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四地如何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作为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活态遗产,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质载体。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仅承载着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更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使命。本期分享四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案例。

河北:让“沿着运河游”成为新潮流

本报记者  范海刚   通讯员  李玉曼

图片

▲ 大运河河北沧州段景色   受访者供图

悠悠运河通南北,绵延文脉承古今。大运河河北段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途经河北廊坊、沧州、衡水等地。近年来,河北围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带,讲好大运河的河北故事。

近日,大运河河北沧州段游船上欢声笑语,游客一边欣赏运河美景,一边聆听当地名人介绍运河文化历史及保护情况,“流动的运河大讲堂”作为沧州传承运河文化的创新之举,以沉浸式互动体验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乘船的沧汉汉服社成员纷纷表示,亦行亦游中见证运河沿线文物保护成果,还学习了不少非遗知识。

“随着沧州中心城区段运河实现旅游通航,千年运河焕发出勃勃生机。”沧州大运河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王连敏介绍,沧州聚焦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建设,推进运河考古勘探及文物修缮的同时,统筹沿线武术、杂技等特色非遗项目,积极打造以大运河为主轴的旅游廊道。

在廊坊,自2022年北运河京冀段全线实现游船互联互通以来,香河充分挖掘大运河文旅资源,擦亮“京畿首驿 如意香河”新名片。当地不仅打造了半岛幽芳、如意港湾、十里烟柳等“运河新八景”,沿线非遗也迎来新生机。今年第八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期间,北运河文化休闲走廊作为观摩点之一,展出国家级非遗安头屯中幡、景泰蓝、京绣、京东大鼓,省级非遗通臂拳以及市级非遗产品香河肉饼等,得到中外游客的点赞。

大运河沿线风光旖旎,四季景致不同,在大运河沿线来一次河畔漫步,成为不少游客的新选择。为丰富游客体验,河北不断丰富大运河沿线文旅业态,全面展现大运河历史风韵。在香河中心码头,非遗展演成为常态,广受游客欢迎;在沧州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运河沿岸8省(市)非遗精华精彩呈现,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展示引得市民游客围观;在邯郸大名大运河博物馆,实景演艺《久闻大名》还原北宋时期的大名盛景,游客络绎不绝……随着今年初《河北周末休闲省旅游场景业态提升建设指引》的发布,大运河沿线县区积极策划乡村微度假、古城烟火浓等主题场景,文旅融合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沿着运河游,没想到这么便利!”游客对运河沿线服务设施给出高度评价。近年来,河北统筹推进大运河沿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客运产品、旅游厕所、交通引导标识等不断完善,让“沿着运河游”成为新潮流。

大运河河北段是中国大运河颇具北方特色的文化瑰宝,谢家坝、“华家口夯土险工”遗址和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两点一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华家口夯土险工”遗址位于衡水市景县安陵镇华家口村,历史上华家口段水深流急,曾多次决口。1911年,当地政府采取最底部原土层打木桩、毛石打垫层、垫层之上用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的方式修建了这一险工进行防御。

为更好地展现这段历史,今年1月,以“华家口夯土险工”为素材创作的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文化的剧目河北梆子《华家口》首演,以戏剧艺术形式再现华家口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并融入当地修筑华家口夯土险工的历史,生动讲述大运河故事。

如何进一步推进运河文化走进大众生活?河北深挖运河文脉,持续打造精品剧目,先后创排杂技剧《大运河上》《一船明月过沧州》《江湖》,谋划创作《运河渡口》、河北梆子小戏《知县筑险工》等一系列大运河题材剧目。此外,还积极推进廊坊“戏旅之城”品牌建设,以大运河为轴,丰富沿线戏剧演出。

戏曲袅袅唱响运河两岸,欢声笑语再现运河繁华。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为载体,不断推进生态、文化、旅游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走近大运河、传承大运河文化。

山东:运河静静流 文旅快步走

本报记者  苏  锐

图片

▲ 大运河山东济宁段按照文旅融合模式打造的一处景点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近期,不少途经山东省枣庄市的自驾游客纷纷在台儿庄大运河服务区停留。作为齐鲁大地首家开放式交旅融合服务区,台儿庄大运河服务区出入口与大运河南堤旅游公路直连,游客驾车20分钟可抵达台儿庄古城、微山湖旅游区。

大运河山东段全长643公里,由北向南依次流经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5市共18个县市区,造就出一条古迹遗存密布、民俗非遗灿烂的文化长廊。

过去几年,着眼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山东完善集中连片保护措施,提高沿线黑陶、临清贡砖等非遗项目的传承活力。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山东以建设友好型景区为目标,实施景区焕新工程,做优“运河游船”水上旅游产品,做新“运河+赛事”“运河+娱乐”“运河+研学”文章。

