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约翰·奎尔奇:美将政治渗透到高等教育令人遗憾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钱佳音】昆山杜克大学成立于2013年,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在昆山市政府支持下,由武汉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在华共同创办的一所中外合作大学。该校常务副校长约翰·奎尔奇从1981年起就曾多次到访中国,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他谈到了中美教育交流的意义,以及对美国限制中国赴美留学人员等做法的不赞同。奎尔奇强调,教育和文化交流一直是跨越国界的重要纽带,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对彼此了解越深,就越有可能实现相互理解与信任。

环球时报:您1981年就曾到访广州。过去40多年,中国发生的哪些变化给您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奎尔奇:1981年的广州之行是我当时旅行的一大亮点。虽然当时广州被认为是中国相对繁荣的城市之一,但街上几乎看不到汽车,人们在稻田里劳作,养鸭场数不胜数。印象中当时当地以农业为主,几乎看不到工业。从那时起,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1981年的中国,唯一和今天相似的或许只有养鸭场依然不少。

自1981年以来,我几乎每年都来中国。中国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大城市的发展。许多曾是农田的地方,已变成现代化都市。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令人惊叹,今天的繁荣与43年前的情形完全不同。

环球时报:您如何评价中美教育交流的意义?您认为国际教育经验会给两国年轻一代带来哪些潜在的积极影响?

奎尔奇: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尤其是美中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我相信大家都会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对彼此了解越深,就越有可能实现相互理解与信任。教育和文化交流一直是跨越国界的重要纽带,它帮助人们保持尊重与信任,进而促进和平与繁荣。拥有国际教育经验有助于毕业生培养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这不仅有利于他们的个人职业发展,也会对与他们共事的每个人产生积极影响。

环球时报:美国对中国赴美留学人员进行了各种限制。据报道,2023—2024学年,中国首次不再是美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您如何看这一变化?

奎尔奇:美国政府对中国学者与美国学者的合作实施了一些限制。我认为,这将给知识进步和科学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令人遗憾的是,政治已渗透到高等教育中。

环球时报:您曾提到中美之间存在信任危机。您认为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中美两国应如何解决这一危机?您认为双边关系能够走向稳定吗?

奎尔奇:拜登政府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在对华政策上的许多强硬举措。不过,好消息是,拜登政府恢复了中美之间的双边对话机制。这些机制对保持两国关系的平衡至关重要,有助于确保突发事件不会引发过激反应。我最大的希望之一是,不论美国下届政府对华政策如何,这些双边对话机制能够继续存在。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每天所做的事情,包括昆山杜克大学的日常工作,都是在为促进美中文化和教育交流贡献微薄之力。例如,今年8月,昆山杜克大学迎来500名新生,其中有56名是美国学生。虽然这个数字不算多,但依然是值得关注的成就。

此外,为响应中方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的号召,今年8月,我们从杜克大学及其他几所美国大学邀请了71名美国学生来到江苏省,进行为期10天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正如我所说,我们正在尽力而为,朝着这些目标不断努力,每一小步都有助于实现我们的目标。每一次美国人与中国人的接触,都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支持。

环球时报:美国政府在电动汽车、芯片等领域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您认为这些措施会对全球经济和技术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奎尔奇:如果美中能够展开有效竞争,将会为全球的繁荣作出贡献。竞争能够降低全球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成本,推动产品更快地发展,这将惠及全世界的消费者。归根结底,我相信美国的消费者会选择高质量、价格合理的电动汽车,而不在意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