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框架ABC(2)| 经济普查为何调高经济增速?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CSC研究 宏观团队
图片
图片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  周君芝、谢雨心(研究助理)
核心观点
历次经济普查后都会对GDP的数值产生影响。统计局会依据新的资料来源、核算范围、行业分类、核算体系等对GDP进行修订,这是国际通行做法。
第五次经济普查,GDP修订增幅为2.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3%。有三点启示:
第一,五轮经济普查均调高第三产业占比,契合经济发展趋势所需。
第二,本轮GDP调整幅度虽高于第四次普查调整幅度,但幅度低于前三次。
第三, GDP修订后会影响2024年GDP总量,但不影响2024年GDP同比读数。
事件&简评
 1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GDP修订后为129.4万亿元,较初核数增加3.4万亿元。
一、经济普查之后会根据新的基础资料对GDP数据进行修订。
核算GDP需要依据大量的基础资料,基础资料越充分,质量越高,GDP数据越准确,也能更好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根据我国现行GDP核算制度,我国年度GDP核算分两个步骤,一个是初步核算,一个是最终核实。
初步核算更注重时效性利用专业统计进度资料,还有一些部门行政记录数据进行推算。每年年初公布上一年GDP初步核算数。
最终核实则利用专业统计年报、部门财务统计资料、财政决算资料等更丰富的基础资料,对初步核算结果进行修订。
经济普查年份,根据经济普查获得的更加全面、准确、翔实的基础数据,对当年的GDP初步核算数进行修订,同时也会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来保证GDP数据历史可比性。在基础资料或核算方法发生较大变化时,都要对GDP进行修订,这是国际通行做法。
我国根据经济普查数据对当年GDP初步核算数进行修订,主要基于三点原因:
其一,根据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基础数据资料进行修订。在非经普年度中,采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基础资料与普查年度相比存在一定程度不足。全国经济普查提供基础数据更为详实和准确,依据经济普查数据和相关部门资料,对当年GDP初步核实数进行修订,同时将根据当年GDP修订结果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
其二,按核算范围、行业分类调整。一是普查年度的GDP核算拓宽了常规年度的核算范围;二是当出现新的经济业态(以服务业为主)时,可能会新增到GDP统计项。
其三,按核算体系修订。核算体系的修订包括统计口径、范围、计算方法等,具体表现在新概念的引入,核算范围的拓展,基本分类的细化,基本核算指标的修订,基本核算方法的改进等。例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将研发支出计入GDP,使得GDP总量相应增加,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略微提高)。
二、历次经济普查显示,修订后GDP数据均上移,主因是第三产业占比有所提升。
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分别在逢3、逢8的年份实施。目前中国已进行五轮经济普查。
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补充了此前常规统计中遗漏的服务业产出,GDP数据修订增幅最大(16.8%),修订后第三产业占比提升8.8个百分点。
第一次经济普查因非典爆发推迟到2004年,上调1978年至2004年现价GDP规模,除1998年外1993年至2004年GDP不变价增速都略有提升,平均提升幅度为0.5个百分点。
修订后的2004年GDP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比公报核算数增多2.3万亿元,增加16.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GDP占比分别变动-2.1、-6.7、8.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由31.9%大幅调升至40.7%。说明第一次经济普查修订的GDP大幅调升主要来自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贡献。
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GDP修订增幅为4.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小幅提升1.7个百分点.
第二次经济普查仅对2005-2008年现价GDP进行调整,GDP不变价增速均出现了0.6%-1.2%的上调,平均上调幅度为0.9个百分点。
修订后的2008年全国GDP总量为314045亿元,较公报核算数增加大约1.34万亿元,增幅约为4.5%左右。其中第一、二、三产业GDP占比分别变动-0.6、-1.2、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调升至41.8%。
2013年第三次经济普查,GDP修订增幅为3.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升0.8个百分点。
第三次经济普查对1978年至2013年的现价GDP都进行调整,而2009年至2013年不变价增速上调幅度则均未超过0.2%,平均上调幅度为0.1个百分点。经济普查对GDP修订幅度大幅减少,说明常规统计的遗漏问题已有显著改善,经济普查对历史年度和当前年度GDP增速的影响已大幅减弱。
修订后的2013年GDP为588019亿元,与2013年初步核算数568845亿元相比,总量和幅度分别增加19174亿元和3.4%。修订的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则使用了国家统计局2012年修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其中第一、二、三产业GDP占比分别变动-0.6、-0.2、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调升至46.9%。
2018年第四次经济普查,GDP修订增幅为2.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升1.1个百分点。
第四次经济普查采用新分类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并执行新核算体系《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2014年至2018年GDP不变价增速悉数上调0.1个百分点。
修订后的2018年GDP为919281亿元,与2018年初步核算数900309亿元相比,总量和幅度分别增加18972亿元和2.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GDP占比分别变动-0.1、-1.0、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调升至53.3%。
2023年第五次经济普查,GDP修订增幅为2.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3%。
修订后的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29.4万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3.4万亿元,增幅为2.7%。详细修订数据等待后期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结果。
三、本轮经济普查GDP调整幅度并不高,并且不会影响今明两年GDP增速。
复盘历次经济普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本轮经济普查GDP调整幅度为2.7%,高于第四次普查调整幅度,但低于前三次。
第二,每轮经济普查都会调高第三产业占比,这是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
发达国家三次产业结构在演变过程中普遍形成了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最终占据主导的一般规律。而发达国家第二产业比重较低,一般在15%以下,第三产业则达到70%~80%。
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世界主要国家第一、第二产业就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就业占比不断上升。
第三,GDP修订后会影响2024年GDP总量,但不影响2024年GDP增长速度。
国家统计局指出,根据我国现行的GDP核算方法规定,GDP初步核算主要是采用相关指标增长速度来推算。换言之,在初步核算2024年GDP时是以2023年GDP修订数为基数,利用不同行业相关指标增长速度来核算,也就是先推算出2024年各行业增加值的增速,再根据这个增速和上年增加值总量来核算2024年的增加值总量。
所以,尽管2023年GDP修订数在总量方面会有所变化,但对2024年GDP增速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从过去四次经济普查的情况来看,数据修订对随后的年份的GDP增速都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图片
风险提示
消费复苏的持续性仍存不确定性。今年以来,居民消费开始回暖,但恢复水平有限,未来延续低位震荡,还是能继续向常态化增速靠拢,仍需密切跟踪。消费如持续乏力,则经济回升动力受限。
地产行业能否继续改善仍存不确定性。本轮地产下行周期已经持续较长时间,当前出现短暂回暖趋势,但多类指标仍是负增长,未来能否保持回暖态势,仍需观察。
欧美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或超预期,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表现。
地缘政治冲突仍存不确定性,扰动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和市场风险偏好。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宏观框架ABC(2):经济普查为何调高经济增速?》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6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周君芝,执业证书编号:S1440524020001
研究助理:谢雨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微信号:CSC研究 宏观团队)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宏观研究团队运营的唯一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关注本订阅号或接收、阅读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任何完整的研究观点应以中信建投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订阅者若使用本订阅号所载内容,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产生误解。提示订阅者应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说明、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所载内容、意见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其他部门、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内容、意见不一致或相反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中信建投没有将此内容、意见向订阅者进行更新的义务。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本订阅号所载内容、意见仅供参考,亦不构成任何保证,订阅者不应单纯依靠本订阅号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在任何情况下,中信建投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著作权归属于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修改、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