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打破中国主导地位?欧洲花360亿美元办16家电池厂,结果12家失败

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加白热化的背景下,欧洲试图通过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投入360亿美元打造本土电池产业,挑战中国在全球电池市场的主导地位。

然而,这场投资和努力的“追赶梦”却在2024年迎来了现实的打击——2024年12月10日瑞典电池巨头Northvolt宣布破产,成为这一计划的重大挫折信号。

图片

与此同时,中国的电池产业,尤其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正以更快的步伐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影响力。

欧洲电池计划的雄心与失败

欧洲电池产业的雄心,始于欧盟决心通过投资360亿美元,试图建立起独立的电池供应链,减少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依赖。

电池,作为电动汽车产业的核心组件,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战略意义。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欧洲车企也开始了转型,依赖进口电池的现状无法持续下去。

因此,欧盟提出了包括政府支持与市场激励的“欧洲电池联盟”,目标是打造本土电池产业,推动欧洲向“电池强国”迈进。

图片

然而,这个宏伟计划并未顺利推进。瑞典的Northvolt,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电池巨头,如今申请破产保护,成为欧盟电池产业计划的核心失败者。

Northvolt的破产意味着欧洲试图建立的电池产业链在核心领域的重击。

而在更广泛的16个拟建电池工厂项目中,已有12个被取消或推迟。

这个事实不仅标志着欧洲在电池产业布局上的重大失误,也让其对抗中国电池企业的信心逐渐破灭。

在英国,初创电池企业Britishvolt也因资金问题而倒闭,原计划投资38亿英镑建设的工厂尚未开工。

图片

无论是在生产能力、技术积累,还是资本支撑方面,欧洲的电池企业都未能赶上中国的步伐。

欧洲电池计划的失败,归根结底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技术短板。

欧洲电池企业虽然有雄心,但在电池生产的核心技术上存在明显差距。

与中国和韩国的电池巨头相比,欧洲制造商在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上明显滞后。

电池制造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过程,而是涉及到1000多道复杂的工序,需要极高的精度和长期的经验积累。

图片

尽管欧洲有一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上取得了部分进展,但整体水平仍未达到中国和韩国的高效生产模式。

其次是成本过高。

欧洲的能源价格普遍较高,技术工人短缺,劳动力成本也较为昂贵。

相比之下,中国电池企业能够凭借更低的生产成本,以及政府对新能源和高科技产业的支持,保持极高的竞争力。

图片

中国企业不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电池,而且能够提供更加灵活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这使得其在全球电池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最后则是时机错失。

当中国的比亚迪在2008年推出第一辆电动汽车时,欧洲的车企仍然专注于燃油汽车的研发。

而欧盟直到2017年才正式启动电池项目,欧洲车企在电动车领域的转型更是在2021年才真正开始。

这个时差的积累让欧洲在电池产业的布局上失去了先机。

中国电池产业的全球主导地位

中国电池产业的崛起,首先得益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方面的领先地位。

图片

宁德时代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电池制造商,而且在电池技术方面持续突破,推出了众多高效、长寿命的电池产品。

比亚迪则通过自给自足的电池生产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两家企业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上遥遥领先,为全球电动汽车的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电池企业在电池生产上的技术优势,不仅表现在核心技术的突破上,还体现在规模化生产和产业链的整合能力上。

图片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的模式,将电池生产、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形成了高效的生产链条。

这种生产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其在全球市场上的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的市场扩张,几乎涵盖了所有电动汽车制造市场,包括欧洲、北美、亚洲等地。

图片

特别是在欧洲,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投资13个电池项目,其中10个已经投入运营。

这些投资不仅显示了中国企业的全球视野,也使得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电池市场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中国企业不仅在生产上占据优势,还通过合作与并购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

例如,宁德时代在西班牙投资150亿元建厂,显示了中国电池企业与欧洲市场的密切合作。

图片

中国电池企业的快速扩张,不仅带动了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还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中国电池产业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政府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包括税收减免、研发资助等,为电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图片

此外,中国政府在新能源和绿色发展的战略布局中,也将电池产业作为核心领域,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中欧电池博弈背后的深层逻辑

在电池产业的博弈中,欧洲面临着两难选择。

一方面,欧洲希望减少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依赖,推动本土电池产业的崛起,增强能源独立性。

另一方面,欧洲却无法摆脱对中国电池企业技术和供应链的依赖。

中国电池企业不仅在技术上领先,而且在市场布局、成本控制等方面占据优势,使得欧洲电池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图片

欧盟在试图通过对中企征收高额关税来保护本土企业时,却意外地阻碍了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与技术交流。

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达46.3%的关税,虽然旨在保护欧洲市场,但却导致了与中国的合作减少,技术交流受限。

这种政策上的局限,反而使得欧洲企业更加难以在技术上赶超中国。

尽管存在许多矛盾与挑战,但中欧在电池产业上的合作仍然不可避免。

以宁德时代在西班牙的投资为例,这一项目反映了欧洲对中国电池技术的依赖。

图片

虽然欧洲希望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在现阶段,欧洲仍然需要依靠中国企业的技术和生产能力来满足其电动汽车产业的需求。

未来电池产业的全球格局

中国电池产业在未来将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无论是在技术创新、产能扩张,还是市场份额上。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拓展更多的生产基地和合作伙伴,继续巩固全球电池市场的主导地位。

图片

对于欧洲而言,是否能通过调整政策,进一步与中国展开合作,将是决定未来能否追赶上中国电池产业的关键。

如果欧盟能够放宽政策,采取更加务实的合作态度,可能会找到一种平衡方式,在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中寻求共赢。

电池产业的全球竞争,未来不仅仅是中欧之间的博弈,也包括中国、韩国与欧美国家的多方角力。

随着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电池技术的竞争将愈发激烈。

图片

谁能在这一场全球电池大战中脱颖而出,决定了谁将主导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结尾

中国电池产业的崛起,已经深刻影响了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格局。

尽管欧洲付出了巨大努力,投入了大量资金,依然无法赶超中国。

面对技术、成本、时机等多方面的挑战,欧洲的电池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反思与调整。

而中国,则通过不断创新和扩张,继续稳固自己在全球电池市场的领导地位。

未来,中欧在电池产业中的互动与竞争,仍将是全球能源和汽车产业的焦点之一。

参考文献

观察者网《欧洲投资360亿美元牵头的16家电池厂黄了12家,“无法打破中国主导”》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