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安排一科订一套,有些老师还会增订;刚识字的一年级学生,也要统一征订两种课外文字读物;教辅推荐订购层层加码,有地方8年间教辅征订人均费用翻番……据半月谈报道,发挥辅导学习、辅助教学作用的教辅材料,已经是教育领域贪腐“重灾区”。
在“双减”背景下,为何一些地方教辅订购数量和金额不减反增?背后的缘由令人愤怒,一本本看似不起眼的教辅背后,有一条深度捆绑的灰色利益链。教辅代理商为进统一征订目录、实现“躺赢”,想方设法贿赂教育部门干部和学校老师,削尖脑袋打点评议干部。为让利于“管事的”,代理商在教辅材料的三成收益中,专辟出一到两成作为回扣。部分干部、老师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对教辅代理商大开绿灯,结果将自己的清誉和学校的声誉也折了进去。
据报道,黑龙江某县一教育局副局长组织全县中小学校按书商意见征订教辅材料,4年间先后9次收受回扣款共计204万余元,目前已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重庆某中学副校长在征订教辅资料中拿回扣127万余元,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并处罚金30万元。在这些教育界的“蛀虫”眼里,学生的负担减不减无所谓,自己的腰包鼓没鼓才最值得关心。中部某县一名教育股长连续4年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征订两种教辅材料、共收受回扣上百万元,此人表示:“我推荐课外读物,主要考虑哪种回扣多。”如此利欲心,哪还有一点责任和良知?
对于教辅过多过滥,公众深恶痛绝的不仅是贪腐问题,更是学生与家长无数个“被自愿”的无奈瞬间。老师推荐教辅材料时,往往强调“自愿”,但上课讲教辅内容、课后作业要写在教辅上,学生怎么可能不买?家长想货比三家,但当地往往只有一家与学校“合作”的书店有售,只能被迫消费。为了某些人创收而出现在学生书桌上的一本本教辅,又能对学习起到多少作用,恐怕不少都沦为废纸。
教辅,不能书皮上写着教育,书里面藏着生意。教育部早就明确规定,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迫中小学校或学生订购教辅材料。许多地方规定,一门科目最多订一本教辅。教辅沦为“教腐”,不仅加重学生负担,更污染教育环境。监管部门必须向教辅材料征订乱象亮剑,斩断腐败链条。各地教育部门、学校也可以在线上线下设立公共图书馆、共享小课堂,让部分“吃不饱”的学生、自身教研能力较弱的老师有辅助材料可看。
学校是最纯真、最干净的地方,不能沾染贪腐的污浊;教辅是孩子的学习伙伴,不是“教腐”滋生的温床。
(原题为《副局长收了204万元回扣,教辅书岂能沾染腐败污点》作者 李霞 来源 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