲折有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奎霞人又在古村外择交通更便利处,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的新村,古村、古街、古迹的历史风貌也因而原汁原味地完好保留。

广厦连云、景象熙熙。绵延两个多世纪的奎霞建筑群,有着清晰可辨的历史风格,杨育鑫娓娓道来——

清末的“皇宫起”闽南大厝,红砖瓦、白石基、燕尾脊,气势辉煌,见证第一代南洋华侨的打拼史;

民国以来,中西合璧的番仔楼“洋身子中式帽”,融合闽南建筑工艺与南洋建筑风格,在土木石砖的建筑构筑基础上,增加钢筋、水泥、金属材料、釉面砖等,装饰丰富了木刻、石雕、泥塑,又增加南洋风格的花纹、图案等,这是侨亲们受到海外建筑风格的强烈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东升的朝阳、折射的光芒、闪闪的五角星……都被能工巧匠雕砌在建筑之中,寄予了他们对家国振兴无限的希望与信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内每一个时期的建筑,都有自己的“代言人”“优等生”——

现保存较好的清末建筑5座,为林氏宗祠、林文质故居、代庵大厝、四祧大厝和远胜大厝。它们采用砖石木构筑,单进两落三开间或单进两落五开间,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燕尾脊。

保存较好的民国建筑5座,为应源楼、绍东楼、泉胜楼、蔚萱楼、春晖楼。它们均为砖石构筑,大多为二层或三层楼房,红砖或水泥或者砖混结合外立面,水泥廊柱,三角形山尖,平顶。

图片春晖楼屋主旅居香港多年,每年农历十二月底仍坚持回乡祭祖、访亲会友。

1949年后建造、较为典型的建筑3座,为江星楼、怡安居、柳姑楼。它们均为砖石构筑,多为二层楼房,平面呈三开间或五开间。

不同时期、不同特征的建筑,正如交响乐的不同乐章和华彩段落,带领人们穿越回奎霞华侨数百年渡海谋生的历史和情怀中。

初衷淳朴动人 志趣高洁珍贵

一栋建筑,一部家族史。岁月无声,奎霞建筑群的每一栋房子,以矗立的存在,讲述着其主人家族的传承与发展,讲述着乡愁与文化。

图片文质大厝是奎霞最大最美的“皇宫起”大厝

是关于家族和睦、手足情深。修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林文质故居,是奎霞最大最美的“皇宫起”大厝。大厝建设者林文质生于奎霞贫寒之家,十九岁随族人赴菲律宾谋生,最终跻身菲华巨贾之列。为了堂亲有永久住宅,林文质出资银圆三万元,还返乡亲自择址、亲力亲为,建成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五开间大厝,被赞为“有文质的富,无文质的厝”,堂亲们取名“文质大厝”以表谢意。

图片慰萱楼是林家聘先生专为其母李乌绸居住而建

也是关于孝老爱亲、家风传承。建于1949年的“慰萱楼”,则是林家聘专为改善母亲李乌绸居住环境而建。楼中楹联上书“榜门乐善师古人训,筑室承志慰阿母心”,孝子之心跃然纸上。楼内至今仍悬挂着李乌绸与儿孙的合影,见证着深厚的亲情。柳姑楼是房主为纪念祖母而命名,房屋边的榕树枝繁叶茂,榕须树根深入墙面,仿佛铜墙铁壁般守护着老屋,因而被称为“树包屋”。

“东婆楼”专为女主人所建,“泉胜楼”是以兄弟之长子署名……在奎霞,这样的动人故事不胜枚举。

如果说读懂建造初衷是一个美好的开始,那么行走于奎霞建筑群,无异于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巡礼。匾额、楹联、题词,建筑细节的每一处,主人的高洁志趣和光明期冀一览无余。林文质故居大门匾额“忠孝家声”,出自清代状元吴鲁手笔,意在传承爱国爱家乡的传统。建于民国的应源楼大门门额贴塑楷体书法“惟善为宝”,教导子孙以善良为人生最宝贵的品质;二层门额泥塑蓝框红底金字“放开眼界”,勉励后代拓宽视野。慰萱楼延请石井名士伍竹书写门匾“为善最乐”,同样旨在劝诫家人多行善事;楼中楹联“读书益智胸有长春,习劳戒惰身享多福”,勉励子孙多读书。代庵大厝是清代奎霞最后一位秀才林代庵故居,门匾上镌刻“梅鹤家风”,以宋代林逋“梅妻鹤子”的典故,寄托主人的隐逸情怀、彰显清高脱俗的品性。林代澄的海口厝门匾刻着“十德之门”,提醒后人以“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作为家族处世准则。

