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高发季,一不小心就中招了,对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如何防治来势汹汹的流感?甲流和乙流有什么区别?中招乙流如何安全用药?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
乙流有什么特点?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 4 个型别。
乙型流感(简称乙流),是由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抗原性分为 HN 亚型不同,乙型流感病毒根据病毒衣壳糖蛋白分为 Victoria 系和 Yamagata 系。潜伏期多为 1~4 天,亦可引起流行。
乙流的传播途径
① 飞沫传播:乙流患者打喷嚏和咳嗽时,会有大量流感病毒随飞沫喷出。
② 接触传播:接触了被乙流病毒污染的物品可引起感染。
③ 气溶胶传播:在人口密集、封闭或通风不畅的环境中,乙流病毒有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
流感的主要表现
流感(包括甲流、乙流)主要表现为全身症状,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 39~40℃,会出现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常伴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
乙流存在更多表现型
1、单纯型:会出现高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表现,少数可能出现咳嗽、鼻塞、咽部干痛、声音嘶哑等症状。体温一般在 1~2 天到达最高值,3~4 天逐渐下降,退热后症状逐渐好转。
2、胃肠型: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下降等表现。
3、肺炎型:患者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发绀、咯血、极度疲乏等症状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4、中毒型:可出现高热,抽搐等全身毒血症表现,严重者可能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孕妇感染流感病毒可能会产生胎儿先天性异常,这主要是由高热导致的。孕期高热是非常危险的,会增加自然流产或胎儿先天性异常 (特别是神经管缺陷) 的风险。
甲流与乙流的区别
表 1.甲流与乙流对比
需要提醒的是,甲流和乙流的症状差别不大,很难根据临床表现鉴别,还是需要配合检验来诊断。
得过甲流,还会感染乙流吗?
国家卫生健康委 2024 年 1 月 14 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专家表示,季节性流感包括甲型 H1N1 亚型、甲型 H3N2 亚型和乙型流感。甲流和乙流是流感的两种不同亚型,不具备交叉免疫机制。由于感染甲流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无法提供对乙流感染的有效防护,反之亦然,因此,在感染过甲流后,仍然可能感染乙流。
目前,流感疫苗中包含甲型 H1N1 亚型、H3N2 亚型和乙型流感的组分,建议高风险人群每年尽早接种流感疫苗。
得了乙流怎么用药?
最好做到以下几点安全用药:
01
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
发病后 48 小时是流感治疗黄金期,此时病毒复制活跃,及早用上抗病毒的药物能尽早改善症状,还能避免高危人群,如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孕妇、幼儿、肥胖人群出现更严重的肺炎、呼吸衰竭等重症。
奥司他韦
奥司他韦一般在流感症状开始的第一天或第二天(理想状态为 36 小时内)服用,效果最好。超过了 36 小时,服用也是有一定效果的。用于成人和 13 岁以上青少年的流感治疗,每次 75 mg,一天两次,共 5 天。
若患者持续高烧不退或本身抵抗力较差,即使超过 48 小时也可以考虑使用。
表 2.妊娠期抗病毒药物使用指导
根据国内外指南,妊娠期和哺乳期流感均首选奥司他韦奥,因为该药在临床应用的经验最为丰富,尚未发现和不良妊娠结局相关。
如果奥司他韦无法获得,也可以考虑使用扎那米韦和帕拉米韦。但扎那米韦相对禁用于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玛巴洛沙韦不建议使用,因为妊娠期安全性数据缺乏,且药物半衰期 T1/2 较长,意味着会在体内停留较久,增加胎儿暴露风险。
02
对症用药
其次还要对症用一些药,如高烧时用退烧药、咳嗽剧烈时用镇咳药、流鼻涕时用普通感冒药。
妊娠期感染乙流最重要的原则是退热。高热可进行物理降温,或应用解热药物, ACOG 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
在高热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对乙酰氨基酚进行对症治疗,一次 0.5 g,可间隔 4~6 小时用药一次,但 24 小时内不得超过 4 次。
哺乳期用药后,还能喂奶吗?
因为母乳中的保护性抗体有助于婴儿抵抗感染,可以显著降低断奶后宝宝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医生鼓励母乳喂养。但是在母乳喂养期间需要带好口罩,注意防护,避免将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给宝宝。可以将母乳吸出,由家庭健康者代为喂养。同时每次吸奶前注意手卫生,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用药期间母乳喂养的总体原则是先哺乳再吃药,并且尽可能延长下一次的哺乳时间。结合宝宝的情况,如果宝宝是早产儿、新生儿或者目前体质较为虚弱,我们建议可以在 5 个药物半衰期(T1/2)后再行哺乳,T1/2 可以查找药品说明书中的药代动力学一栏。
孕产妇防护
相关共识推荐孕妇和哺乳期孕妈妈可接种任何获批的灭活流感疫苗或重组流感疫苗。但孕妇不推荐接种流感减毒活疫苗,因为妊娠期接种活疫苗可能导致胎儿感染病毒,存在安全性风险。
作者:格子
题图: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