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新面向政治和外交学界精英人士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许多人面对美国国内整体的对华强硬氛围,感受到来自社会和同行的压力,不得不刻意表现“鹰派”姿态,尤其是那些想进美国政府部门和体制内工作的人。
中评社报道,日前在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就此调查举行的线上研讨中,这项调查的发起者之一、普林斯顿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副教授祖若水(Rory Truex)指出,美国外交学界在中国问题上有某种“松散的”(loose)共识,并没有一个“死板的”(rigid)共识。
祖若水表示,从调查中看,美国外交学者和专家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看法相当多元。比如,25%到30%的人认为“接触政策失败”,但40%到45%的人不这么认为;30%的人认为中国代表着对美国“全社会的威胁”,但55%到58%的人并不这么看。因此,美国外交学界对于美中关系问题和中方的挑战有着笼统的感知,但如何最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却有着广泛多样的观点。
祖若水表示,简单地将美国外交学者对华立场分为“鹰派”和“鸽派”并无助益,因为两者的界限其实是相当模糊的。有的人“鹰派诊断”却给出“鸽派处方”,有的人“鸽派诊断”却给出“鹰派处方”。
祖若水指出,虽然多数人还是觉得能够舒服地表达他们的观点,但确实有很大一部分人感觉到环境正在毒化,使他们不能真正表达他们的感受,或者觉得他们被边缘化,甚至有时候还受到基于种族的个人攻击。他们做这个调查研究的目标是,展示美国外交专业人士不同政治光谱的多样化观点,促使就对华政策进行更加健康多元的辩论。
今年初,祖若水曾在《华盛顿邮报》发表题为“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都到哪里去了?”的文章指出,美国在中国问题上的专业知识严重不足。美国缺乏真正的“中国通”,使得美国在对华竞争中失去知己知彼的能力。
这项调查的另一位发起人、哈佛大学政府学系博士生瑟恩(Michael Cern)指出,华盛顿外交学界存在某种程度的模糊压力,对华持温和立场的学者受到同行的攻击,被批评为“幼稚”、“不爱国”等;他们的文章受到审查。或者被编辑修改,以使得中国更显“威胁性”。尤其是在涉及种族和少数族裔时,这种压力更甚。这些人的对美“忠诚度”经常受到质疑,质疑他们为何会出现在高层会谈上,他们甚至收到过死亡威胁。
瑟恩表示,对于那些有意将来进政府部门工作的年轻人,也感受到不得不对华表现强硬的压力。有一位受访者说:“我被劝告要小心,不要被人看成熊猫拥抱者。”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些年长的即将退休者就无所谓。
瑟恩说,不少学者在公开演讲或写文章时,会进行“自我审查”,或者进行“自我表现”,刻意表现对华强硬,使得自己的表现更有说服力,更避免因此受到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