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巳如意”,中华文化新式表达再出圈

图片

近日,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与大熊猫花花组成新年限定组合,送上“好巳花生”的年味祝福,敲响春晚倒计时。即将迎来我国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蛇年春晚logo与吉祥物的设计早已透露出传统文化的美意:由甲骨文“巳”字生发的“巳巳如意纹”将春节的暖意提前送达,一条满载中国文化的巳蛇踏着“金蛇狂舞”的韵律让网友眼前一亮,迎来不同年龄段的集体共情时刻。据统计,“巳巳如意”相关内容发布后,全平台阅读量过亿,点赞互动量超百万,微博热搜最高升至第7位。

古文字“活化”热度不下,汉字纹样成为中式时尚圈的“老花”,微信表情包让甲骨文“活”起来……新的汉字创意设计打开了人们与“字”在一起的新方式,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与接受也在一次次“出圈”中更加轻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郭永秉把汉字视作“中国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它所记录传承的中国文化与历史在这些字块中生生不息,而网友动情说:“有下一代,就有传承。”

从一个汉字到无数文创

蛇年春晚logo、一个全新“纹创”诞生了——甲骨文“巳”字旋转得到中心对称的“巳巳如意纹”,多次翻折与平移后形似“如意”。郭永秉分析认为:“汉字拥有一种特殊的审美特质,与汉字早期表意性特征较高有关。千百年来,其表意性特征脉络清晰。有人把‘巳’看作‘蛇’的象形,你能看到蛇头底下是蛇尾。也有研究认为‘巳’跟‘子’的文字来源有关,跟春晚纹样设计者所寄托的‘生生不息’的寓意似乎也暗合,这跟汉字同音音近字多的特质有关,往往可以通过一个字生发关联出多种意涵。”

一花一世界,一字一宇宙。数量庞大的汉字合集背后,每个单字就可能蕴含巨大的审美与文化价值。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银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任攀老师都认为,汉字独特的构形方式在方寸间充满无限张力,而汉字作为世界古典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系统,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成为独特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古文字“活化”热从未停歇,文创产品更是让汉字走出印刷厂、博物馆,走进生活空间。郭永秉难忘合肥市广电新中心大楼的“篆字”幕墙,他告诉记者:“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汉字拥有高识别度与强审美价值,相关文创产品既有设计感,又向老百姓传递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知识,这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方式。”

今年举办的深圳文博会,用十年见证了一个以汉字为核心的文化创意宇宙的诞生。字在文化创始人刘美松说,2014年将印刷厂里的老机器搬到了展览现场,引人回到“铅与火”的时代,而每一年都有新的创意,以汉字为基础的单品、桌面、空间等产品矩阵逐步成型。中国国家博物馆近年来也在不断更新着古文字“活化”的方式,打造汉字日历、电子贺卡及“从文字看中国”主题的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以汉字的故事深入历史、展现时代。

传统在变年轻,年轻人也更亲传统

春晚汉字纹样一出,年轻网友们第一反应是催出周边。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喜欢汉字及传统文创产品了?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员夏德元认为:“回望传统,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似乎是寻回文化确定感和文化身份认同的最佳选择。古老的汉字和吉祥纹样中蕴藏着丰富的华夏民族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汉字‘活化’,或者以传统图案为底本的时尚设计之所以在青年人群体中产生共鸣,就是因为这些设计从深层次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汉字蕴含的传统文化之美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传统在变年轻,年轻人也更亲传统。一条憨态可掬的巳蛇,由汉字出发汇聚“出圈”的传统元素,从头到脚皆可“穿戴上身”:身上有鹦哥绿、品绿、吐绶蓝等中国传统色,脸型取自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银质鎏金如意,眉眼间有三星堆出土青铜蛇形器的歧羽纹、臣字目,背部缠枝纹来自景泰蓝工艺,尾巴点缀有寿字盘长结,立体展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更让每一处设计有了走近年轻人的可能。文化创意业内人士指出:“要让过去养在深闺人不知的文化文物资源结合市场和大众的需求活起来,文化文物资源才能形成消费力。”

当3000多岁的甲骨文与10岁的小学生在互联网相遇,更多可能性正在迸发。古人生活场景以甲骨文的形式活跃在现代社交媒体中,让甲骨文“动起来”的微信表情包火了。这一系列表情包还接受青少年的投稿,部分作品同五年级小学生共创而成。梁银峰、任攀认为,“冷门绝学”还在不断加热,“学科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有更多的家庭喜欢汉字,支持孩子从事汉字学习和研究,才能让汉语言文字学的学科发展生生不息。”

讲好汉字故事,更要讲对汉字故事,这是语言学诸位学者的共识。近年来,家庭“组团”对网上错字纠错的现象令人暖心,这也反映出汉字演绎与规范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传承汉字之美,不仅需要专业学者把故事讲对,也需要大众的共同参与、守护。

  作者:孙彦扬

文:孙彦扬编辑:钱亦琛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