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何迷恋灯塔丨方尖碑新书发布

2024倒计时
译林·方尖碑系列
今年的最后一本书
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图片

摄影by狮子林


“让历史科普更有现实关怀。”这是方尖碑一直以来坚持的slogan,这一次,刚刚跟你见面的这本新书,并不是把目光聚焦在某一个国家,或某一段特别的历史时期,而是围绕现实世界中一个特殊的元素,它一直在孤独中,悄悄决定着历史和文化的走向。


那就是:灯塔。

  

图片



浙江舟山一小灯塔

摄影by荷员外


灯塔在海天之间经受着海浪和海风的击打,守护着陆地与海水的边界。它最早是指引水手航行的实体建筑,但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它获得了各种强有力的象征和隐喻。


人类的历史与文化,何以因为灯塔而发生变化?灯塔何以成为弗吉尼亚·伍尔夫笔下不可替代的关键意象?它又为何比其他人造建筑,更能引发我们内心的共鸣?



孤独、坚韧的守护者

灯塔自存在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孤独”“坚韧”绑定在一起。有些灯塔标志着陆地的尽头,也就是滨海国家以及整个大陆的极点,从加利西亚西海岸的菲尼斯特雷角到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厄加勒斯角都是如此,前者被罗马人认为是世界尽头、深渊之始,后者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之处。整个世界最南端的传统灯塔位于合恩角。




这类阈限建筑承载了太多的情感,被作为没有回头路的单程旅行的起点或终点。爱尔兰最南端海岸外的法斯内特岩石灯塔一直被称为“爱尔兰的眼泪”,因为那是 19 世纪迁居美国的移民看到的最后一小片陆地。而在大西洋的另一端,同样一批移民到达曼哈顿后,会投向自由女神像的怀抱,它也曾被用作灯塔。


图片

    爱德华 · 莫兰:《自由女神照亮世界》

布面油画,1886年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座灯塔或许是埃及亚历山大的法罗斯灯塔,于公元前3世纪由尼多斯的索斯特拉特建造,1500 年后毁于一场地震,塔高约100米,是那个时代最高的建筑之一。该灯塔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引得地中海地区其他地方的罗马人纷纷效仿。


图片

后人想象中的法罗斯灯塔


灯塔的吸引力首先来自它所处的位置。它们孤悬在静海与高天之间,牢牢扎根于陆地边缘,终年遭受风吹浪打,自身就标志着自然界各种元素的遭遇和碰撞。它们守卫着人类世界与海洋的原始混沌之间,显而易见的稳定与不稳定之间,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边界。如此就赋予了它们一种奇异而普遍的吸引力,鲜有其他人造建筑能与之相比。


图片

马耳他瓦莱塔大港入口处的灯塔


灯塔是时空中的静物。唯其静止,它们才能用一闪一闪的灯光和坚定不移的存在为所引导的船只导航。灯塔既是孤寂的化身,同时也是庞大沟通网络上的关键节点,对水手而言,它们是孤独而又亲密的固定装置。


图片

北卡罗来纳州的哈特勒斯角灯塔


用常常被归功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话说,灯塔“总会带给人无限遐想,它们是人类相隔万里以及最终彼此联结的标记”。



光明的反面:黑暗的灯塔



灯塔象征着启蒙与希望,然而在公众的想象中,它们也有黑暗的一面


灯塔的标志性形象有一个强烈的心理维度,与世隔绝是其中的关键元素;而被投入广袤而虚空的海洋中,那是人类无意识及其神秘地府的幽暗深渊,藏匿着可怕的恶魔与过往的幽灵。


图片

让·吉夏尔摄影:《风暴中的拉朱蒙灯塔及其守护人》


1989年


一座破败的圆锥形建筑竖立在某块海浪翻腾的荒凉礁石上,的确给人以怪异神秘的感觉。对居住在其中的人而言,孤独与幽闭能把灯塔变成令人毛骨悚然的监狱。因此,灯塔一直是鬼怪与海盗、海难与谋杀,以及悬疑小说和一切阴森凶险的故事所偏爱的场景。


