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再度迎来历史性时刻。
12月22日,上海港成功装卸今年第5000万个标箱,由此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5000万标准箱的港口,并连续15年领跑全球。
在近年来外部不确定性增多、外向型经济受到明显影响的大背景下,5000万标准箱这一数字得来殊为不易。
当天上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座谈会在沪召开,共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全面跃升。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会上指出,要共担重要使命,共抓发展机遇,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开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新局面。
能级的“全面跃升”,来自于从基础设施到制度体系的全方位突破,特别是在新的竞争环境和发展逻辑下,因时而动的全方位转型升级。
全球港口的竞争早已有了新的赛道。量的累积之后,许多方面需久久为功。
陈吉宁表示,上海将从落实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出发,与有关各方加强联动、各展所长,加快完善集疏运体系,加紧推进小洋山北侧作业区、东方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中心,提高集疏运网络互联互通水平和运行效率,降低区域综合物流成本。
同时,将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提高航运保险全球承保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涉外商事、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不断提高设施联通水平,加快提升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影响力和话语权,补上高端航运服务业短板是关键所在,这亦是致力提升的重要方面。而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又有赖于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改革举措。
近年,上海着力强化水水中转、海铁联运、沿海捎带、国际中转集拼等功能,推动国际中转箱量增长,为5000万标箱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推动了航运服务业发展。新起点上,上述方面无疑需要再提升。而航运保险、仲裁等领域的制度创新,亦有待进一步发力。
此外,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航运竞争的底层逻辑亦有明显变化。
陈吉宁表示,上海将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机遇,以智慧船舶、智能港口等为重点推动航运科技突破,以绿色燃料加注等为切入点发展绿色航运,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在全链条突破、全方位转型中实现发展共赢。
在实现大型集装箱船绿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业、成为国内首个具备船对船加注绿色甲醇能力的港口之后,上海港亦在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燃料交易中心,不断完善绿色燃料加注、储运、交易等全流程管理制度,以更好服务全球企业,并在航运绿色转型赛道上寻得先手。
对上海而言,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一方面,航运中心的提质升级,与经济、金融、贸易、科创等其他中心密切关联。
另一方面,航运正在面临的赛道变化,与其他许多领域的转型升级具有相通之处。
上周初,陈吉宁前往黑湖科技等创新型企业调研并进行现场办公,鼓励企业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机遇,深耕细分赛道,做强做优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工业服务业企业,黑湖科技致力于用数据驱动工厂内和工厂间高效协作,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助力工厂提升协同效率,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互联互通,目前已服务覆盖3万家工厂。这与上海发展高端制造业并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能级的方向相契合。
陈吉宁就行业发展前景及供需对接新模式、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联通、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作了具体了解,对企业提出的意见建议逐一回应。他强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时,创新型企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针对具体创新路径,陈吉宁希望企业在细分赛道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这意味着企业要保持战略敏捷,聚焦核心主业,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研发创新,加快技术迭代。亦要更好把握“三化”转型机遇,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把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更好链接起来,共同构建更为成熟、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支持企业跑赢上述“赛道”,来自政府方面的企业服务,亦需踏准赛道——深谙底层逻辑的变革之道,不断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服务的精准度、便利度,这是服务创新型企业的“基本功”,推动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成就未来的“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