不仅如此,奎霞建筑群还留有不少珍贵手迹。以林水土大厝为例,堂号“九牧传芳”为清末书法家同时也是泉州最后一名举人曾遒所书。还镌有一方碑记,为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录写孙中山一段改变“小国寡民”状况的话语:“今日未开化之种族大都各成小部落,居于深山穷谷之中……其风气与吾古籍所记载相若。”

匠心传承百艺 巧思融合中外

“奎聚德星人文蔚起,霞成绮障藻采纷披。”这副奎霞两字的藏头对联,似乎也是奎霞建筑群工艺巧夺天工的诠释。

木刻、石雕、砖雕、泥塑、剪瓷、拼砖等工艺;戏剧打斗、刀马人物、龙凤花鸟、宝瓶如意等装饰题材;青石、杉木、花砖、红砖、水泥等东西方建材……它们共同构成奎霞建筑群的美轮美奂、溢彩流光。

图片闽南红砖结合现代几何图形设计的窗,上面拼出该房间主人姓名首字母。(胡彦明 摄)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建筑里的窗。奎霞侨厝古建中,窗户承担透光通风的功能,更像展示高超技艺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一窗一风景。

这些窗多用砖、石、陶等材料做成,种类繁多,形式各异,除了常见的圆窗、四方窗、八角窗、百叶窗外,还有独特的扁形窗、扇形窗、书卷窗、双凌窗、梅花窗、蝴蝶窗、葫芦窗、花瓶窗、蝙蝠窗、百叶窗、天窗等造型。有些窗头上有拱券、花卉或马鼻齿,还有用红砖做成各类船只造型,凸显海洋风格;有的窗户用红砖雕出太阳与光芒,不同窗户太阳与光芒的位置还各有不同,令人叹为观止。建于1953年的“修身齐家楼”,为林金锁等三兄弟所居。每个房间的窗户,以拼砖工艺标识所居住主人姓名首字母缩写。

奎霞建筑楼顶的山花也极尽巧思,彰显艺术品位与传承。山花和女儿墙像一座房子的门面一般,备受几代人的重视,精美的堆剪、泥塑工艺,当时珍贵的水泥、花砖建材,装点出吉祥的动物和植物图案,寓意着美好的愿景。“画锦南薰”“雅阁清秀”“楼高气爽”等字画图案装饰,都用在了这一垛与大门同齐、耸立在屋顶的山花上,表达了屋主对家庭的期许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保护利用进行时】

风貌塑形 文化铸魂

三年投资近2000万元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侵蚀,奎霞村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侨厝古建,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亟待更妥善的修缮与保护。

近年来,奎霞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推进侨厝古建的保护修缮,利用侨厝资源推动乡村振兴。2024年正式启动实施三年改善提升工程,总投资1980万元。其中,今年投资1200多万元实施34个项目,通过奎霞古街串联林氏宗祠、店仔口大埕两大核心节点,并对主游线上的主入口、九龙池及显淋宫节点同步提升改造,形成“一带两心多节点”的改造结构。现已完成奎霞古街地面铺设以及两侧古厝的修缮和活化利用。

古厝重生 古街复兴

走进奎霞村,古村落复兴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西区391号,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后双联石埕古厝,泉州市传统建筑名匠杨育鑫带领团队正在进行抢救性修缮。

图片西区391号后双联石埕修缮现场(胡彦明 摄)

这栋近千平方米古厝由奎霞林氏下行份十七世质斋公,名豫(即开四兴之祖),三弟朴斋公,名骖(即开三源之祖)兄弟俩合建。相传做杉木生意发达的林家兄弟在周边连建了十三幢古大厝,这是最早修建的一栋。

因长期无人居住,这栋古厝木雕、构件失窃较多,连大厅青石柱珠也遗失了一个。杨育鑫团队根据相同、相邻原则一一复制构件,并通过周密设计,做好受力分布,确保屋顶不断裂,将柱珠重新移入支撑柱下,“整个抢救性修缮遵循原形制、保留原结构、使用原材料、采用原工艺,力争‘修旧如故’。”