济宁市微山县微山湖是大运河山东段的重要点段,曾经在航运历史上发挥关键作用。微山湖旅游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微山县打造的环湖游特色亲水线路深受游客欢迎。微山湖美食节、电音节、环岛马拉松等活动常年举办,为旅游区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

大运河旅游业的繁荣,离不开对沿线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保护。

近年来,微山县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8000余万元用于支持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大运河国家步道等项目建设。同时,争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资金超1400万元,用于支持南阳古建筑群保护工程等运河文物保护项目建设。

在泰安市东平县,48公里的运河故道穿境而过,沿线分布有“运河之心”戴村坝、“运河水柜”东平湖以及小汶河、安山镇、戴庙闸等大运河文化遗产。

为保护好大运河周边生态,泰安市实施东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清网净湖、清违拆障攻坚行动,彻底清理“散乱污”企业781家,完成山体绿化4.5万亩、湿地修复3.4万亩。

如今,东平湖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震旦鸦雀青头潜鸭等珍稀物种日渐增多。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日益显现的同时,泰安市深挖农旅、渔旅资源,培育一批集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生态观光综合体,让更多群众乘上旅游业发展的东风。

大运河展现新容颜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好的体验线路和旅游服务,怎样吸引市民游客关注?聊城市着力在讲好大运河故事上做文章。

近两年,聊城市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通过展览展示、文艺创作、媒体传播等方式讲好大运河文化故事。比如,当地依托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成立运河文化研究中心,编撰《聊城运河文献汇编》等图书;繁荣文艺精品创作,推出运河题材山东梆子《上直播》、大型京剧《铸魂》、蛤蟆嗡小戏《温情窗台》等一批文艺精品;深化跨区域合作交流,举办中国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晋冀鲁豫文旅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协同运河流域8省5市在活动品牌共建等方面发力。

此外,聊城市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创意开展“我家门前有条河”系列文旅活动,实施“两河之约‘新’动聊城”新媒体推广9项行动。2023年,“我家门前有条河”文旅品牌创新推广工程荣获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今年9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七大主题共10条山东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以“上船体验运河文化,下船体验古镇村落民俗文化”为主线,串联沿岸各文化节点,致力于打造“听得见、看得着、可触摸”的山东大运河文化休闲体验之旅。

“在‘五年成势’的重要节点,山东已经全面启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督导总结。”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少华表示,山东将继续推进5市18县市区和大运河上下游城市协同发展,构建“鲁风运河”品牌宣传推广矩阵,建设好大运河文化体验休闲黄金旅游廊道,开创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安徽泗县:护水兴文 润泽万家

本报记者  孔令晖

图片

▲ 空中俯瞰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    王大卫 摄

初冬,暖阳,隋唐大运河泗县段水面雾气腾腾,一岸杨柳依依,游人闲庭信步;一岸麦地青绿,一望无垠。

大运河安徽段“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河段。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流经安徽境内180余公里,目前仅宿州市泗县尚存运河故道有水段28公里,其中5.8公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作为有水的活态运河河段,整个水系至今依然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历史风貌。

近年来,当地坚持保护优先、生态引领,注重传承利用、文旅融合并举,护好水脉、兴盛文脉,让运河文化润泽万家。

泗县以运河文化作为城市文脉基底,打造“水韵泗州 运河名城”城市品牌,科学谋篇布局,以运河段为中心,确立了“三区一带多点”的文旅发展格局,打造集运河展示、生态涵养、博物科普于一体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漫步运河,河清岸绿,清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为做好保护工作,当地对运河沿线棚户区进行整体易地搬迁安置,改造污水管网体系,进行雨污分流处理。先后实施运河城市景观带建设、沿线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系统推进流域整治,水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运河“颜值”焕新。

在保护过程中突出功能运用。根据大运河水流走向,依据现存河道特点,由东至西设立运河价值体验水岸、运河自然生态水岸、城市绿地活力水岸和城市公园水岸4个功能区,充分展示运河文化价值和历史信息。

2019年,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建成运营。白墙黑瓦、单檐歇山顶,隋唐建筑风格让人过目难忘。馆内,镇水神兽、唐三彩兔形枕、宋白釉褐彩瓷羊、宋说唱瓷俑……造型别致的展品蕴藏厚重文化,让游客流连忘返。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我们做好文旅融合文章,让运河文化传承有新活力,游客可亲可感。”泗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巩彪表示,通过资源挖掘推动点线打造,泗县已将沿线区域文庙大成殿、山西会馆、千年古刹释迦寺大殿、清水湾公园、运河人家园林景区等串联起来,并融合运河文化元素。

