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偏远的吴国为何会成为春秋时期的军工强国?

图片

《吴越春秋》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吴国一个名叫干将的工匠善于制造宝剑。干将把“铁精”和“金英”,也就是质量较高的熟铁块和含碳较高的渗碳剂置于坩埚中锻造,意图打造出上乘的武器,然而耗时三个月,“铁精”和“金英”却始终不能融为一体。

图片春秋战国时期素剑。来源/故宫博物院

正当干将为技术瓶颈苦恼时,他的妻子莫邪将自己的几缕头发和指甲取下,投入锅中,“金铁乃濡”,两种主要造剑物质完美融合,困扰干将的问题也得到解决。而干将制造刀剑的高超技艺很快被隔壁的楚国人得知,此后传遍了大江南北,由其打造的利剑也辗转多人之手,最后流入秦王宫中,成为秦王“六宝”之一。

《吴越春秋》中记载的故事在今天看来,可能包含许多虚构的元素。例如,莫邪为丈夫干将打造武器时,所加入的“催化剂”竟是自己的皮肤组织,这听起来颇为荒谬。然而,有学者推测,莫邪可能加入的是一种含磷的催化剂。不论真相如何,春秋时期吴国的工艺水平无疑是极为发达的,尤其在武器制造方面达到了“一流水准”,这是不争的事实。

图片吴王夫差剑正面。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清代学者王念孙在考证这段历史时也认为,“干将”和“莫邪”可能并非真实存在的人物。这两个词或许最初是用来形容吴国制造的刀剑锋利,后来经过误传,逐渐演变成了具体的人物形象。即便如此,王念孙也承认吴国在武器制造方面的水平确实非同一般。

文化落后的吴国为什么会成为武器大国?

在世人普遍印象中,黄河中下游是春秋时期的政治中心,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等人的霸业都从这里开启,以至于有“问鼎中原”之说。而吴国当时居于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附近,属于化外的化外,虽然传说周文王的两位伯父——太伯和仲雍为了保证周文王的父亲继承王位,主动出走跑到了荆蛮地区,其中太伯误打误撞,成了吴国的王,但太伯人单力孤,为了在外面生存下去也只能入乡随俗,顺从当地“断发文身”甚至半裸身体的文化传统。《左传》明确记载:“吴,周之胄裔也,而弃在海滨,不与姬通。”虽然后来周灭商坐镇天下,将吴王作为西周王室的亲戚特意加封,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当时的文化地图中,吴国处于边缘地带。

图片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处于西周大一统体系的边缘,不代表吴国的其他方面就落后。首先,吴国治下的今苏南和安徽地区靠近良渚文明的起源地,农业基础还不错,所以能够支撑起国家文明的存续。其次,吴国的手工业基础并非一穷二白,青铜工艺很发达,由吴地产出的青铜兵器,更是火遍大江南北。

青铜兵器,是古人将质量较高的铜和铅、锡、锌按一定比例混合熔铸而成的兵器。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吴国的青铜加工业早在商末周初就已具备了一定的水平。这些青铜器被大量用于农业生产和装备军队,连隔壁的楚国都相形见绌。由于青铜工艺品本身造价高昂,对技术要求高,许多楚国的农民耕地只能用简易打磨的石器作为生产工具,一些楚国境内的偏远地区甚至还停留在“火耕水耨”的新石器时代

在春秋中后期吴国与楚国的交战历史中,吴国能够做到胜多负少,从吴楚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差异中也能看出端倪。但问题又来了,文化上落后的吴国为什么在青铜器制造方面领先于周边地区?

图片来源/影视剧《卧薪尝胆》

首先,社会供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需求所决定的。吴国青铜器的发展技术相对成熟,多半是被现实环境逼出来的。吴国所处的太湖平原地带炎热潮湿,许多地方还是原始森林,亟待开发,如果吴国和楚国一样采用石器来耕种,不但效率低,而且捆绑石器的木材也容易腐烂。

吴国人要想长期发展稻种农业,就必须使用金属工具,也就是青铜器。当然,虽然吴国所在的气候条件比中原地区恶劣,但金属原料资源丰富,尤其是锡矿,而“锡”,正是炼制青铜器的关键材料。如《周礼·考工记》记载:“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这里的“地气”,说的就是吴越境内拥有丰富的铜矿和锡矿。在这方面,中原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地区的锡矿都很少,吴国可以说占据一定自然优势。

