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最北方 心向党中央 29年,她带领龙山村解锁“幸福密码”

□本报记者 崔立东

12月21日,冬至。

“冬至大如年”,这个一年中白昼最短的日子,却是农人最重要的节气。

晌午时分,银装素裹下的龙山村炊烟四起,按照当地习俗,这一天,龙山村人都要杀年猪、吃饺子,以此表达对新一年的祝福和期待。

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广丽也不例外,她一大早包完饺子放在屋外冻上,骑着她心爱的电动小三轮来到村委会直播带货,她要赶在春节到来前把村民手里剩余的大米卖出去。

“各位老铁们,这是咱龙山村的‘吉龙山湖’大米,长自黑土地,喝的山泉水,是纯绿色的东北长粒大米……”

直播间里,李广丽一边熟练地展示着大米,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家乡的故事。镜头前的她,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一举一动流露出的都是朴实和真诚。屏幕前的“老铁们”可能想不到这位“乡村带货的”竟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

懂农业、爱农村、念着农民。在鸡西市麻山区龙山村,这位50岁的党支部副书记是远近闻名的致富“领头雁”。从21岁担任村干部起,她在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已经奔走了29年。

做有“带富”能力的干部

1995年,21岁的李广丽担任龙山村妇联主任时,龙山村还是一个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穷山村。

“山坡地不打粮。那时候,村里人种的都是玉米、大豆这些传统农作物,一年辛苦到头,到手就那么几千块钱。”李广丽忆起往事说。

转机出现在1997年。听说同样地块的宝清县农民种白瓜子赚到了钱,李广丽决定自己带头先试试,她拿出自家的18亩山地种白瓜子。当年亩产300多斤,每斤2.7元,一亩地收入达810元,几乎顶上两亩普通农作物的收入。

这一尝试,不仅坚定了李广丽发展特色种植的信心,也带动了村民种植白瓜子的热情,大家都赚到了钱。几年下来,全村白瓜子种植面积陆续扩大到8000多亩,最高时每亩收入超过2000元,全村户均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那时候,家家户户盖房子、买小汽车,村民们的精气神上来了!”

带领村民种白瓜子把李广丽种进了村民心里。

2009年,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李广丽满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站在新的岗位上,她开始思考全村更长远的发展之路。

“光靠种大田,再辛苦也难有大的突破,必须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经过反复调研,她带领村“两委”班子瞄准了特色高效农业。

凭借当地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李广丽带头在山坡上种植沙棘树、大榛子等经济林,探索“林上+林下”立体种养模式。

在她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侯振宇不仅种了上百亩沙棘林,还在林下养殖2000多只“溜达鸡”,注册“沙棘鸡蛋”品牌;村民王丽霞则承包300亩山林种植大榛子,经过5年精心栽培,如今已进入盛果期,今年,王丽霞家仅大榛子一项收入30万元。

李广丽常说:“村干部没有致富的本事,没有‘带富’的能力,那还咋当村干部!”在她的引领下,龙山村走上了一条“特色种养”的发展路子。

“林上+林下”产业稳定后,李广丽又带头调整种植结构,扩展水稻种植。她和丈夫联合5户村民成立水稻种植合作社,流转了800亩稻田,并注册了“吉龙山湖”牌大米商标,并将村里的大米、木耳、蜂蜜等农产品打上“龙山村”特产标识,让村里的特产品牌化、特色化。

让农产品“出山”又“出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带领村民探索产业发展的同时,李广丽深知,要实现长久富裕,更要让村民跟上时代步伐,掌握新技能。

2020年,她发现不少年轻人通过直播卖农产品,她灵光一闪:“为什么我们不能把龙山村的好东西也卖到网上去?”说干就干,她报名参加了鸡西市妇联组织的网络电商培训班,从零开始学习视频制作、直播带货。“刚开始直播特别紧张,连话都说不利索。”李广丽笑着回忆,“但只要想到这是为家乡特产打开新市场,再难也得坚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演练,李广丽从一个“直播小白”,成长为龙山村的“村级网红”。直播带货中,她发现好多土特产在网上销售受限制,于是自己在微信朋友圈建立了龙山村生态农产品销售群线下销售。目前群里有400多个好友,来自全国各地。每年线上线下销售龙山村土特产20万元左右。