2018年以来,泗县谋划建设大运河遗址公园、运河特色小镇等40余个项目,总投资200余亿元。目前,运河特色小镇、运河森林公园、运河漕运公园等重点项目先后完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展示项目、泗县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正在有序实施。

水路即戏路。大运河的延绵也影响着其他文化形态的发展。泗州戏就是依河而生的剧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泗州戏的传统大戏有80余出,小戏和折子戏也有60多个。

11月21日,在泗县博物馆泗州戏馆,由泗县泗州戏剧团改编的泗州戏《虹桥情》精彩上演。该戏从小切口切入,运用拟人化创新表达,讲述运河边的孝道文化故事,冲突起伏的剧情,迎来观众阵阵掌声。

泗县泗州戏剧团团长赵贤军说:“运河文化是泗州戏创作的根。如今,我们正创作更多的好戏来传播运河边的好人好事,赓续文脉。”目前,剧团全年公益演出超过50场,成为传播运河文化的生力军。

在泗县,隋唐大运河活态遗址已成为城市文化轴、生态轴和发展轴。随着县文化馆、科技馆、运河博物馆、皖东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古鞋博物馆、泗县剧院等十大公共文化场馆的建成,以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为主体的泗县公共文化服务集聚区逐渐形成,使运河文化传承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浙江杭州:让运河文化更好融入生活

本报记者  周传人   通讯员  郑芷奕

图片

▲ 大运河杭州段风光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供图

浙江杭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起始之处,凭运河之利而蓬勃发展。

如今,在位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主航道西岸的桥西文化历史文化街区内,古朴的街巷与错落有致的民居交相辉映,漫步其间,仿佛重返商贾云集、文化交融的历史时期……作为拱宸桥运河文化群落核心展示园的一部分,桥西文化历史文化街区只是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杭州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率先行动,走在前、作示范。

建设运河文化公园,保护文化遗产是首要任务。近年来,为加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要非遗保护力度,杭州遵循“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的原则,注重保护大运河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存的延续性,创建“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增强整体性保护,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力量。

今年6月,“生生不息大运河——浙江省级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举办。漫步在展区内,作为门头造型的拱宸桥展现了水乡风韵;一组西湖绸伞轻巧悦目,绘有西湖十景、花卉、山水等;杭州雅扇古风古韵,蕴藏着山水云天……丰富的大运河沿线非遗资源与多元的交互活动形式,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展体验。

在保留历史原味的基础上,杭州不断活化、利用运河文化,使千年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坐落在大运河南端的杭州市拱墅区,是中国大运河沿线古迹保存最完善、风貌最典型、景观最优美的区域之一,也是时下年轻人热衷“打卡”运河文化的目的地之一。

现学现做、现蒸现吃,品着桂花糕,体验桂花茶,寻访大运河“老底子”味道……拱墅区的手工艺活态馆内,杭行路小学的学生们摩拳擦掌,在老师手把手教学下体验制作糕点的乐趣,还用五彩颜料绘制出充满童趣的油纸伞面。据了解,手工艺活态馆内引入手工艺生产线,可以现场演示刀剪、油纸伞和天竺筷、紫砂壶、竹编等产品的制作流程。

在流经拱墅区的上塘河河段,当地设立了上塘古运河景区,推出大型宋词文化主题水上实景演出《如梦上塘》,通过景观和夜秀的形式演绎江南运河风韵。观众可以坐在客船上互动体验五代至南宋时期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苏轼、李清照、岳飞、辛弃疾、陆游9位历史文化名人的“词”话人生。“60分钟的秀真是太精彩了,重现了古运河昔日的繁华景象,是一场科技与历史、文化、艺术相融合的演出。”游客吴女士说。

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归根结底是要惠民利民,让大运河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增进运河两岸的民生福祉。在大运河杭州段的南端,萧山也开启了运河的“文明之变”。仅两年多时间,杭州大运河萧山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就升级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探索建设没有围墙的“文创街区”,东巢艺术公园、萧然山街、西湘里等园区也聚势发力,在运河两岸形成一股人文经济新势力。

运河碧波,激荡两岸,绵延千里。未来,杭州将继续高质量统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高标准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更多美好、收获更多实惠。


2024年12月26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河北:让“沿着运河游”成为新潮流》、

《山东:运河静静流 文旅快步走》、

《安徽泗县:护水兴文 润泽万家》、

《浙江杭州:让运河文化更好融入生活》

↓ ↓ ↓ ↓ ↓ ↓ ↓ ↓ ↓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