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佳 北京报道
站在岁末的时光交汇点上,回望2024年的货币政策,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缓缓展开。
这一年,货币政策的每一步调控都精准而深远,它不仅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保持了稳健基调,更是在关键时刻通过精准有力的政策调整,为实体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年初,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和市场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货币政策迅速响应,通过适时降准、优化信贷结构等措施,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
年中,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货币政策注重平衡与协调,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通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引导市场利率下行等方式,进一步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此外还加大了对绿色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年末,货币政策更是提前布局,将其方向确定为“适度宽松”, 也为明年经济的平稳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看来,“适度宽松”表明未来货币政策将继续综合施策,不仅保持有力度的政策支持,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更有利于增加投资者信心,提升消费意愿,进一步激发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2024年货币政策:量、价、结构协同发力
货币政策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方向。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基调由紧到松依次可划分为“从紧”“适度从紧”“稳健”“适度宽松”和“宽松”等区间。
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曾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快速复苏。后在2009年至2010年期间一直沿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以应对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的局面。
而此次重提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意味着自2010年以来首次改变货币政策立场。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今年以来,权威机构在多个场合及文件中对货币政策的描述均保持了稳健的基调,并强调了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但从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却明显透露出一种“宽松”的态势。
从货币政策总量工具看,今年2月,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9月,为稳定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两次降准累计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
从价格工具看,7月央行下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10个基点至1.70%;9月,再次下调20个基点至1.50%,下调幅度为近四年最大。
与此同时,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今年分别累计下降35个基点和60个基点,降幅均为历年最大。
从结构性工具看,4月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5月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推动政策落地,支持地方国有企业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加快商品房去库存。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新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和传导机制也逐渐完善。
6月,央行对货币政策框架演进方向进行明确阐释,提出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以及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等。
7月以来,央行宣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采用固定利率、数量招标,进一步明示政策利率,市场利率与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挂钩联动增强,MLF利率的政策利率色彩明显淡化。
到了8月,央行正式落地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目前已连续4个月净买入国债;步入10月,央行首次开展5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在通过扩充货币政策工具箱的同时,有效促进市场流动性的增强与金融体系的稳定。
在12月举行的两场重磅会议之后,“适度宽松”成为了货币政策新方向。
12月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货币政策确定为“适度宽松”,紧接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沿用了这一说法,这标志着我国实施了长达14年的“稳健”货币政策正式发生了转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表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正如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所言,回顾近几年的货币政策,虽然用词都是“稳健”或“精准”,但实际取向均偏宽松,尤其是2024年宽货币力度达到近几年之最,支持性的政策立场明显。措辞变化的背后,一方面表明2025年货币政策将延续发力,强化政策协同,全力稳增长、提信心;另一方面也是政策层对预期的引导更为直接明确,有助于强化政策与市场的沟通,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将合理充裕,利率水平将处于低位,信贷环境将全面优化,金融将进一步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服务。
2025年货币政策:稳增长、提信心
方向既定,全力以赴。
2025年,货币政策将采取适度宽松的态势,通过多种政策工具协同作用,共同推动经济稳健增长。
在谈及下一阶段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透露,在流动性层面,目前我国平均存款准备金率是6.6%,需进一步降准才有空间;央行开展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的探索也更趋成熟,未来要搭配用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充足的中长期流动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在金融总量层面,要引导银行以金融“五篇大文章”、房地产、“两重”“两新”等重点领域为抓手,加强项目储备,加大信贷投放,努力实现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在利率方面,下一阶段,我国要引导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利率政策将结合形势变化,适时适度加大逆周期的调节力度,充分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项目,结合民事中介费、担保费等非利息融资成本,多措并举,推动社会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在引导利率下降的同时,还要统筹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保持银行自身稳健性、健康性,关键是要强化利率政策执行,畅通政策传导。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王青判断,2025年央行会继续实施有力度的降息降准,其中政策性降息幅度有可能达到0.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今年0.3个百分点的降息幅度,而且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也会适时下调,进而引导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下行。
“不排除2025年通过较大幅度引导5年期以上LPR报价下行等方式,继续对居民房贷实施较大力度定向降息的可能,这是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关键一招。”王青对《华夏时报》记者如是说,与此同时,在金融“挤水分”效应减弱后,明年新增信贷、社融规模有望恢复较快增长。2025年汇市可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但不会动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
温彬则认为,2025年降息降准仍有一定空间,但内外约束再现,预计央行将综合运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更大程度发挥政策间合力,来体现适度宽松的基调和支持性态度。政策加码基调明确,各市场利率将延续下行态势,但伴随政策逐步显效和利率过快下行的约束显现,利率降幅有望收窄,且随着内外环境、经济运行变化和政策的相机抉择,市场预期调整可能加大,进而放大利率的波动性。
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各项政策精准落地与有效实施,中国经济将在新的一年里,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而有力的步伐。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