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后的邹氏祖屋,变身雅致的茶馆。 赵文娟 摄
东南网12月2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赵文娟 李闽 通讯员 陈启芳 熊明欢)
前不久,位于泰宁古城红光街8号的邹家祖屋新砌上了仿古轱辘钱图案的花窗。透过花窗往里看,一片片青砖整齐排列,取代了曾经脆弱的土墙,坚实的木梁稳稳支撑着新屋顶。原本破败的大院,愈发显露其明末清初曾经的风采。
泰宁,福建西北部的小县城,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誉。穿行在古城街巷,既能从青瓦白墙中感受明清街巷的肌理和建筑遗风,又能从特色擂茶馆、小酒吧、民宿客栈等新业态中看到现代城市活力。
“以前,泰宁古城只有短短几百米的尚书巷‘撑门面’。这几年,经过保护修缮,可逛的地方越来越多,业态也越来越丰富了!”多次游览泰宁的福州游客陈兰惊喜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古城重生,历经坎坷。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在于泰宁古城老宅复杂的产权关系。放眼全国,这也是各地在古城保护修复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一大难题。泰宁是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的?近日,记者深入泰宁古城采访。
古城保护之困:
一户大院有十几本产权证
从泰宁古城的旅游标志“大水车”步入尚书巷,左手边第一条静谧的巷子,就是进士巷。巷子尽头28号是江家大院,这座明代老宅紧挨着热门景点古城门。11月初,记者在这里看到,修缮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地上整齐码放着木条、砖块,准备修复坍塌的老墙。
大院一角,一片铁皮屋顶下,是一间面积不足5平方米的小房子。
“这是私人房屋,房主现在不同意我们修缮。”泰宁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主任戴先安遇到了头疼的问题。
原来,江家大院产权分散到10多户人家,每次修缮,每家每户需要去做工作,大家意见诉求不一,工作量庞大而复杂。江家大院第二进的修缮工作遇到了产权纠纷,所以,目前大院的修缮只能集中在门庭,以适应恢复整条街巷风貌的目标,修缮工作难以整体推进。
这并非个例。在古城核心区状元街南片,50多栋建筑有着复杂的产权关系甚至纠纷。
产权越分散,问题通常也就越多,修缮就越难。这一难题,已经困扰了当地近30年。
1998年起,古城启动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建设状元街。当时,针对复杂的产权问题,采用房屋收储方式解决,主要收储国保单位和街口、街面、通道入口等影响古城风貌的重要节点的老建筑,泰宁县相关部门配套出台了《泰宁县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区保护性房屋及部分危旧房屋协议收储补偿安置办法(试行)》。
2010年6月,当地遭遇数百年一遇的洪灾,不少老建筑面临倒塌风险,收储工作按下了“快进键”,范围扩大,应收尽收。
一边是加快的收储节奏,一边是长期令人头疼的产权问题。
“一座大院最初可能只有三兄弟分,经过几代繁衍,达30多户。长辈为公平起见,往往一个孩子门厅分一点、前厅分一点、后厅分一点,产权也东一角、西一角,收储工作难度很大。”泰宁县房屋征收服务中心主任李巧珍说,针对这一问题,县里实施合并收储政策,规定2010年6月后分户的,针对同一区域内一户多房,进行合并收储、合并安置,不再拆分收储。
合并收储加快了工作进度。2010年至2017年,县里共收储113户房屋。“这些收储,打通了街面、巷口等重要节点,推动了路网建设,古城面貌有了很大改善。”李巧珍说。
然而,收储有利也有弊。“收储全部房屋,需要一大笔资金投入,财力难以支持。再者,统一收储修缮,会造成‘千户一面’,古城烟火气将大打折扣。”泰宁县政府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黎辉平坦言。
经过多次外出学习考察,结合实际情况,泰宁决定放慢收储脚步。坚持“非必要不收储、与原住民共荣共生”的理念,做好古城保护开发的总体规划,只对街巷重要节点的房屋和历史建筑进行收储。在强化文物安全底线保护和刚性约束的前提下,推动形成“古城味、人间色、烟火气”的整体风貌设计。
据统计,2018年至今,6年间仅收储30户。
多渠道破解:
租赁、使用权置换、公益诉讼
收储的脚步放慢了,但古城保护的脚步不能停歇。古城房屋如不及时修缮,不仅会造成文化遗产流失,还存在安全隐患。
2021年3月,泰宁多方筹措4.5亿元资金,举全县之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启“边申报边保护”“以申报促保护”的古城修缮之路。
“听说政府要修缮古城,当时就有几个屋主主动提出把他们的老宅租给我们。”泰宁明城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陈玉晶回忆,红光村的老村支书邹业胜就是其中之一。
邹家老宅位于邹氏书院旁,建于清初,占地约200平方米,老邹拥有其中一部分产权。前些年,老宅被部分收储,邹业胜舍不得出售他的那间,“老祖宗留下的房子,能不变卖就不变卖”,这是收储工作遇到阻力的原因之一。
“去年7月,邹老先生通过征收中心联系到我。他说,听说政府在对古城的古宅进行保护性修缮,想能不能将他的老房子租给我们统一修缮和管理。”陈玉晶回忆。
参照已有案例,泰宁县明城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向原住民租赁房屋,租期20年。其间由公司对老宅“修旧如旧”,并引入新业态盘活资产。
20年长租期,让老邹妻子有些犹豫。老邹劝道:“我们这房子空放10年了,越来越破,没有任何收益。现在政府帮我们修房子,我们不用出钱,每年还有租金拿,房子也跑不掉,这不是很好吗?”
