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行业为啥崩了?

全文1048字,阅读约需3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平安夜票房创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仅有3846.61万元,与国内大荧幕数量增长不符。

022024年预计全年票房420亿出头,而2023年达到549亿,2019年更是有641亿。

03然而,今年国产片质量整体下滑,观众对影片质量要求更高。

04同时,影音消费端的长剧、短剧、短视频等娱乐形式与电影竞争,观众注意力分散。

05尽管如此,市场认为电影行业曙光将至,关注小微盘技术性超卖和修复节点临近。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昨天看到一个数据,说是平安夜票房大崩盘,只有3846.61万,创下自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相对应的是这些年国内大幕的数量足足翻了接近10倍(9200到8.6万)。

不得不说,电影行业真的不那么景气了。

放眼2024年,全年票房或许也就420亿出头了,而2023年这个数字是549亿,2019年更是有641亿。

图片

一般来说,经济环境弱的阶段,由于口红效应娱乐行业往往反而更景气,以往各国的数据也有体现,那为啥到咱这逻辑就不对了呢?

电影作为一种消费手段,消费品质很重要,也就是影片的质量。

就像我们平时去一家新店吃饭,习惯性的就会打开评价看一看,避免踩坑。

今年即便偶尔还有一些出圈的电影,但整体口碑和以往都相差太多。

今年票房超过5亿元的11部国产片中,《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抓娃娃》《第二十条》《熊出没·逆转时空》《年会不能停!》《末路狂花钱》《好东西》8部都是喜剧或有喜剧元素。

以往咱们特别吃好莱坞大片特效,按理说国内技术也进步了,可还是很少有良心制作的电影出来,这几年也就流浪地球算的上不错。

另外在影音消费端,长剧、短剧、短视频、游戏、演唱会等娱乐都在跟电影抢观众的注意和时间,钱袋子收紧的观众自然变得更加挑剔。

对一部电影的选题是不是贴近现实、是不是有新意且有意义、能否提供情绪价值和社交价值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影人老想着靠请流量明星,随便搞个剧就能赚大钱,把观众当傻子的时代过去了。

话说各位有多久没有去电影院真正的看一场电影了?后面有打算去看哪部电影呢?


回到市场,昨天说了,曙光将至。

核心判断在于小微盘的技术性超卖,修复节点临近,再就是市场连板高度,相信看了今天盘面的都懂我昨天在说什么

由于北上继续休息,市场继续缩量,明天开以后可以关注下量能恢复情况。形态上指数依然维持右侧结构不变,关注3410位置能否有效突破。

板块上看,AI(算力相关,消费电子)一骑绝尘,机器人紧随其后,而红利端有所调整。

图片

看今天的盘面,目前还不能说哪端更占优势,我更倾向于机构与题材共舞,这个观点在周二提到过。

消息面看,小米正在着手搭建自己的GPU卡集群,结合海外市场和前期抖音的消息,进一步催化相关方向。

一直关注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般在文章中直接大篇幅讲产业逻辑的时候比较少。为啥讲这些?因为这些是资金聚焦的行业,是阶段市场的主线,搞清楚逻辑,会按计算器才知道为啥会涨。

主线行情最大的价值,不仅仅是让你拿对方向多赚钱,更是让你少看杂毛少亏钱。

在A股,强产业趋势的景气度行情,有龙头示范效应,有海外共振,是除了指数行情之外,最适合做趋势的方法论,比如2020年-2022年的新能源,以及2023年开始到现在的AI。

2025年呢?还是AI,亦或是其他?大幕即将拉开。


家人们,公众号更换推荐模式了,防止你找不到我,加个星标!步骤如下: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和"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