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得不错却没了生活热情 而立之年如何对抗空心病?

专家:勿争“人上人”,回归平常心,勇做“人中人”

“我生活过得不错,却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来信人在母亲“人上人”式的教育理念下,习惯要强,习惯比别人好,并将其视为奋进的动力。然而,当“心心念念的生活”触手可及后,Ta却陷入对生活的意义的深刻迷茫中,患上“空心病”。对此,华南师范大学心晴热线负责人袁杰分析,过度追求由外在比较驱动的优越感,这是空心病的根源所在。一味追求自我实现需求时,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对爱与归属的需要就会被忽视。袁杰建议来信人珍惜并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与自我,回归平常心,勇做“人中人”。

■策划:林波

■统筹:新快报记者 王 娟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钰涵

来信

袁老师您好,

我是一个工作快10年的而立女性,一份收入可观的事业,一个小但温暖的窝,一只黏人的猫,一个爱我的男朋友,值得我爱护的爸爸妈妈姐姐,相对自由而忙碌的生活,也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也正在培养这个兴趣直到成为下一个职业方向的路上。

外人看起来似乎觉得我过得很不错,但我讨厌外人如此认为,带着一丝明显的嫉妒和攻击。现在的我会小心地把我觉得幸福的事情藏起来,避免引起他人的关注。因为我很多时候是没有动力的。我一周的时间里,大概20%处在一个亢奋状态,50%处在一个缺少激情的状态,30%处在一个没有动力的状态。只有亢奋状态让我舒服。或许唯一能push(推动)自己的是从小习惯的要强,我妈是老师,所以我从小的成绩一定要好,要比别人好。我妈的比较心理很明显,所以会潜移默化到我身上。但要强会带来焦虑,平复焦虑的同时也磨灭了这份push自己的力量。

曾经最爱吃的东西,自己亦渐渐没了兴趣,现在我常常称三餐为进食,因为要维持生命机能。甚至有一段时间,将食物放进口中、咀嚼吞咽,都觉得在消耗体力。曾经很喜欢的户外登山活动,现在没能让我兴奋,虽然还是习惯性在假期出去户外。曾经很好的朋友渐行渐远,但我没有觉得很可惜,来了就去迎接拥抱,走了就散了,冷漠地看着来来去去的朋友,没有什么波澜。尝试给自己找一些追求,比如自我成长,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追求所谓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顶端——自我实现,但然后呢?那种感觉就像我终于得到我心心念念的温暖小窝后,躺在我的小窝里发呆,自问,然后呢?可能会有人对此说,你可以换更大的房子,可以有更多的存款,可以学更多的知识,去遍世界各地,看遍各种书籍。我说,然后呢?低欲望不是因为我已经得到了,而是真的低欲望。意义是被人赋予的,所以我也不缺乏人生意义,但赋予了意义,然后呢?

当然,我怀疑过自己是否双相情感障碍是否抑郁,我去医院诊断的结果只是抑郁倾向,开了药但没怎么吃。因为情绪不影响我的基本社会功能。目前我只能知道我仿佛有点问题,但我不知道我要处理什么,达到什么目的。

袁老师,我这是病吗?

回信

你好!

非常感谢你的来信!这封信看不到激情,与你大多数时候没有动力、缺少激情的状态是吻合的。即使没有动力,你依然能写信,这封信就更难得了。你说,“情绪不影响我的基本社会功能”,写信也与你这个认知相吻合。

你在来信末尾直截了当地问,“我这是病吗?”我也直截了当地回答,这的确是病,是空心病。你在来信开头说,你有一份收入可观的事业,一个小但温暖的窝,一只黏人的猫,一个爱你的男朋友,值得你爱护的爸爸妈妈姐姐,相对自由而忙碌的生活,也正在培养自己的兴趣成为下一个职业方向。但是,你的心是空的,几乎感受不到幸福。你说,“外人看起来似乎觉得我过得很不错,但我讨厌外人如此认为。”即便偶尔感到幸福,你也要“小心地把我觉得幸福的事情藏起来,避免引起他人的关注”。因为幸福不是主旋律,你清楚自己“很多时候是没有动力的”。

