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省挑大梁 | 菏泽: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发展“基本盘”的传统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面临哪些难题?又该如何破解?

近年来,我市把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来抓,实施了工业经济“强基固本、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传统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向“高”——工业制造挺起“硬脊梁”

“作为单县一家传统企业,今年业务增长较快,目前销售额大约6.6亿元,已经实现海外客户批量销售。”说起今年的市场表现,山东湖西王集团铸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西王集团”)董事长朱启军侃侃而谈。

湖西王集团是中国铸造行业综合百强企业,其产品主要服务于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朱启军用几个数字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行业竞争力:QT600-10球墨铸铁产品产量稳居全省第一,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5%的终端客户为装备制造业世界500强企业。

湖西王集团只是菏泽制造业奋勇攀高的缩影。山东三利轮胎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利轮胎”),是曹县的一家老牌轮胎制造企业,其年产338万条高性能新能源汽车轮胎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当中。投产后,三利轮胎将拥有年产1000万套半钢胎的生产能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行业竞争态势,如何在逆境中寻求突破,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三利轮胎总经理常明玉告诉记者,三利轮胎于2024年启动技改升级项目,投资6.4亿元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如今,新能源汽车轮胎、缺气保用胎、自修复轮胎等高端轮胎种类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

同样作为郓城县传统棉纺织企业的代表,泰和纺织有限公司投资上马了高端纺织项目,产品由4个单一棉纺增加到14个差异化品种,走出了一条高端化转型之路。2024年上半年,郓城县技改投产的55家棉纺织企业产值增长12%、利税增长16%、用能减少5%。

当前,我市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深入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行动,以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为抓手,有序进行国产化替代、先进工艺换线;鼓励企业升级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大幅提高先进产能占比。

数据显示, 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8.7%,有力挺起了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

向“智”——立新改旧增添“新活力”

机械臂挥舞翻转、AGV机器人灵活穿梭……12月15日,在牡丹区山东天邦粮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邦粮油”)“智能制造工厂”,生产车间里除了零星几位工人偶尔检查巡视,几乎看不到其他工人。

“我们智能化改造了10条生产线,面条成型率提高了10%。”天邦粮油副总经理姜飞翔介绍,面粉经过配粉系统进入到均质机,通过熟化带和压延机组,完成成型和切断之后进入挂面智能干燥系统,整个生产端实现了全程智能化。

智能技术不仅赋能这家企业的生产端,在运输端,天邦粮油也建立了智能管理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操控搬运机器人、机械臂、无人叉车等智能设备,实现从生产、包装、入库、发货全程自动化,完成了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智能化科技型企业的转变。

在山东大泽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泽成”)玉米深加工车间,一条条数控生产线有序运转…… 大泽成是成武县玉米深加工百亿级产业链条上的头部企业,主要生产玉米淀粉、麦芽糖、果糖等玉米精深加工产品。

“这几年,企业对原有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生产车间采用DCS计算机集散系统控制,对生产工艺过程实施动态监控和量化管理,杜绝了人为操作失误,有效保障生产安全、产品稳定。”在大泽成生产副总经理臧华朋看来,数智融合不仅节省了各生产环节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也为打造数智化工厂奠定了基础。

为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我市聚力打造“产业大脑+晨星工厂”。鲁西新区生物医药(制药)产业大脑、曹县环保板材产业大脑、牡丹区牡丹产业大脑3个项目新获批创建省级“产业大脑”。东明华夏佳润“石化宝典”和成武大泽成生物玉米深加工平台新获批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等示范企业5家,数字化车间4个,数字经济“晨星工厂”203家,试点园区2个,试点县1个。2024年,全市4家企业入选省级智能工厂。

向“绿”—— 节能降碳激发“新动能”

从36年前濒临破产的“茶壶”炼厂,到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明石化”)以敢为人先的“科创底色”铺就了一条创新实干、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们开发的鲁昌2.0高效汽柴油,具有清洁、低碳、耐烧等特点,经权威机构鉴定,每升油较国标油可多跑1.6公里,一吨油可增加续航里程2153公里,大大提升了续航能力。按照东明石化目前产量计算,每年可比国标油减碳排放200万吨。”东明石化董事局主席李湘平说。

作为山东省重大项目,东明石化30万吨UPC科技试验工程项目不仅是东明石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也是东明县“北工”建设跨越突破的重要一步。该项目不仅技术水平先进,更在节能降耗上效果明显,为石化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进一步带动当地高端化工产业的发展。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火电厂是冒着黑烟的落后产能。事实上,在我市,许多传统火电厂已变身“节能电厂”“绿电厂”,成为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亮点。

“作为过去的传统火电厂,我们积极探索成为综合能源服务供应商,在全市建设了风电场、光伏电站、储能电站等绿电设施,力争成为‘绿色’标杆。”华润电力(菏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祥介绍,华润电力自投入运营以来,公司累计投资6亿多元进行多项节能技术改造,年均供电煤耗降低约1.5g/kWh,年均节约标煤约9000吨。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巨野县山东新巨龙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巨龙”)在节能增“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在该公司高盐水治理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正对各车间的智能化设备运行情况进行远程操作、集控管理,调度屏幕上处理系统通过纵横交错的地下管道,把各个井下工序生产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汇集在一起,通过高盐废水预处理、沉淀过滤处理、多级深度处理、浓盐水处理等程序,实现深度处理利用。

“通过净化处理系统产水质量高,我们计划将矿井水用于附近化工园区拟建的热电厂,届时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率可以达到100%,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新巨龙环保中心业务主管王伟说。

近年来,我市聚焦石化、电力、煤炭等传统行业,围绕绿色发展战略部署,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追“新”逐“绿”的蝶变之路。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位列全省第5位,工业转型发展成效明显。

新征程上,菏泽锚定“四个定位”,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始终保持改革的锐气和定力,传统产业持续向高、向智、向新。相信不久的将来,“菏泽制造”会更加自信、从容。

菏泽日报 记者 李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