更让李广丽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跟着她学习直播带货。王丽霞等多位“助农主播”相继涌现,将龙山村的大碴子、小米、小笨鸡、大笨鹅、笨鸡蛋、笨鹅蛋等家乡特产源源不断地送上城里人的餐桌,深受城里人的喜爱。

“仅村民张大哥的200只笨大鹅就收入两万多元。”李广丽感慨,“以前总觉得种地挣钱难,自从玩转新营销手段后,村民们感觉赚钱不那么难了。”

“要做新时代有本事的农民。”这是李广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她的带动下,龙山村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把现代营销理念和传统种养产业相结合,为乡村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如今的龙山村,已经形成“上中下”格局:山上种大榛子、沙棘果,山中种红小豆、玉米、大豆,山下种水稻。这样的产业格局既稳固了传统农业基础,又在互联网经济快车的加持下,实现了龙山村农产品的“出山”又“出圈”。

为村民做好事、谋福利不分大小

2021年3月,组织调整工作分工,李广丽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主抓村里党建工作。

于是她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集中精力做好党员和村民的思想工作,积极为村民排忧解难。

“村干部不要把自己当干部,就是服务员,为村民服务不分大小事。”李广丽举了一个例子:“有人在群里要买50个笨鸡蛋,这样的小事看起来不起眼,但一考虑到对于一些困难家庭50个鸡蛋能变现100元,我还是乐意去做。”

李广丽深知,振兴乡村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更要重视乡风文明建设。针对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人情负担重等问题,她和村两委成员一起商议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同时,为改变农闲时期一些村民“猫冬”、赌博等陋习,她带头组建秧歌队、广场舞队和小剧团,创建农家书屋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村民从麻将局中走出来!”

“要让农民富起来,更要让乡村美起来。”在李广丽的推动下,龙山村先后投资改善人居环境,修建文化广场,安装太阳能路灯,硬化村内道路。如今的龙山村,不仅获评省级文明村,还入选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2023年3月,李广丽光荣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龙山村第一位进入人民大会堂的人,这让全村人为之骄傲、自豪。

“我是龙山村的女儿,是龙山村这片土地把我养大,并给了我发家致富、施展才华的舞台,我要继续努力,为龙山村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尽我所能!”

眼下,李广丽正与龙山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一道依托山村自然风光和抗联红色资源,带领村民谋划发展红色文旅康养项目,打造一个集乡村民宿、展览演艺、度假休闲、会议研学于一体的美丽山村。

下午三点,李广丽的手机闹铃响起。“不好意思,我到点了,得去直播了。”她笑着匆忙走向直播间。

透过镜头,记者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基层村干部忙碌的身影,更是一代乡村振兴带头人的执着追求。

在李广丽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龙山村正在打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记者手记

采访李广丽那天她很忙,家里正在装运大米,村民王大姐还急着让她帮忙直播卖大榛子,手机铃声叮咚作响,要过年了,“龙山村特产”群里不断有人呼唤她。

李广丽骑着她那台电动小三轮车这儿一趟那儿一趟忙得不可开交。

虽然距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但村民们已经开始筹备过年了:杀年猪、蒸豆包,手头的农产品抓紧出货,杂七杂八的年货陆续往家运。

龙山村已经有了过年的味道。

记者采访几乎是跟着李广丽的电动小三轮“移动”进行的。

这一天,群里有人要50个笨鸡蛋,两块钱一个价格挺高。许多村民们都不愿意卖,李广丽也不找他们,把这个机会留给村里相对困难的家庭。

这个季节,50个鸡蛋得跑三四家才能凑齐,走东家串西家的,鸡蛋难免会磕碰损坏,李广丽还得掏自家鸡窝给人补上。一分钱不挣可能还得倒搭点儿,不过李广丽心里乐意:“我打小在龙山村长大,我爷爷我爸爸都是这村的老户,乡亲们跟我都是子一辈父一辈的感情。”

“带富”是李广丽在接受采访时重点提到的词。在李广丽的家我看到了堆积如山的玉米棒、整装待发的大米。不用多说,我看到了她“带富”的能力和实力。

李广丽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当了29年村干部,最大的体会就两点:“一是得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自己日子过得啥也不是,咋带村民致富?二是得有悲悯情怀,这村子人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能为乡亲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幸福的。”

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位基层村干部为民情怀和对乡村振兴的深刻思考。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农民的担当与智慧,更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