在位于东区340—1号的清代圆脊大厝里,福建长坤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康锦江正带队原样修复垮塌的西侧榉头、缺损的门窗、破损的屋面等。记者获悉,此次修缮提升村里经过充分前期调研,邀约有国保等文物保护单位修缮经验,或此前已在奎霞有过成功修缮经验的团队前来参加招投标,最终确定三支队伍,确保修缮提升的质量水平。

店仔口大埕是此次修缮提升的关键节点。“这里连接奎霞古街、直通古码头,百年前就是周边村落的集市,有戏台、剃头铺、杂货铺以及金灿楼等古大厝。”林瑞球介绍,传承这一区域的商业属性,修缮提升将活化大埕与周边建筑,结合当下需求融入商业功能。

图片历史上奎霞东码头是名闻一时的“石井古港”,商农并茂,在奎霞留下规模蔚为壮观的古街古巷。(胡彦明 摄)

而在作为“一带”的奎霞古街,清末民初的民房、店铺错落有致,古村落的街巷交通体系清晰可见。如今,核心区270米的百年奎霞古街,完成全面环境整治,修复提升140米立面,并对地下污水管网进行改造。

文旅追梦 青年返乡

为让古建筑焕发新生,奎霞村通过以修代租、代管租赁等形式,整合闲置侨房,开展活化利用。

其中,中区193号民居已改为奎霞书院,“天风海涛”楼已活化利用为海口厝茶社,圆脊大厝将活化利用为游客服务中心,金灿楼签约为艺术家工作室,西区272号民居将活化为奎霞乡愁记忆馆,慰萱楼拟活化为雕塑艺术工作室,旧剃头铺、旧杂货铺、中区256—1号民间将活化利用为餐饮、商铺。

图片古建侨厝保护提升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图为海口厝茶社。(胡彦明 摄)

目前,奎霞村已逐步打造出奎霞民宿、奎霞音乐节、古厝靓影和乡愁记忆馆等文旅品牌。“在林氏宗祠广场举办的奎霞乡村旅游音乐节,每年举办一届,今年已是第四届。活动期间还展示古建筑彩画、砖雕、南音、武术等非遗项目,展销石井当地特色美食,人气很旺。”林瑞球表示,下阶段,村里还将打造建国侨韵、聊以自娱、旧日人家、庙宇传承、厝间绿影、眺望远金、东西古街、林氏宗祠、古厝风情等“奎霞九景”,规划滨海风情、宗族寻根、古韵侨乡、休闲文创等四条展示利用旅游路线。

成效显现的保护提升,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天风海涛”楼海口厝茶社,其创业者,正是屋主后人林志荣。从城里返乡的他携手好友林惠敏等人,将修缮后的侨厝改为茶社,TF家族四代练习生前来拍摄综艺节目。在新加坡从事烘焙20余年的林美玲老师,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把南洋特色带回家乡,开了一家南洋风味烘焙屋。

合力护厝 集资千万

“奎霞人保护奎霞厝,奎霞厝凝聚奎霞心。”奎霞建筑群修缮提升,不仅得到各级的支持和补助,也引发海内外奎霞人的自发护厝行动。

不久前的12月15日,石井镇成立奎霞古建侨厝保护与发展基金会筹委会,奎霞海内外乡亲代表和社会团体现场认捐1180万元。

“所筹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古建侨厝的溯源、传承、保护和活化等工作,探索融入茶室、民宿、文创等新业态,激发古建侨厝的内生动力与活力。”担任筹委会主任的林瑞球表示,接下去还将积极对接政府部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让基金会不断发展壮大。

以奎霞为典范引领,石井镇贯彻落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积极响应泉州市“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行动,围绕“以文化活古厝、用侨厝聚侨心”的目标,开展“八个一”系列举措,持续推动各村积极探索古建侨厝背后的乡村文脉挖掘活化,“风貌塑形”“文化铸魂”,促进乡村与城市共同成长、相融互促。

【本期名匠】

杨育鑫

图片

泉州市传统建筑名匠,福建省建筑协会传统建筑分副会长,泉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闽南砖雕委员会主任,泉州市龙翔古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主持过中宪第、林氏民居等1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加固和修缮工程,其砖雕作品曾入展2022年闽南非遗精品联展暨传统文化创新展和2023年“中华情·中国梦”中秋展。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