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诚达药业迁扩建年产医药中间体155吨、食品添加剂及饲料添加剂3561吨技改项目延期至2026年12月31日,截至2024年9月30日,项目仅完成了11.38%的投资进度。
02项目建设涉及多个车间改造,耗时较长,同时公司部分产品产能受限,需根据市场预测、在手订单制定生产计划。
03由于竞争加剧,肉碱产品价格走势不确定,影响诚达药业收入。
04近年来,诚达药业两大主要业务毛利率均在下滑,公司未来有何规划和应对措施尚待揭晓。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诚达药业决定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迁扩建年产医药中间体155吨、食品添加剂及饲料添加剂3561吨技改项目”实施期限延期,截至2024年9月30日,该项目仅完成了11.38%的投资进度。诚达药业表示,该项目施工进度会随着订单情况有所调整。
两年投资进度仅完成11.38%
12月26日,诚达药业发布公告宣布了上述事项,该项目的预计达到可使用状态日期调整为2026年12月31日。
2022年5月,诚达药业同意使用超募资金建设“迁扩建年产医药中间体155吨、食品添加剂及饲料添加剂3561吨技改项目”,该项目原定预计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日期为2024年12月31日,截至2024年9月30日该项目已累计投入2276.01万元,两年时间投资进度仅完成11.38%。
对于项目延期的原因,诚达药业表示,该项目建设涉及多个车间改造,项目需分批建设及验收,因此项目在车间规划、建设、验收耗时较长,项目实际施工进度较原计划有所延缓。此外,因该项目为迁扩建项目,在公司住所地部分原车间实施施工会导致公司部分产品产能受限。为保障施工期间公司产品的销售不受影响,公司需根据市场预测、在手订单制定生产计划,按计划进行生产备货及安排适当的产成品库存,该项目施工进度会随着订单情况有所调整。
竞争加剧 肉碱产品价格走势不确定
前述项目建设之初,建设内容包括芦可替尼、钆特醇和钆布醇、替格瑞洛等创新药的相关中间体155吨,食品添加剂及饲料添加剂项目年产左旋肉碱系列产品2481吨。建设该项目诚达药业意在补充其新药中间体研发定制生产能力,及扩大左旋肉碱系列产品产能。
彼时,诚达药业表示,公司已经在临床阶段就芦可替尼、钆特醇和钆布醇、替格瑞洛等创新药中间体的研发定制与下游客户开展了合作,未来上述创新药将陆续进入商业化生产,公司将面临较大的产能压力。项目建设将有效补充公司新药中间体研发定制生产能力,提高项目承接能力,为持续增长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提供产能支持。左旋肉碱行业市场需求逐年增长,根据The Insight Partners预测,未来几年左旋肉碱市场规模将保持4.79%的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27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63亿美元。从行业竞争情况来看,随着近年来环保监管的趋紧以及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行业中部分环保不达标、安全隐患大的小规模生产企业退出市场,市场供给陆续减少,左旋肉碱行业目前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为了继续满足市场需求,公司计划增加左旋肉碱系列产品产能。本项目建成后,公司的产品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形成市场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不过,事与愿违。2022年下半年以来,行业竞争加剧导致肉碱销售单价下滑,左旋肉碱作为诚达药业的主要产品之一,也影响了诚达药业的收入。诚达药业在今年5月接受投资者调研时曾表示,2021至2022年,国内市场环境面临诸多的困境和挑战,国内肉碱系列产品产能严重不足,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导致价格不断上行。而客户担心价格持续上涨,大量囤货,导致市场消耗囤货需要一定的周期。2022年下半年,国内出现新的肉碱生产厂家,竞争加剧,肉碱销售单价下滑。2023年度,公司肉碱系列产品销售数量虽略有增长但销售收入同比下降。目前,相关产品销售价格行情略有好转,后续相关产品价格走势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诚达药业于2022年上市,主营为跨国制药企业及医药研发机构提供关键医药中间体、原料药CDMO服务,并从事左旋肉碱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最早实现左旋肉碱系列产品产业化的企业之一。
近年来,诚达药业两大主要业务毛利率均在下滑。
主要包括左旋肉碱系列产品的自主销售类产品,为诚达药业第一大业务。2021-2024年上半年,自主销售类产品收入分别为2.73亿元、2.5亿元、2.38亿元、0.94亿元,毛利率分别为53.18%、52.73%、47.95%、45.58%,收入及毛利率整体皆呈下滑趋势。以CDMO业务为代表的定制类产品和服务业务,毛利率也在持续下滑,2021-2024年上半年分别为43.79%、40.4%、36.67%、31.58%。
本次扩建项目延期且进展缓慢,两年时间仅完成约十分之一的进度,是否为相关产品市场需求量不及企业预期?两大主营业务毛利率均在下滑,公司未来有何规划和应对措施?12月26日,新京报记者就以上问题向诚达药业发送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新京报记者 刘旭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