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澳大利亚家庭问题专家史蒂夫·比达尔夫在《养育男孩》一书中指出,现代男孩的成长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
02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调皮捣蛋、沉迷游戏、不爱学习等,这些现象与他们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特点有关。
03为此,父母需要理解男孩的需求,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天生特质的教育环境,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04同时,父亲在男孩成长过程中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需要以身作则,为男孩树立正确的榜样。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看点 这个时代,男孩好像越来越难养了。社会环境的快速变迁,信息爆炸式的增长,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都对男孩的成长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澳大利亚著名家庭问题专家、育儿类畅销书作家史蒂夫·比达尔夫看来,现代男孩的成长更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Sherry 编丨Lulu
最近的闺蜜聚会上,几个家里有儿子的妈妈,聊着聊着又不由自主地感叹“男孩难养”——调皮捣蛋、沉迷游戏、不爱学习等等,虽然只是旧瓶装新酒,外加几个“意料之外”的新招式。但是头大是真的头大。
“要是我家儿子能像林栋哲那样,我就心满意足了。”
朋友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林栋哲,其实是上个月热播的《小巷人家》中的角色之一。
林栋哲的身上几乎涵盖了男孩子成长路上的共性问题: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偶尔撒撒小谎、打打小架,是小巷里最费妈的孩子。
但栋哲还是成为了网友们的“梦中情娃”,因为相比那些小问题,他更乐观开朗,洒脱自信、懂事明理、情商在线。
林栋哲的成长故事,似乎是普通家庭可以做到的男孩养育的最佳范例。
从调皮捣蛋的男孩到兼具责任感和成熟魅力的男子汉,这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没有捷径,也没有固定的方法论。
澳大利亚著名家庭问题专家、育儿类畅销书作家史蒂夫·比达尔夫在《养育男孩》一书中,直接点破了男孩父母养育男孩过程中的迷茫:人们不知道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什么,即使知道他们的需求,也不清楚在什么时候给予。
《养育男孩》作者史蒂夫·比达尔夫
养个男孩有多“费妈”?
养孩子费妈,养个男孩子更费妈,背后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这篇研究指出:“与没有儿子的父母相比,养育至少一个儿子的家长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要更快。而且养得儿子越多,老得越快。”
在外滩君看来,对父母来说,养个男孩更是一场“全方位考验”。
首先,考验体力
10个男孩子里可能有8个都是调皮捣蛋的熊孩子,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大吵大闹、上蹿下跳、撩猫逗狗......身上似乎总是有使不完的牛劲。
在史蒂夫·比达尔夫看来,男孩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与女孩相比,他们更缺乏安全感。异常粗暴的行为只是为了掩盖他们对外部环境的恐惧。而更深层的原因,是激素。
环境影响激素分泌,而男孩内在的生理结构才是产生激素的本源。
因此,想要养好一个男孩,那就意味着必须接受他们的本性,并用适当的方式把他们往好的方面引导。
相比体力,养男孩更耗费心力
丢三落四、容易健忘、做事拖拉,是不少男孩身上的老毛病了
“家里的门禁卡又丢了?你怎么没把自己丢了?”
“铅笔找不到了?这个学期给你买了一把,都丢光了?”
“每天作业要写到11点,我真不知道小学2年级作业怎么能写一整个晚上的!”
......
