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to Yap 积分系统争议不断,其本质上是一个基于AI的加密货币数据分析平台,推出的“Yap to Earn”产品,用户可以通过发帖、互动等方式获得Yap积分,不少人预期这些积分未来可能转化为项目代币。Kaito 建立了一套针对加密KOL的AI打分评选机制,可以看到知名加密大V们的动态排行。Kaito Yap有两个独特的机制:一是保持神秘,并未公开具体评分标准和依据,没有明确的得分指南,这种黑箱策略有其优势,维持了项目神秘感,避免了分数计算相关的投诉,降低了无效争议,同时促进用户持续探索和创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定向刷分的现象;二是AI主导,Kaito官方人员只给予AI提示词,由 AI 来进行评分筛选。这样的评选打分机制,有人欢喜,有人愁,不少以前专门点评项目的加密 KOL 开始主动去卷积分。然而,争议与质疑也随之而来,主要集中在圈层效应、算法歧视和数据局限性。Kaito Yap评分向头部KOL倾斜,核心圈层互相捧场,新人难以打入高分圈层,新晋创作者即使产出高质量内容,也难以获得与大V相近的积分,更重要的是“圈层互动”。有KOL反馈,相比英语内容,非英文内容的加密博主往往获得较低评分,本地化内容价值被低估。此外,相较于纯素人账号,有大机构背景的加密KOL获得更大的权重。目前,仅依赖公开推特这种公域数据,缺乏社群互动数据,忽视私域流量价值,比如某些在电报群很活跃的KOL,在Yap评分中表现不佳。针对Kaito算法机制歧视华语内容这一质疑,Kaito工作人员表示 ,“Kaito用同一套提示词训练的AI,它认为你的内容不solid就是不solid,可能会有错但是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提示词里并不会有任何中文内容自动降权的说法,如果你觉的中文效果不好,那就是内容效果不好。”尽管有一些质疑,但Kaito通过其积分机制和社区运营策略,正在Web3社交领域探索一条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是一次积极的创新之举,值得鼓励,只是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平台,Kaito仍面临一些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何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扩大用户基础,给予更多新人机会;积分机制的可持续性;社区氛围与用户粘性的持续培养。未来,随着Web3社交领域与AI的不断发展,Kaito这类新兴平台的演进方向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