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发布《致园区家长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学校实行“作业熔断机制”:小学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高中生至23:00)仍未完成作业的,请让孩子停止作业,及时就寝,保证充足睡眠。这个话题很快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作业熔断机制”,顾名思义,就是为了保障学生有充分的休息睡眠时间,在把握作业量的基础上,启用“熔断机制”。即:学生做作业不能超过晚上规定的时间,一旦超过了,就要立刻停止做作业,至于没有完成的作业,第二天也不用补做。
其实,自从“双减”政策落实以来,作为减少学生学业负担的一种探索,“作业熔断机制”此前就在多地施行过。比如今年4月,广西南宁一所小学就发布新规,将晚上9点半作为“作业熔断”的时间界限,到时停笔,第二天也不用补做,并承诺老师不会责备。此外,浙江、安徽、江苏、山东等地也纷纷试水,某些细节上虽有差别,但内容上大同小异。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中小学生面临着一定的学业压力,作业量有时让他们不堪重负。每天放学后,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种书面作业外,还有课外辅导班的作业等着他们。长时间的学习和作业,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让他们失去很多童年乐趣。而“作业熔断机制”的出现,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减压阀”,让他们在面对过多作业时,可以有一个合理的借口,停止做作业,从而减轻负担。
然而,对于家长们来说,“作业熔断机制”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不被过多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另一方面,家长又担心孩子因为作业熔断,而养成懒惰的习惯,影响学习成绩。毕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学习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老师来说,同样也会有一些困扰,一方面,老师们完全理解学生的压力,也希望通过合理的方式为学生减负;另一方面,又会担心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一种实践,“作业熔断机制”的初衷是美好的,意在提高老师的课堂效率,减少学生们的课后作业,保障学生们的充足睡眠。但现实中,一些地方推行“作业熔断机制”后,有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成绩掉队,立马便表现得不淡定了,甚至变本加厉地给孩子增加作业,完全背离了其设置初衷。所以,如果只是简单“熔断”了有形的作业时间,而没有洞察到家长们的焦虑心态和学生未完成作业的具体原因,终究还是治标不治本。
那么,要让“作业熔断机制”真正走进现实,让其美好的初衷得到实现,首先需要打消家长的顾虑。比如,让学校的课堂教育进一步提质增效;在课后作业的设计方面,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这可以让孩子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除此以外,学校和家长应紧密合作,引导孩子掌握时间管控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等等。
学生作业减负,从来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对于“作业熔断机制”的初衷,是值得肯定和支持的。笔者认为,只有加快扭转“唯成绩论”的考核标准,充分落实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进一步改善教育生态、创新教育模式,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才能让老师和学生获得更多宝贵的自主空间,才能让孩子们拥有更加健康的成长环境。
【来源:川江都市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