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新征程上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挖掘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将其融入“大思政课”教学过程,用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我们需要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所面临的挑战,从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等方面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实现途径,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更为丰富和深入的内容支撑。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思政课;实现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根基,也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宝贵资源。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以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不仅为“大思政课”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更是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大思政课”,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将从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师培训与素质提升等三个方面,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途径与方法。

一、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

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坚实基础和重要前提。为确保这一宝贵文化得到系统而深入的传承,我们必须从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材的编写两方面入手。在课程设计方面,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能够贯穿始终;在教材编写方面,要精选文化素材,以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解释,让学生在学习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1.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的维度上,需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构思与编排,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要义能够成为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灵魂线索。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提炼其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艺术审美及历史智慧等关键要素,并巧妙融入各教学单元与活动。通过系统性、连贯性的内容安排,不仅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还能激发其文化自信与传承责任感。课程设计应兼顾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情感双重层面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深度对话与融合。

2.编写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思政课教材

在教材编写方面,我们需要注重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材中,编写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思政课教材。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注重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的经典文献和优秀案例,将其作为教材的重要内容。教材编写时确保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整体设计上要保持连贯性与一致性,通过不同形式的融合让学生深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与现实价值。

二是注重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教学相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教材内容。在编写教材时,创造性地设计出符合新形势和教学目标的内容框架,以实现文化传承和时代教育相互融合的新方式,通过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现代教学方法,确保文化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也能够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三是注重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在编写教材时,需要注重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元素巧妙地融入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易于学生理解。教材结构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逐级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深入融合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功融入“大思政课”的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更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深入探索并实践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引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互动讨论等创新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更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实现知识的内化与传承。

1.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浸润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典型案例,如“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等,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讨论问题的方式,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参与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互动讨论与角色扮演

互动讨论与角色扮演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方法尤其适合思政课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互动讨论和角色扮演。例如,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某个传统文化话题,或者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沉浸式体验古圣先贤的理论和思想。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线上教学与混合式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教学和混合式教学成为新的教学趋势。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中。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或讲座,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利用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三、教师培训与素质提升

教师培训与素质提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重要保障。在这一方面,我们需要注重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1.传统文化知识与素养的培训

要加强对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与素养的培训。这包括让教师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思想精髓、价值理念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需要让教师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发展现状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培训,让教师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广阔的文化视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

2.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更新

要注重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创新的教学理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引导教师关注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和趋势,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具体来说,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一些与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或专家来校举办讲座或授课,为教师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

3.建立教师交流和合作机制

建立教师交流和合作机制,能够深化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可以共同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这种机制可以包括定期的学术研讨会、教学分享会以及在线交流等多种形式。在这些平台上,教师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交流教学案例和方法,共同解决教学难题。这种交流和合作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还能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推动他们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无疑是“大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方向,更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这种融入并非简单的添加,而是要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上有所体现,更要深入学生内心,塑造其价值观,培育其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2]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务院部门文件中国政府网(www.gov.cn).

[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4]商志晓.修齐治平、兴亡有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四[N].光明日报,2023-07-07(2).

[5]路丙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思政课”建设[J].教育研究,2022,43(12):27-31.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经费资助: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集体备课制度下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提升策略研究”(2022XWH085)、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现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