其次,除了农业生产方面的难题亟待克服外,吴国境内错综复杂的水网也间接推动了青铜加工业的发展。江河湖泊的存在,为吴国人发展渔业和水运提供了机遇,渔业和水运需要造船,造船除了需要木头,还要有金属制品,这样才能保证船只牢靠(比如固定木板的钉子)。因此,造船业的扩张也要求青铜工业与时俱进。附带一说,错综复杂的河流体系也使吴国和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比如春秋时期提到武器制造工艺,都是把吴和越放在一起夸赞,很难说谁学了谁,更可能是平等交流互鉴的结果,这也是吴地青铜技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图片春秋时期青铜鱼钩。来源/宁波博物馆

最后,吴国面临的军事压力也对青铜工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吴国周围的敌人众多,不但有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楚国和越国虎视眈眈,还有许多以劫掠为主的蛮夷部落。这些蛮夷部落甚至延续到了三国时期,比如东吴政权多次派兵进剿“山越”。

吴国人的作战环境和黄河流域不同,太湖平原周围地形破碎,河网众多,还掺杂着许多丘陵地带,这就决定了吴国肯定不可能像晋国或齐国那样倚重在大平原上驰骋的战车部队,而要重点发展能够短兵相接的死士。吴国在与楚和越的作战中,很多时候都是步战厮杀,也就是白刃战,这便对武器的锋利和坚固提出了较高要求。吴国自寿梦继位以后,和楚国频繁爆发战争,这些接连不断的战争都促使吴国进一步革新武器生产体系。 因此,吴国本身经济基础就好,有丰裕的锡矿,再加上外部战争刺激,青铜工业会出现腾飞大概也是必然。

图片春秋吴王夫差盉。来源/上海博物馆

青铜兵器支撑起来的吴国霸业

吴国的青铜制造业发展迅猛,其中很大一部分被投入吴王的霸业。早在吴王寿梦时期,吴国就已经和楚国展开了对长江下游流域主导权的争夺。和楚国相比,吴国是个小国,主力部队只有三万人左右,但这些官兵精通水陆两栖作战,而且武器精良。

与中原诸侯国偏重发展戈这种长兵器不同,吴国军队注重于给步兵配备铜矛、青铜剑和盾。

吴人所用的矛,一开始模仿自中原地区的宽叶矛,但后来考虑到矛身过长容易折断等问题,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造。例如陶吴墓出土铜矛的两叶外刃就被加工为有弧度的上下两层倒刺,和原先平直刃相比杀伤力更强。在吴军中,铜矛的数量始终占据第一位。

图片吴王夫差青铜矛。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对于中原地区军队使用的戈,吴人则将其改造为轻便型的“徒戈”。这些革新都是服务于近战搏杀的现实需要,和中原地区世卿世禄贵族主导下的车战完全不同。此外,吴人还把铜矛加长后安置于舰船上用于水战。

吴国给军队装备的青铜剑也很讲究,质量和细节都远超同时期其他诸侯国。吴国工匠制造的复合剑可谓独树一帜。所谓复合剑,即匠人制造青铜剑过程中分两次浇铸剑身,第一次浇剑脊,第二次浇剑刃。剑脊的部分加入铅较多,保证其坚韧,剑刃位置刻意增加其含锡量,提高其硬度与脆性,保证在实战中足够锋利。赵国名将赵奢曾夸赞吴国的这种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yí)”。宋人庄周也曾赞叹吴人的青铜剑是稀见的宝贝,认为有人得到后应该“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庄子·刻意篇》)。

不过,武器毕竟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吴人武器技术虽然先进,在与楚军的历次交锋中大多能占上风,可是始终不能从根本上打垮楚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和吴人缺乏严明的纪律约束以及系统的战略战术有关。

