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智能驾驶企业海外上市,占据热门赛道却已亏掉一半估值

全文3502字,阅读约需1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中国智能驾驶企业扎堆上市,寻求资本市场支持和加速商业化进程,但短期内扭亏为盈仍面临挑战。

02无人出租车成为赛博网红,百度的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先后赴美IPO,与国际巨头展开竞争。

03由于高研发成本和高硬件成本,智能驾驶企业普遍面临巨额亏损压力,上市并非解决之道。

04然而,华为凭借强大的自主可控技术和品牌加持,成功在汽车行业占据一席之地。

05对于智能驾驶企业来说,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平衡短期盈利压力与长期技术投入,是未来的关键。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打开车门,只要确认了目的地,汽车通过智能驾驶就能自动到达——这样曾经科幻的场景已逐步走进现实。从端到端的顶技术对决,到国家不断释放的政策红利,智能驾驶在2024年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在此背景下,智驾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纷纷推进上市计划,以期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并加速商业化进程。黑芝麻智能(02533.HK)、速腾聚创(02498.HK)、如祺出行(09680.HK)、地平线(9660.HK)和文远知行(WRD.US)等企业成功实现IPO之后,小马智行于11月27日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Momenta、纵目科技、希迪智驾、佑驾创新等企业也正在冲刺IPO。


虽然中国智能驾驶企业正在扎堆上市,但受困于商业化规模还不够成熟,短期内扭亏为盈还是件难事。



无人出租车成赛博网红,土洋“萝卜”近身对决


今年夏天,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成为赛博武汉的新晋网红,不但驶入了大街小巷,还通过网络传播震惊了一众外国人。借着这股热浪,来自百度这所“自动驾驶黄埔军校”的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先后赴美IPO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进入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领域的玩家,文远知行10月底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文远掌舵者——韩旭,早年曾是美国密苏里大学终身教授,后担任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首席科学家,2017年创办文远知行。


一个月之后,师出同门的小马智行也在美股上市。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由前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首席架构师彭军和楼天城共同创立,并在硅谷、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立研发中心。


目前,小马智行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投放了250多辆Robotaxi车辆,并实现了全无人Robotaxi的商业收费运营。此外,小马智行还在韩国、卢森堡、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布局自动驾驶业务,实现技术和产品出海。此番美股上市,更是可以和特斯拉等Robotaxi巨头展开土洋“萝卜”的近身对决。


通过行业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在现阶段的Pre-IPO和成功IPO的智驾企业中,芯片领域已出现黑芝麻智能、地平线、芯擎科技三大独角兽;激光雷达领域头部企业包括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相比而言,自动驾驶方案领域显得更加热闹,知行科技、佑驾创新、纵目科技、文远知行、小马智行、Momenta等一众企业相互竞争;智能网联仿真测试领域则以赛目科技为代表。


无风不起浪,为什么今年智能驾驶企业扎堆上市?产业政策上的利好和技术上的相对成熟是两个直接原因。


由于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智能驾驶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下半场,自然成为国家关注和扶持的重点领域。去年11月,《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发布,首次在国家法规层面,对搭载L3和L4等较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打开了政策通道。政策法规的制定不仅确保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合法和有序发展,同样也是为资金流向和市场变动稳住了信心。


反映在市场端,产业链上下游各端口对整个智驾市场充满预期。据中国信通院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接近万亿元。另据IDC数据预测,到2026年,全球自动驾驶车辆规模为8930万辆,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8%。据佐思汽研数据显示,2024年搭载L2及以上的新车占比早已超过50%。


不光在中国,投资机构、整车厂商、科技公司、地方政府等都在关注智驾市场,在世界范围内,谷歌、特斯拉、英伟达等超级公司也纷纷重金押注。“即使外星人明天绑架了我,特斯拉也要解决自动驾驶问题。”马斯克在特斯拉财报电话会议上的这句话强调了特斯拉对于智能驾驶的决心。


“宁可犯错,不可错过。”这种激进的态度曾一度成为行业各方布局智能驾驶赛道的共识。然而,资本市场的期望与技术商业化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只不过,投资者前期的热情明显推高了部分项目的估值,但企业的实际表现却要落后于这些预期。


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驾公司的出海加速,智驾领域土洋“萝卜”对决的战场已不局限国内市场,全球市场的近战也已近在咫尺。


持续烧钱、亏损难平,“流血”上市成常态


对资本市场而言,上市的时机很重要,“某某第一股”的名头也很重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原本势均力敌的格局可能因为IPO而重新分割。因此借着势头冲一把上市占个座,是目前各大玩家及资本的共同想法。

然而,“智能驾驶太烧钱”是个行业共识,上市也未必能够解决智驾公司的财务亏损问题。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三年期间,地平线、文远知行、黑芝麻智能分别总营收29.25亿元、10.58亿元、5.37亿元,但其调整后的总亏损金额仍远远超过其营收金额,分别为46.26亿元、13.30亿元、25.68亿元。


