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思哲
打开历史画卷,总有一幕场景令人百感交集、心生感慨;
翻开过往篇章,总有一段岁月让人铭记于心、心生敬仰。
蜿蜒在青藏高原上的黑色巨龙经历70年的风雨,见证了这片大地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人民安居乐业的欣欣向荣,“两路”所包含的意义已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流转70年的光阴再次定格在我们面前,缅怀、传承、弘扬,或许是我们告慰先辈、奋进当下、激励后人的最好方式,也是对“两路”精神最深刻的领悟、最坚定的践行。
12月26日,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座谈会在西宁召开。
慕生忠将军的女儿慕晓峰及亲属,相关领导和专家,参与青藏公路建设的老职工、老专家和莫河驼场老驼工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青海榜样等基层先进典型和大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作为慕生忠将军的女儿,慕晓峰对于父亲当年的工作场景没有太多印象,只是从父亲回忆过去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那个艰苦卓绝的岁月,她在座谈会上也只是用简短的语言,讲述了慕生忠将军修建青藏公路时的那段历史往事。
但简短的语言又岂能概括那段艰苦的岁月,那份“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奉献精神?或许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深有感触。
2004年,慕晓峰全程走了一遍青藏公路。虽然沿线的条件已较父亲那个年代有了很大改善,但恶劣的自然环境、侵袭而来的高原反应,让她对父辈当年的艰辛有了切身的体会。
作为几乎与青藏公路同龄的人,慕晓峰对“两路”精神有着别样的情感。“作为慕生忠的后人,我将更好地学习和宣传好‘两路’精神,努力践行‘两路’精神,赓续好先辈们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慕晓峰说。
听着慕晓峰的讲述,另一个深有触动的人便是青海柴达木农垦莫河骆驼场有限公司退休干部姚兴云。
在青藏公路通车前,莫河驼场的驼队三次进藏,完成运粮援藏等任务,为西藏稳定和民族团结作出巨大贡献。而在青藏公路修建期间,1200名驼工跟随慕生忠将军参与修筑,同样为青藏公路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姚兴云跟随父亲的脚步,在莫河驼场一干就是37年。如今,莫河驼场早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迎来了新的职责。但不论时光如何变迁,“两路”精神始终是莫河驼场人的信仰。
“‘两路’的通车是我们的先辈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上创造的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其所孕育出来的‘两路’精神激励着我们要以先辈为榜样,当好‘两路’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姚兴云说。
作为青藏公路建设的亲历者,今年已经84岁的老职工吴战瑞讲述的更多是对过去艰苦岁月的缅怀,对逝去战友的追忆。
他讲述时的语气高亢有力,话语间透露着老一辈筑路工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壮阔豪情。跟随他的讲述,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艰苦卓绝却又激情燃烧的年代。
吴战瑞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但展现的是先辈们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无畏精神。“70年前,我和天南地北的无数年轻人汇聚到青藏公路沿线,将自己的生命与这条公路紧密相连,用往后30余年的青春和汗水见证了青藏公路的发展。也正因经历了那个年代的苦,我们也尝到了今天生活的甜。‘两路’精神是一种信念,一份传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我们这一代筑路人就是要以这样的实际行动,把‘两路’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吴战瑞说。
伟大的精神在传承中得以延续,发扬光大。
新征程新使命,当代青年如何从“两路”精神中汲取营养,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青海大学22级学生刘子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作为青年一代,必须从先辈手中接过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火炬,立志用实际行动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我们要锤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砥砺‘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意志品质,发扬‘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刘子奥说。
在代表们发言完毕后,全场起立,用鼓掌的方式向参与“两路”建设的先辈们表达敬意。
这掌声,是对慕生忠将军那句“不平凡的事业,是平凡的人做出来的”的深刻领悟与崇高敬意,是对为“两路”建设披荆斩棘、付出汗水乃至宝贵生命的革命先辈们的无尽缅怀与永恒纪念,是对为“两路”建设倾注心血、贡献力量的所有人的无限感恩与深深敬仰。
编辑:肖毅;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