图片来源/影视剧《卧薪尝胆》

因此,为了更好地牵制楚国,晋国曾派遣贵族巫臣到吴国传授其战车的制造和使用方法,“凡中国之长技皆与吴共之”。后来,楚王杀害了国内大贵族伍奢,逼迫其次子伍子胥反叛,伍子胥被迫逃至吴国。他的到来对吴国而言非常关键。一方面,伍子胥出身楚国大贵族家庭,对楚国内情了如指掌,这使得吴王阖闾在争夺霸权时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另一方面,伍子胥深知吴军装备精良,但缺乏严格训练。为了说服吴王,他巧妙地以宫女充当士卒,训练她们手执剑和盾来演练阵法。此外,伍子胥还大力“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府库”,进一步完善了吴国的统治体系,为日后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奠定了基础。同时,撰写《孙子兵法》的孙武作为伍子胥的好友,在战略上为吴国提供了宝贵建议,使得吴国军队如虎添翼。

伍子胥和孙武的“最强大脑”,加上吴人的体力和兵器,给楚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一开始,楚国被吴军小股部队不停地袭扰边境,防守上有些略微吃力,很快,伍子胥等人就统率吴军精锐乘船逆流而上,闯入楚国的腹地,而楚国则仓皇向东线调兵。

图片来源/影视剧《卧薪尝胆》

在决战的前夕,楚国内部不乏有识之士,他们认为吴国兵锋正盛,不宜正面对抗,而应当派兵迂回包抄切断其后路,然后再前后夹击,但是这个意见很快被楚国的令尹子常抛弃。楚军在今天湖北麻城附近的柏举与吴军爆发激战,结果一触即溃,而伍子胥等人则一路扩大战果,五战五捷,仅用十天就拿下了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闪电战”。而成就吴人这番伐楚胜利的不仅是伍子胥等人的韬略,还有吴军没有战车等辎重拖累、擅长水陆两栖作战的灵活,以及他们手中那坚硬锋利的青铜兵器。

柏举之战后,楚国面临亡国危机,后因秦国出兵干预,越国又偷袭吴国防御空虚的后方,才迫使吴王阖闾中断对霸业的争取,返回去和越军激战。不过,连年征战导致民力疲敝,吴国这一时期内部又发生贵族叛乱,导致阖闾战死,其子夫差则经过数年韬光养晦,迅速击垮了越国。但夫差还不满足于此,而是带着精兵北伐。然而,连年征战使得吴国民力逐渐衰竭,国内贵族的叛乱更是雪上加霜,最终导致阖闾战死。其子夫差继位后,经过数年的韬光养晦,积蓄力量,终于迅速击垮了越国。但夫差的野心不止于此,他随即率领精兵北伐,这一次,使用铜矛和青铜剑的吴军步兵闯入了中原腹地。

图片来源/影视剧《卧薪尝胆》

面对长途奔袭而来的吴人,当时的中原强国齐国拿出了自己的战车和步兵精锐前去应战,双方在今天山东泰安南部的艾陵古战场交手,昔日以“尊王攘夷”称霸四方的齐国军队,面对吴人步骑兵的猛打猛冲竟有些手足失措,很快便重蹈楚国在柏举之战的覆辙。此战,吴人不但俘获了齐军的主帅,缴获了八百乘战车,战后统计还斩杀了三千名齐人。由此可见,以战车布阵来作战的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掀起军事改革狂潮以前,吴人已经用他们的刀剑给中原诸侯国上了残酷的一课。

艾陵之战的大获全胜提升了夫差的信心,也使他越发得意,甚至在黄池会盟诸侯的时候不屑于和到场贵宾多交谈。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之前成为他阶下囚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不仅恢复了国力,还趁他北上之时偷袭了吴国的国都姑苏城,击杀了夫差的太子。此后夫差匆忙回师迎战越军,重演了其父阖闾的失败。

不过,阖闾和夫差的失败并非因为武器不如人,而是他们在政治上树敌过多,又过度轻视越国这一威胁。

图片吴王夫差青铜鉴。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而越王勾践在吞灭吴国后,将其青铜器生产体系照单全收,并以此为基础,再度北上中原炫耀国威。

参考资料:

1、郭丹等译注:《左传》,北京:中华书局,2024年5月。

2、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22年9月。

3、崔冶译注:《吴越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5月。

4、顾德融 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

5、陶元珍:《吴越之兵器与民风》,《志林》,1943年第4期。

6、肖梦龙:《吴国青铜兵器研究》,《考古学报》,1991年第2期。

7、肖梦龙:《试论吴越青铜兵器》,《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6期。

8、吴恩培:《晋楚争霸与晋“联吴制楚”》,《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国家人文历史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