从招股书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三年,上述三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均远远超过自身的营收金额,黑芝麻智能在2024年前三个月的研发费用甚至达到了其营收的10倍以上。而按照发展计划来看,当前企业依然倾向于将更多上市筹集的资金用于研发,用于商业化的资金仍然相对较少。


重仓研发导致造血能力不足是智驾企业的通病,在此前创投市场活跃的时期,企业尚可以通过一级市场融资,获取充足的资金支持。而如今整个赛道已经从过去拼概念、拼DEMO真正转入了拼定点、拼量产的新一轮竞争。与此同时,受疫情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加之头部企业估值泡沫显现,使得智驾企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变得越来越难。


对于企业本身而言,巨额亏损压力下,“上市”或许成为了少数能够解决企业生存问题的道路之一。由于发展中的智能驾驶市场还不稳定,破发、股价下跌、市值大幅缩水也成了“流血”上市的常态现象。比如今年较早IPO的速腾聚创、如祺出行,都表现出市值低于上一轮投后估值的情况。


速腾聚创作为2024年港交所挂牌的第一家企业,上市后,其股价曾一路上涨,总市值最高甚至超过400亿港元。今年7月4日,速腾聚创部分限售股到期,随后股价迅速发生大崩盘,最大跌幅超过了70%。如祺出行在今年7月份上市后,最高总市值曾达到71亿港元,随后股价震荡下行,当前市值已跌至30亿港元。


小马智行在上市的第一天,也上演了一出“高开低走”的大戏:开盘收涨15%,收跌逾7%。目前小马智行的总市值在45亿美元左右,比最后一轮融资85亿美元的投后估值缩水将近一半。如此大的反差,恐怕是看好这家公司的人所没有想到的。


跨界智驾的华为,凭什么拿到汽车行业话语权


之所以出现市值缩水的现象,是因为智能驾驶行业的商业化模式仍不成熟,高研发成本与高硬件成本成为智能驾驶迈向商业化的痛点。在智驾企业扎堆上市的热闹场景之外,无论是上游芯片、传感器等零部件厂商还是智能驾驶服务、解决方案等企业,其实都受到了下游实际应用端的限制。

在应用端,国内汽车主机厂相继实现了城市高阶智能驾驶的落地,高阶智驾系统逐渐成为新车标配;重卡、集卡、送餐车等物流自动驾驶正在飞速迭代;而无人驾驶方面,robotaxi已经投入大规模运营,robotruck、矿用车无人驾驶等场景正在成为产业的重要探索方向。


但面对智驾这个新生事物,来自C端和B端的用户仍存在众多顾虑,企业难以交付完美的应用方案。所以,能帮助企业“稳”坐头把交椅的,也许并不是上市带来的短时间危机解除,也不是依靠大客户而摆脱亏损拿到小额利润,而是在重点、难点技术与服务上不断突破,并控制成本实现产品量产。只有始终保持技术与服务的先进性,才能在智能驾驶应用真正爆发时快速反应,赢得更多的市场。


就在智驾企业扎堆上市的同时,一直回避上市话题的华为,在一年时间内,从新能源车市场上的路人甲,变成了聚光灯下的男主角。


一年前的2023年11月26日,并不生产汽车的华为宣布成立“鸿蒙智行”,先后和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推出了四个“界”品牌,到现在累计已完成了50万新车的交付。搭载华为鸿蒙智行的问界系列,已经成为国产高端新能源SUV最成功的产品系列。赛力斯(问界生产厂)的股价,也从2020年的8元一举突破了百元关口,华为爆改赛力斯已经成为行业神话。


不生产任何一款汽车零件,但通过智驾系统成了叱咤车界的巨头。在似乎毫不费力取得大多数车企望尘莫及的成果背后,是华为智选车模式的成功。作为信息通信企业,华为在汽车行业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不如传统车企,然而华为从十年前就开始着手智驾技术的开发,在过去五年里更是在汽车智能化方面加速发力,每年投入上百亿元的研发费用,拥有7000多名研发人员,区别于其他造车新势力从易到难(高速场景到城区场景)的开发逻辑,华为智驾则是从难到易(城区场景到高速场景)着手,终于拿到了汽车行业的话语权。


站在2024年年底复盘这个智驾案例,华为系车型的智能化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在问界新M7上市的时候,智能座舱以及“无图”智能驾驶是两个智能化的重要卖点。这种领先的智能化配置,加上华为品牌的加持,使其在众多竞品中脱颖而出,吸引了众多对智能科技有较高要求的消费者。


写在最后……


智能驾驶早已不是车企的事,目前已经成了诸多科技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洗牌时刻”蕴含着机遇也充斥着挑战,要想活下来、活得久、活得好,必须打造强大的自主可控技术,芯片、软件、硬件、生态等产业链环节缺一不可。


在智驾行业发展的浪潮中,IPO是行业走到商业化关键路口,上市之后的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平衡短期盈利压力与长期技术投入?如何在全球化战略中把握机遇规避风险?能回答好这些问题,就是弯道“超车”,答得不好就成了弯道“翻车”。



——The  End——

图片

「 往期文章 」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