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新语 | “小生意”彰显县域经济活力

图片

据媒体报道,安徽绩溪县政府门口有个夜市,一到晚上摊贩云集,熙来攘往。交警、城管在现场维持秩序服务群众。政府办公大楼对外开放,摊贩和逛夜市的群众可以进去接热水、上厕所。于是,每当夜幕降临,在县政府广场上,摊贩有序出摊,市民自由选购,热闹非凡,烟火气十足。

对此,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摊贩在县政府门前摆摊无需支付任何费用,是摊贩的自发行为,到目前为止已存在六七年时间,逐渐成为常态。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壮大县域经济自然离不了产业支撑,但许多地方把关注度几乎全给了大企业、大项目,总认为像绩溪县夜市上的小摊点、小作坊等“小生意”实在不值一提。

其实,“小生意”一点都不小。

“小生意”关系千家万户。这些小摊点、小作坊虽然规模小、用工少,但却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有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的1亿个体工商户就带动了近3亿人的就业,因此,“小生意”不仅是千万家庭的生计所系,是支撑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之一,也关乎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小生意”也能担当大角色。纵观县域经济,“小生意”在产业发展、营业收入等重要指标上表现亮眼,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遍布全国的沙县小吃,就起步于走街串巷的小摊贩,后来,在当地政策的支持下,沙县小吃变成了富民特色产业,如今在全国已有8万多家店,年营业额50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超过30万人。

除了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拉动消费等方面的贡献,活跃的“小生意”对县域形象也是一种无形提升。就像绩溪县政府门口的红火夜市,在当地人眼中,它能满足生计需求,还能放松心情,为人们提供情绪价值。而在外地人眼中,它则是当地营商环境的一个活招牌:从夜市的管理、服务中,人们看到了一个开放、包容、体恤民情的政府;从夜市的红火程度,人们看到的是宽松、活跃的营商环境。这样的环境,必让外部的大企业心向往之。

抓“大”不放“小”,应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辩证法。各地应该充分认识到,支持大企业、大项目,与扶持“小生意”并不矛盾。而且,如果“小生意”能与大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或者能被“高看一眼”,它们将能迸发超乎想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可能发展成为与大企业互为动力、互为补充的存在。

总之,“小生意”不能因微小而被“小视”。绩溪的探索无疑是值得剖析的鲜活案例。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评论员 郭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