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朋友
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
大部分电影院的座椅都是红色的
这种设计安排是为了美观
还是有什么科学原理呢
为什么影院的座椅大多是红色?
电影院的座椅普遍采用红色,主要是为了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
在观众入场时或者用手电筒打光时,红色很显眼易分辨座椅位置;而当电影开始后,随着光线变暗,我们眼睛里面擅长分辨颜色的色锥细胞开始摸鱼,不擅长分辨颜色的色杆细胞开始轮班上岗。视杆细胞最敏感的波段大概是505纳米(蓝绿色),而对波长大于640纳米的红光最不敏感。因此,当光线变暗时,红色相对于其他颜色会显得更暗,红色座椅就会从我们的视线中迅速消失,帮助观众把注意力迅速投入到电影中去,达到观影的最佳状态。
另外,在昏暗的电影放映环境中,红色座椅不会像浅色座椅那样容易产生反光,从而保证荧幕的显示不会受到干扰,观众的观影效果会更好。而且红色还是一种很耐脏的颜色,即使座椅稍显陈旧,也不会影响影厅整体效果,所以红色就成了最佳的选择了。
功能差异很大的两种视细胞
人类的眼睛在白天和晚上,对于视觉所见物体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人的视细胞有两种,分别是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白天光线亮,眼睛用视网膜上的锥状细胞来处理视觉画面;晚上光线暗,眼睛用视网膜上的杆状细胞来处理视觉画面。
视细胞中含有不同的感光色素,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度不同。当光照进来时,感光色素会分解,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传给其他视细胞。感光色素分解后,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新合成。
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虽然不多,但是分解后重新合成的能力强大;视杆细胞中附着了大量感光色素,光敏感性的可调节幅度很大,一两个光子就能激活,但色素重新合成能力较弱。
白天,光线充足,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很容易全部分解,需要较长时间重新合成。主要是视锥细胞在稳定地工作。夜晚光线较弱时,就到了视杆细胞的主场,而视锥细胞色素少,对光子敏感性低,此时它不再活跃,所以,我们在夜晚很难分辨颜色与细节。
简单来说,视锥细胞对物体的微细结构和颜色分辨力高,擅长彩色视觉,而视杆细胞对物体只能分辨其大体轮廓和亮度差别,擅长单色夜视。
最佳观影位置不是简单选最中间
比起座椅的颜色,看电影时选择一个最佳观影位置似乎更重要。实际上,视听效果最佳的观影位置,并不是简单地选择最中间的位置就可以了,而是需要结合电影类型、影厅规格、屏幕大小、阶梯角度、屏幕角度以及观影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对于2D电影来说,根据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公布的最佳观影位置准则,首先画面需要尽量占满观众的视野,观众与屏幕两侧的视线夹角至少要≥36°。其次,为了避免造成颈椎疲劳,观众与银幕水平线之间的仰角不宜超过35°。
再综合视听效果来考虑,不同规格的影厅对应的最佳观影位置总结如下:
如果是8—14排的小厅,最好选择第5、6排前后居中位置;
如果是15—20排的中厅,最好选择第7、8排前后居中位置;
如果是21—25排的大厅或者IMAX厅,最好选择第9、10排前后居中位置。
如果观看的是3D电影,由于3D眼镜会将银幕亮度削弱40%左右,所以为了更好的视觉效果,应该坐在银幕到放映窗口1/2的位置上。
电影院中同一放映厅不同位置的票价不同也都是根据观影效果来定价的,由于每个人的观影需求都不尽相同,具体该怎么选择还要结合自身需求来做决定。
转载自:人民网科普
查看原图 7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