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防治是地方要事

【来源:生命时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结核一科主任医师 聂文娟

近日,国家疾控局联合国家卫健委等九部门共同发布《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下称《规划》),首次将结核病防治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的核心内容。这不仅是对结核病这一古老疾病防控策略的重大革新,更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日益完善的鲜明体现。

肺结核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之一,能通过空气传播,悄无声息地侵入人体。一旦感染,患者可能出现长期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肺部空洞、呼吸衰竭乃至危及生命。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长期接触粉尘或化学物质的人群,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是肺结核高危群体。

我国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诊疗水平、实施免费治疗政策等措施,在结核病防治方面取得成效。然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74.1万例,每年新发耐药结核病2.9万例,位居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第三位。《规划》指出,我国仍有约10%的县(区)为高流行地区,防治工作不均衡,患者主动发现和规范治疗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积极的预防措施和新技术应用不足,结核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当前,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结核病高发地区,应成为防治工作的重点。这些地方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往往面临更大的防控压力。若能有效防控,将对减少结核病传播、减轻公共卫生负担、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近些年,一些地区已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模式。比如,贵州推动落实“一老一小”结核病主动筛查工作,2023年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及省级财政共9712万元,当年共筛查257万老年人和144万学生。同时,通过胸片筛查还发现了一些慢阻肺等患者,相当于一张片子发现多种疾病。目前,贵州省学生报告发病率由2018年最高的55/10万,下降到去年27/10万,下降了56%。浙江省利用数字化手段,对结核病患者进行精准管理,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治愈率,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结核病防治需要政府、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组织以及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可通过以下措施,向终结结核病流行目标迈进。首先,建议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结核病防治能力,包括加强对医务人员结核病治疗的培训与指导;优化不同医疗机构和社区间的管理服务流程;加大县(区)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耐药筛查力度等,以确保每一个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其次,利用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优化结核病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防控效率。最后,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结核病的认识,消除歧视,鼓励疑似症状者主动就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