无论爸爸妈妈讲多少次,当下男孩回应“好好好,记住了”,一扭身,立刻全部忘记。
追根溯源,男孩健忘、拖拉等毛病,其实和男孩的大脑结构本身有一点渊源。
在胎儿时期,男孩大脑的发育速度明显慢于女孩大脑的发育速度。因此,大家也感觉到,小时候的男孩总是没有女孩子那么聪明、那么灵活,甚至有点“笨笨的”,什么都记不住。
另外,与女孩相比,男孩的共情力也不怎么样
博主CC爸妈分享自己和一双儿女之间的对话:
男孩并不是天性恶劣。人类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构成,一个半球负责语言和推理,另一半球负责运动、感情以及对时空的定位。两个大脑半球靠神经纤维相互连接,这个纤维束被称为胼胝体。
女性的胼胝体比男性厚三倍,这就意味女生会更心细、考虑周全,而男孩左右脑联系起来的能力比较弱,他们很难“读懂”别人的语言和情绪。
除了共情力不强,男孩情绪也更容易外爆,需要发泄。因此,男孩更加藏不住自己的情绪,更容易“一点就着”。
除了这些生活上的毛病,学习问题也是男孩的另一个老大难
如今,男孩们在学业上可以说是“危机重重”了。一组数据就可以说明这点: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我国。《2024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性别差距,与芬兰、冰岛、法国等一众发达国家,并列第一。
养好男孩之前,你得先懂男孩
令人欣慰的是,养育男孩的问题已经早早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今天的男孩父母并不是第一批遇到这些问题的人。世界范围内,每一种文化都遇到了男孩养育的挑战,同时每种文化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只是最近几十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固定不变的解决方案似乎越来越不奏效。不同男孩在不同成长阶段都独具特色,他们成长道路上需要有专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男孩父母想要养好一个男孩,首先得先懂男孩。
在《养育男孩》一书中,史蒂夫·比达尔夫将男孩的成长划分成3个阶段:
阶段一
从出生到6岁
在这个阶段,男孩最需要的是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形成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在爱的氛围下安全成长。
在史蒂夫·比达尔夫看来,这个人通常是母亲,原因有以下几点:母亲是最乐意看护孩子的;母亲为孩子提供母乳;母亲喜欢爱抚孩子,慈祥可亲的母亲能给孩子最大的安慰。
如果这个阶段的男孩主要由母亲来抚养,那母亲的情绪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母亲情绪低落、消极厌世,那么男孩的大脑也会发生变化,充满忧愁。
除了不能哺乳,父亲也能提供这个阶段男孩所需的一切,只是养育方式与母亲不同,因此,父亲没有理由缺位男孩这个阶段的养育。
这个阶段的男孩要学习的最重要的一课是:学会和照顾他们的人保持亲密的关系,并学会信任他们。
回归现实生活中,没什么时间照顾孩子的父母选择早早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但大量研究表明:与女孩相比,分离更容易让男孩感到焦虑,让他们自己误以为被抛弃了,从而在感情上封闭自己。因此,男孩入托不宜过早。
阶段二
6到13岁
但在中国,不少家庭教育中,由于工作等原因,父亲这个角色是缺位的,很多孩子和爸爸不亲,甚至有的爸爸直言:“我不会扮演父亲的角色。”
父亲缺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尤其是对男孩。
有研究表明,父亲在家中大多扮演“责任承担者”角色,如果儿子与父亲接触过少,家里没父亲做那个“负责任”的榜样,孩子很难发展出“果断”、“节制”、“有担当”的个性和品质。
父亲角色缺位的男孩,为了吸引别人的关注,他们会在学校不守纪律,故意制造麻烦。有研究表明,学校里很多男孩看起来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他们非常渴望融入。如果老师只惩罚他们,不引导他们,那么父亲缺位还是会影响他们继续惹麻烦。
男教师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占据着特殊地位,他们具有象征意义,男孩会把他们看作某种权威,有时甚至重于自己的父亲。
如果男教师可以给予孩子更多关心和爱护,赢得男孩的信任,当遇到问题时,通过沟通或许更可以解决,这比单纯的体罚更有效。
但现实生活中,中小学各年级的男教师占比越来越低,甚至年级越低,男老师越少,幼儿园阶段的男幼教更是凤毛麟角的存在,这对父亲教育缺位的男孩来说,更为不利。
这个阶段,以父亲为代表的男性榜样是重要的,但并不意味着母亲要退出。
