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从田野里走出“湘潭模式”

作为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5个试点市州之一,湘潭市坚持“育在前、育在新、育在深”的原则,广调研、深摸底、重实践,培育班不是在厂房就是在田间地头,一场场田间实践中,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的“湘潭模式”日益清晰。自11月4日开班以来,累计开办“农产品+加工+电商”产业链融合示范班、农业康养融合特色班、湘潭生猪产业与肉制品深加工及冷链仓储和销售融合示范班、现代农业生态种植与深加工示范班等21期培育班次,共计培育新农人647人,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链与链相融,育出三产融合新格局。

湘潭市农业基础好,2023年农业三产比重为6.7:50.4:42.9,虽然一产比重不大,但设施农业、加工农业蓬勃发展,产业融合度深。“学用贯通”湘潭模式打破了通过门类、地域组班的传统概念,采取产业链上下游成组建班的方式,以产业链供应链为纽带实施综合培育,如聚焦白莲、花石香干全产业链及“农业+电商”“农业+康养”等方向,将现代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深加工及物流销售服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以工哺农,主体多元、功能多样、产业链延伸的多元发展。

湘潭县谭家山镇铁炉村葛家组的葛小龙从事湘莲种植已经多年,除了一部分用于自家农场外,其余的湘莲都是上门收购,供应渠道和销售价格都不稳定,而此次湘莲产业培育班将从事湘莲深加工的蒋大家及仓储和销售的康秀梅等人集中起来培育,就形成了新的产业链格局。

点对点发力,育出经营主体新活力。

为克服乡村产业周期短、门槛低、打不开市场、实操难等弊端,培育全过程采用现场教学、岗位实践、外出交流、技能比武、行业交流等多元化培育方法,力争实现“一对一”教学、“点对点”发力。

湘潭县中路铺镇石潭坝村种田能手尹菊香,在粮食生产领域小有建树,但多种经营一直收效甚微。今年,她挤出时间参加了高素质农民学用贯通培育,并来到浙江省余杭区永安村学习“禹上稻乡”模式,永安村以粮食品牌化为引领,将水稻的生产、加工、文旅项目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农产品、农事活动、乡村景观,乃至乡村经营模式,都成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增长点。培育后在湘潭人才集团工作人员帮助下,尹菊香与永安村建立了点对点帮扶关系,在新理念引导下,她将重点钻研“稻+莲+渔+文旅”的现代农业模式。

面对面示范,育出农业品牌新气象。

将优秀的农业经营主体、致富带头人、农业产业领军人物吸纳进培育师资库是此次培育工作的又一大特色。培育班部分学员有着学员和现场教学老师的双重身份,这样的老师看起来亲切、教起来“里手”,这样的“面对面”示范成为培育工作新景象。

万军微是这一次农业康养融合特色班学员,经营着鹅婆山生态农场,占地面积1280亩。他将清雅幽静的鹅婆山生态农场打造成集农业生产、生态旅游、科普教育、人文历史、娱乐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旅游园区。这次培育班将教学点放在鹅婆山生态农场,万军微也从学员变身为老师,面对面讲授起“种养殖+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的经验来。如今临近春节,鹅婆山农场的订单非常火爆,“万老师”的品牌如今在湘潭范围内家喻户晓。

片与片联动,育出传统农业新成效。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县市区特色产业既要错位又要联动。高素质农民培训通过传授新技术、新技能,推广新品种、新机具,以及推介先进理念和成功经营模式,促进各产业形成区域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营造出“一乡一业、一业一片”的繁荣景象。

湘乡市泉塘镇种粮大户彭双清和她的“统分结合”经营团队近年来流转了1.2万亩田,今年,彭双清及其合作社成员通过参加高素质农民学用贯通培育,学习了新技术、新技能,大胆采用新品种、新机具,生产经营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她说,按每亩增产25公斤计算,今年合作社的种粮收入同比将增加130万元以上。

湘潭尊鸿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正良,正是通过“一乡一业、一业一片”方式,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100余户村民发展种植、畜禽产业,实现互利共赢目标。

下阶段,湘潭市委组织部、湘潭市农业农村局、湘潭人才集团将进一步了解农民培育需求、收集培育意见建议,按照“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时施教”总要求,把高素质农民学用贯通培育与人才工作及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并深化延伸服务、跟踪培育和经营帮扶,让高素质农民学用贯通培育“湘潭模式”惠及千农万户。(胡文标,李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