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镇:做好人才“引用留” 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近年来,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健全人才发展制度机制,着力谱好“重才、聚才、留才”三部曲,让人才与服务“双向奔赴”。

  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筑牢引才“栖凤巢”

  一是结合“雁归东川”计划,根据乌龙实际,持续引进一批志愿扎根东川干事创业,年龄在40周岁及以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助推乌龙镇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二是深化党委联系人才工作,对全镇人才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分类汇总,持续抓好各类人才的吸纳与联系,今年以来,新任用副科级1名,招考公务员2名、事业单位7名,退伍安置军人1名,建立优秀青年人才信息库,持续壮大人才队伍。三是动态发掘人才、摸清人才,盘清“家底”,发掘登记致富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乡村治理等各类人才80余人,建立“在外人才库”,登记镇内东川籍在外人员198人。通过开展“人才回乡,点亮家乡”“人才回乡,产业为纲”等活动,吸引镇内人才乡贤参与筹办“丰收节”系列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搭平台聚资源,铸就揽才“聚宝盆”

  一是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战斗力的培养和党员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育好“领头雁”。组织4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到云南省农业大学参加2024年东川区乡村振兴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提升带动示范培训。二是把产业发展培训、“万名人才兴万村”、万名党员进党校等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邀请专家和乡土人才手把手施教,提供最需要、最实际的实践教学,激励159名党员在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中带好头、当先锋、作表率。三是2024年公开选拔招录青年人才2名,基层治理专干7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30名。同时,选优配强14名驻村第一书记、47名驻村队员、结对帮扶乌龙镇14个村社区,实现多对一帮扶全覆盖,充分发挥人才振兴的“火车头”作用,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知人善任,打造聚才“厚沃土”

  一是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紧紧围绕乌龙镇重点产业,依托具备种植养殖能手、能工巧匠、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的两新党组织,推动建设人才培训基地,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采用“专家授课、现场答疑、讨论交流”等方式,围绕水稻高产栽培、绿色防控、田间管理等内容,邀请水稻种植专家和种植经验丰富的“土专家”进行授课,提高农户的水稻种植水平。二是积极与省农科院、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建设水稻繁育基地、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推广水稻新品种、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乌龙米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000余亩扩大到4000余亩。三是以党群服务中心提质改造为抓手,依托国家科技特派团、农业专家新建乌龙科技小院,有力推动了乌龙镇花椒、花生、水稻等产业蓬勃发展,在昆明市2023年优质稻米评鉴会上,各县区参加品鉴的32个样品中,东川乌龙三个品种分别斩获常规稻组和杂交稻组第一名,软米组第二名的好成绩。

  云南网通讯员 祝红

(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