老邹的祖屋修缮好后,由泰宁县农业农村局“认养”。今年3月,县农业农村局从众多商户中挑选了“经济能人”陈海慧入驻。陈海慧做了十几年茶叶生意,在此开了茶馆“金饶红”,推广当地特色茶叶。
“这几年古城文旅发展起来了,游客越来越多,我的小茶馆生意渐渐红火,节假日、黄金周包厢基本全满。”陈海慧说。
在江家大院,这些年,房屋大多已陆续被收储,只剩下老江等零星几户没有同意。老江一家三口住在天井回廊里,没有卫生间,如厕只能到马路对面的公厕。
2021年,大院背面九举巷被打通,一头通古城井庙,一头通新天地大楼,出门方便多了,环境也好了很多。家门口的变化,老江看在眼里。他说:“一直住在破房子里也不是办法。我就提出,能不能采取使用权置换的方式,老屋给他们修缮,我去住对面那栋房。”
他所留意到的“对面那栋房”,是九举巷口一栋已被政府收储的独门独户三层小楼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
经过几轮谈判,2022年初,老江一家终于搬进置换的小楼。“居住条件比原来舒服多了,还有了独立卫浴!这是一个‘双赢’的决定。”
目前,状元街南片共有5户采取租赁、1户采取使用权置换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修缮保护工作。
其实,古城的修缮还存在着一些债务纠纷阻碍。早些年,这里曾引入社会投资,因其经营不善,导致不少历史建筑因债务纠纷被查封。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给古城保护修缮工作造成很大阻碍。
为此,泰宁建立政府、国企、法院、产权人(债权人)四方联动机制,政府负责筹措资金,国企负责施工修缮,增值收益归政府所有,各方按比例分成。如此,分工、收益分成明确,较好地解决古城房屋债权、债务纠纷导致的修缮难问题。
为促进各相关职能部门履职,泰宁古城还在全国率先成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公益诉讼工作站,通过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配合,建立“一站式受理、转办、处置、反馈”工作机制,及时有效解决历史建筑产权复杂和矛盾纠纷突出的问题。
截至目前,泰宁已完成历史建筑、传统建筑修缮103栋,修复古城巷道30余条、总长3公里,整治古城房屋立面50余万平方米。同时,基本完成尚书巷、红军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古城核心区范围由短短几百米的尚书巷扩大到14公顷,入选省级城市更新样板工程。
古城保护之道:
人与城共荣共生
修缮后的古城,如何保护和发展,是摆在当地面前的必答题。
“对古城里的古建筑,不能像对待古董一样,修好了不能碰。”黎辉平认为,任何建筑都需要人气,需要融入生活,否则必然在缺少日常维护中逐渐衰败。只有兼顾保护与利用,才能让人与城在共荣共生中发展。
共生的基础,是改造古城老旧的基础设施,并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2021年,县里通过总体规划,以明城文旅发展公司为运营主体,对尚书巷历史文化街区和沿街立面进行改造提升,并进行雨污分流,对消防、夜景灯等配套设施进行完善,打造宜居环境。
古城修缮后,人气一度没起来。县里组织相关人员到浙江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后消化吸收,创新推出了“公认民养”模式,即由全县9乡镇6部门自愿“认领”古建,再由他们委托给“经济能人”或第三方公司植入业态活化利用,实行古建一对一的管理与养护。
政府部门牵头,走完“从0到1”的过程,社会资本看发展势头好,主动找来。现在,私影咖啡、休闲吧、民宿、大师工作室……50余家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特色打造的业态馆陆续开业,还打造了“工艺美术一条街”“泰宁晚茶一条街”“大金湖鱼城”“茶街”等特色商业街区。
位于进士巷深处的梁氏祖居内,有一家“梁氏拓印”工作室。业主梁臻手里忙活的拓印技术,是她家祖传几代的活计,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梁氏祖居是一幢明代古建,10余年前由县里出资修缮。看到曾经破败的祖屋焕然一新,曾在此生活过的梁臻决定重返旧居,从事拓印、字画装裱等工作。
“现在,每天都有人来,有进来参观古建了解拓印的游客,也有本地居民来串门。老宅有了活力,我也乐在其中,希望能把梁氏拓印发扬光大。”梁臻说。
烟火气升腾,古城人气渐起。今年“十一”国庆假期,泰宁全县共接待游客124.44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红军街12号,陈家大院前,“朱德、周恩来同志故居”的牌匾高悬在门额上。91年前,朱德、周恩来率领红军抵达泰宁,驻扎在陈家大院。
“泰宁旅游发展好了,我们在家门口也能做点小生意。”今年80岁的德福爷爷一辈子住在陈家大院,儿媳在自家院里支了个小摊,卖起了广州石磨肠粉。老爷子会主动把门前游客引进前厅,指着墙上用玻璃罩保护起来的红军文告,讲述当年红军的故事……
“古城业态活化后,人流、物流、信息流都活络起来,带来游客的同时,也带来全新古城生态。政府、产权人、原住民各方都从中受益,对古建筑从价值认可到保护共识,最终到共赢。”黎辉平说。
由上青乡“认养”的“豆香上清”馆,充满浓郁乡风民俗特色。
“尚品苑”古城擂茶馆,几名北京游客正在品尝特色擂茶。
泰宁古城九举巷一隅
工匠正在修缮泰宁古城左圣路东门二巷的老屋。 赵文娟 摄
老工艺、老材料,“绣花功”渐进式“织补”老宅。
烟火气升腾,古城人气渐起。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泰宁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