这个阶段是男孩变成男人的重要阶段,他们会从襁褓之中的可爱婴儿逐步变成一个酷男孩,如果男孩缺乏优秀的男性榜样,那么他们成为“妈宝男”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阶段三
14岁以上到成年
这个阶段的男孩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好辩、焦躁、喜怒无常。为了拥抱一个崭新的自我,他们开始发生彻底的变化。
男孩的成长是飞速的,父母似乎有点跟不上这个速度了。因此,这个阶段男孩想要冲出家门,闯出一番天地,而父母却会把他们当成婴儿似的硬生生地关在家里,家庭矛盾也就因此产生了。
这个阶段的男孩充满了激情和好奇心,他们想不顾一切往前冲,但是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不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更不知道应该如何融入。
面对男孩这个阶段的“叛逆”,父母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在史蒂夫·比达尔夫看来,男孩更喜欢秩序感和纪律感,因此父母要学会给男孩制定规则,在规则的制约下,男孩才能获得安全感。
14岁之后的男孩,需要从更多男性榜样的身上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男人,这个阶段仅靠父亲是远远不够的,男孩需要从周围不同的男人身上学习技能、男性气质,这个人可能是爷爷、外公,也可能是舅舅、叔叔。
这个阶段的男孩暴风成长,男孩好像会离父母越来越远,男孩父母此刻似乎更加小心翼翼,忧心忡忡,为孩子制定规则、选择合适的引导者显得尤为重要。
过度放养,教不出优秀的男孩
优秀男孩的培养,并不是没有方法可循。
史蒂夫·比达尔夫认为,男孩们需要一个活力四射、适合他们天生特质的教育环境。不过,这也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把男孩送进男校,而是在日常生活、教育中就可以做一些改变。
首先,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用大象的要求鱼,那鱼永远都不会优秀”。
正视男孩和女孩生理本质上的不同,特别是在年龄比较小的时候,男孩们可能学业上会不如女孩,这或许是孩子的生长发育使然,不要过分焦虑,更不要轻易扩大为“孩子的学习能力不行”。
史蒂夫·比达尔夫在书里提到了作业问题,不免让人想起前段时间上热搜的“作业熔断机制”。
改善学习方法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如果作业实在太多,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让孩子缺少运动(影响身体素质),没时间力所能及的家务(影响精细动作发育),史蒂夫·比达尔夫鼓励父母为孩子着想,出面和老师或学校沟通,给孩子一个更加适合的标准。
其次,男孩天生好动、精力旺盛,难免犯点小错,相比严肃的批评与惩罚,表扬、奖励似乎更行之有效。
这几年,年轻的父母们也是越来越愿意去夸孩子了,不过也有父母还不适应,会“羞于表达”。
史蒂夫·比达尔夫在《养育男孩》中,就给了一个很巧妙的例子:
在生活的一些小细节里,有父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表扬和鼓励,会有利于男孩建立自我意识。
一个有爱、有积极回馈的家庭在身后,也会大大减少男孩在同龄人中,想事事求认可的迫切心态,从而减少男孩做错事的概率。
另外,史蒂夫·比达尔夫还提到了榜样的作用。
书里提到一位男老师的故事,其实不仅是老师,父母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酷”的含义很微妙,男孩们可能会一时被外表装“酷”所吸引,但并不会持久。男孩追寻的榜样是那些可以教他们很多东西的、无私的人。
一个适合孩子的教育环境,也不局限于“学习”,更应该把“成长”置于第一位。
今天的孩子们真的很不容易,我们能做的,也是竭尽所能地帮助孩子,而不是把孩子当成成人的压力与焦虑的输出口。
但话又说回来,养育男孩也不必过于焦虑。心理学上的“飞轮效应”形象地描述了养育男孩的过程——
为了让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出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当飞轮转的越来越快,达到某一临界点后,你就无需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会不停地转动。
孩子的根在父母,教育之本在家庭。立竿见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每一个闪闪发光的男孩都是父母耐心养育、精心培养后的结果。所以,养育男孩不必焦虑,从细节出发,理解男孩、善待男孩,这才是最好的男孩养育之道。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