哥特小说大师埃德加·爱伦·坡的最后一部作品便将故事的场景设在与挪威海岸对望的一座人迹罕至的灯塔上,情节是通过守塔人所写的一连串日记展开的。这人记录了一场持续的风暴,最后担心起灯塔建筑的安全。前三篇日记之后,叙述戛然而止。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尾是因为坡本人英年早逝。还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已经完成的作品,最后的空白日记暗示守护人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了,至于原因,就留给读者去猜测了。


图片

哥特小说大师埃德加·爱伦·坡


维多利亚时代的海难、谋杀、自杀、消失和突然发疯的故事,一直是且至今仍然是恐怖电影的灵感来源,以至于一位评论家曾说:“电影界有一条安全的经验法则,那就是灯塔里准没什么好事发生。”


本杰明·库珀的超自然悬疑片《埃德加·爱伦·坡的灯塔守护人》大体上是根据爱伦·坡未完成的短篇小说改编的。在这里,主人公独自在一片偏远的海滩上醒来。嶙峋峭壁上有一座孤零零的灯塔,一个粗俗无礼的守护人住在那里。他对流落到此处的幸存者说:“灯塔是警示,不是邀请。”让主人公惊惧异常的是,整座灯塔时而摇摇欲坠。


图片

《埃德加·爱伦·坡的灯塔守护人》剧照



到灯塔去:记忆保存之所



随着全球定位技术的成熟,全球各地每年都有几十座灯塔、灯船、雾号和沿海无线电信标被归为冗余之列并继而无人问津。如今,灯塔是怀旧之所。


与任何地标一样,灯塔也有着吸引目光和唤起记忆的强大能力,其独特的魅力摄人心魄。对许多人而言,灯塔是童年漫长夏日里富有魔力的所在,而那些快乐的时光一去不返。


图片

为宣传英格兰海边度假村而设计的海报

远处是一座小小灯塔


对于20世纪的文学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童年来说,灯塔就承载着她最美好的记忆。1881 年,在一次远足期间,弗吉尼亚的父亲、著名的剑桥历史学家莱斯利·斯蒂芬发现了位于康沃尔郡西北部的塔兰德别墅,坐落在村庄边缘的高地上,俯瞰深蓝色的海湾和远处的灯塔。


他被这个地方的美深深吸引了,决定租下这座别墅。每年,他们全家都会从伦敦市中心前往英格兰的另一侧,在这座超然世外的小小伊甸园中度过夏日。小弗吉尼亚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尽情享受着孩童时代的自由和欢乐;然而母亲去世之后,那些美好日子的魔力也戛然而止。斯蒂芬立即决定此生再也不想重游故地,别墅的租契被卖掉,一同消失的还有伍尔夫的童年。灯塔不再是从远方凝视的地标,它变成了一座心灵的灯塔,一座注定会在此后的人生中存留在她的记忆和想象中的强大地标。


图片

弗吉尼亚·伍尔夫


伍尔夫成年之后又数次回到康沃尔,通常都是在反复发作的精神崩溃恢复期或者严重抑郁的时期。1926 年,她与丈夫一起驱车穿过荒野前往兰兹角,重读了她后来最重要的文学杰作之一《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 1927 年)的终稿。


写作《到灯塔去》对伍尔夫受伤的心灵有种疗愈作用。她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回首往昔:


而当那本书写完之后,我就不再对母亲魂牵梦萦了。我不再听到她的声音,也看不见她了。我想我自己完成了心理分析师对患者的治疗。我表达了一些很长时间一直压在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表达,我解释了这种情感,也就把它放下了。


图片

《到灯塔去》首版封面



一部点亮心灵的灯塔文化史


在这本《穿破黑暗:灯塔的故事》一书中,英国科学院院士、文化地理学家维罗妮卡·德拉·多拉从灯塔的神话起源、文学艺术的浪漫主义建构、殖民扩张的标志、地区认同感等不同维度深入这一话题,剖析灯塔的文化内涵,试图解读人类对灯塔的迷恋之情。


这本书不是讨论灯塔的技术细节,而是深入人类的观念和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形象、声音和想象力的历史。在它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或许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启示,揭开内心深处,灯塔与我们隐秘的情感联结。


图片

摄影by狮子林


复古海报封面设计

附赠特约设计藏书票!


图片


摄影by林下风


图片


摄影by北野


精装布面,全彩印刷

图片

摄影by北野


90多幅图片,直观呈现灯塔的形象


图片


摄影by北野

图片

摄影by北野


图片



“方尖碑”书系大合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