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届特朗普政府2018年对华发动贸易战时目标明确。特朗普想减少美国对中国商品的依赖,保护国内制造业,遏制中国的全球雄心。六年后,结果却是另一番景象:美国的关税非但没有孤立中国,反而无意中扩大中国的全球足迹。美国的遏制战略成为中国企业多元化、创新和扩张的跳板。
这一结果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国对新关税威胁的态度比第一次平静。中国不仅从之前与特朗普的谈判中获得宝贵的经验,而且一直在准备自己的应对战略——这种战略需要把支点从美国转移。
美国早先发动的贸易战已经在中国引发全球化热潮,许多企业为避税把生产迁至别处。在此过程中,企业提高成本效率,通过与其他迅速发展的市场达成的地区贸易协定获利。
贸易战也没有削弱中国的竞争力。中国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不断增加,美国的份额则在下降。中国把出口产品从美国无缝转移到其他市场,显示其供应的弹性。出口始终是亮点,过去三年,锂电池和光伏组件等行业甚至呈指数级增长。
中国企业欣然接受一句话:“杀不死你的会使你变得更强大。”最近的调查表明,90%的中国企业正在考虑向海外扩张,86%的专业中小企业已经在实施具体计划。从2015年到2023年,89%的中国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开始在全球运营,医疗设备领域2024年同比增长预计将超过30%。
这些数字引发人们对贸易战是否符合美国利益的明显质疑。中国企业通过升级供应链调整适应,美国制造商却不得不应对更高的投入成本和被打乱的生产网络。关税迫使中国把支点从美国转向别处,从而进一步削弱美国的影响力,这体现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急剧增加。中国的许多贸易伙伴现在都用人民币结算交易。
更令美国不安的是,中国在美国的“后院”不断增强影响力。中国成为墨西哥增长最快的外国投资者和贸易伙伴之一。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继续增长,只不过现在这些投资从美国转向东盟、东欧和中东。这些地区越来越把中国视为更加可靠的伙伴。
诚然,关税对两国经济都造成伤害。美国把对华贸易转向墨西哥和越南等国造成生产成本提高,而世界上两个最大国家之间的联系性降低对全球经济稳定意味着更大风险。若要进一步升级矛盾,现在这个时机恐怕不能更糟。通胀对美国构成的挑战比六年前大得多。
中国对抗新关税战影响的唯一选择就是进一步开放。这意味着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商品免除关税,在美国转向国内时把中国定位成“世界的机遇”。
本文由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12月18日发表,原题为《中国对分手的准备做得比美国好》,作者为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者金刻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