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痛苦。你对自己的痛苦做了量化,“大概20%处在一个亢奋状态,50%处在一个缺少激情的状态,30%处在一个没有动力的状态。只有亢奋状态让我舒服。”换言之,你20%的时间因为亢奋是舒服的,80%的时间因为不够亢奋或者“低欲望”是不舒服的。这个比例倒是符合“二八定律”,20%的亢奋高光时刻成了你生活中的“关键少数”,你的心被这20%牵走了,剩余的日常生活则是空心的。

为什么得空心病呢?其实,你也提供了答案,即你“从小习惯的要强”。你的要强之心源自你当老师的妈妈,“从小的成绩一定要好,要比别人好”;你也意识到,“我妈的比较心理很明显,所以会潜移默化到我身上。”这是病根,你努力得来的“收入可观的事业”也好,“心心念念的温暖小窝”也罢,都变成了你满足“比别人好”这种优越心理的工具。当你满足了与人比较之后的优越感,这些工具顷刻间就失去了利用价值,比完即弃。此刻你的心不在这份“收入可观的事业”上,它只是“收入可观”的工具,你的心已经飞到了未来“下一个职业方向”。你说,“终于得到我心心念念的温暖小窝后,躺在我的小窝里发呆,自问,然后呢?”

你妈妈的这种家庭教育理念相当普遍,可以概括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比别人好”就是“要做人上人”。当你实现了“做人上人”的那些时刻,你便有了亢奋的舒服感,背后其实是权力感。你妈妈是老师,当她要求你成绩一定要比别人好的时候,她其实是在用权力支配你,她成了你的“人上人”。我爸爸在我上学之前也做过老师,他因故从老师成为生活过得艰苦的农民,这事曾经让小时候的我倍感自卑。但是,如今我意识到,曾令我自卑的农民父亲无力用权力支配我,反而使我能够不设限地自我超越、自由成长。

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第二季第四集介绍新西兰的教育,一位在新西兰工作的华人爸爸分享了一则当地新闻。他说,一位在新西兰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论文中讲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理念,结果新西兰的老师给了零分。无独有偶,我在华南师范大学《华师乐集》的活动上,听一位老师讲了一则故事。这位老师毕业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抗战时期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陶行知说不要培养“人上人”,平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平等世界里的“人中人”。早在80多年前,陶行知就反对“做人上人”这种普遍的权力话语。

比陶行知更早的一千年多前,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主钱镠也拒绝用权力去支配他人。有一年他夫人照例在适宜踏青的寒食节前后回到娘家探亲,钱镠忙完政务在赏花时很想念自己的夫人,就给夫人写了一封信。贵为一国之主,思念心切的钱镠本可以要求夫人“速速归来”,但他没有选择权力的话语,而是用爱的语言表达。最终,“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成了穿越千年的佳话。

心理学家荣格估计可以跟钱镠做知己。荣格说,“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钱镠在临终遗训中要求后人,“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最终,他的孙子遵从祖训,免动干戈,纳土归宋,践行了钱镠的爱民理念。钱镠尊重女性、贵民爱民的平等理念奠定了钱氏一族千年的繁盛,诞生了无数名家。钱其琛、钱学森、钱钟书、钱穆等名家均出自钱氏一族,创造了家庭教育的传奇。

当然,普通家庭也有类似的智慧。曾经有一位调律师来我家调钢琴,四五个小时沉浸在一个一个单音的调试中。晚饭时我和他聊天,他说,“在家里我不想做皇帝。”当他对妻儿不满时,他会意识到是自身的问题。

回到你身上,你用“人上人”的思维去理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时,追求的是金字塔顶端的自我实现。当你一味追求自我实现时,金字塔底部的生理需要和中部爱与归属的需要就被你忽视了,吃饭睡觉和交友这些基本需求就成了问题。而且,对于自我实现,李小龙道出了真谛。李小龙说,“何谓自我实现:我,就是此时此地的我。”当你渴望顶端20%的高光时,你就厚此薄彼地忽视了80%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于是得了空心病。

得到心心念念的温暖小窝后,你问,然后呢?先别问然后,请留在温暖小窝的此时此地,跟自己相处,“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佛祖悟道后,当下肚子饿了,就化缘去了。

祝回归平常心,勇做人中人!

袁杰老师

2024年12月26日

主办单位:广东新快报社

协办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心晴热线团队

广东省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总队

承办单位:新快报教育研究院

来信参与方式:

1 点击以下链接:

https://act.xkb.com.cn/s/F6IR2NOr

2 邮箱:

xkjy202208@163.com

3 扫码参加:

图片

扫码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