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菜即“湖北菜”的简称,原称“鄂菜”,2018年7月,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楚菜创新发展的意见》正式将“鄂菜”改为“楚菜”。作为一大菜系,楚菜的特点究竟有哪些呢?
关于楚菜的风味特点,在1980年前,湖北菜特点的表述为:油厚、味重、芡浓;1980后,湖北菜特点表述为:“咸鲜微辣,原汁原味”;此外鉴于川菜特点标签为“麻辣”,贵州菜特点标签是“酸辣”而被广为人知的成例,也有学者认为湖北菜的特点可以贴上“酱辣”的标签,等等,不一而足。
2018年12月2日,湖北省烹饪酒店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了一次“楚菜特点研讨会”,会上经过深入研讨,结合菜系特点认定要素,最后一致确定,楚菜的特点用四句话十六个字概括,即:“鱼米之乡、蒸煨擅长、鲜香为本,融和四方。” 大家认为,构成一个菜系的特点,主要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即:因地理环境形成的食材特色、有别于其他菜系的烹调方法特色、长期形成的口味特色,以及受历史、文化影响的地域特色。
“鱼米之乡”四个字高度概括了楚菜因地理环境形成的食材特色。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用“饭稻羹鱼”四个字概括楚地人民的饮食生活,班固《汉书·地理志》中亦谓江南“民食鱼稻”。说明很早以前稻米和淡水鱼就成为楚地普遍使用的食物材。湖北地处长江干流中游,有800多公里的江面横贯湖北东西,还有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分布其中,是著名的“千湖之省”,淡水鱼产量曾连续20年名列全国第一。楚菜以米做菜在全国是一绝。粉蒸肉、珍珠圆、糯米藕、八宝饭、腊肉炒糍粑等等,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米入馔十分普及,这也是其他菜系所不多见的。
“蒸煨擅长”概括了楚菜烹调技法的特色。早在4000多年前的石家河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于蒸的器皿——甗,足见楚菜蒸法历史悠久。江汉平原一带,素有“三蒸九扣十大碗,不是蒸笼不请客”的说法,“无菜不蒸,无蒸不宴”成为传统民俗。天门、仙桃两市分别于2010年和2015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蒸菜之乡”和“中国沔阳三蒸之乡”,楚菜蒸法多变,其独特的清蒸、扣蒸、酿蒸、粉蒸、包蒸、炮蒸等蒸法,享誉全国。煨也是楚菜又一具有鲜明特色和普及性很强的技法。江汉平原的稻草煨,山区的木炭煨,农村的瓦罐煨、城里的吊子煨等等,花样繁多,技法各异。
“鲜香为本”概括了楚菜的味型特点。鲜的本义就是鱼。《说文·鱼部》:“鲜,鱼名”。楚菜以淡水鱼为主选原料,自然奠定了楚菜口味“鲜”的物质基础。2021年12月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举行的“我最喜爱的楚菜”和“楚菜宣传主题口号”评选,评出的30道“我最喜爱的楚菜”中,26道突出“鲜香”口味,15个入选“楚菜宣传主题口号”中,带“鲜”字的口号就占了12个。可见“鲜”是楚菜最突出的特点。
“融和四方”是楚菜地域文化特点,也是楚文化的包容性决定的。楚文化界于巴蜀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的中央,其对应的四大菜系,楚菜正好居其中间。居中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楚菜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口味适应四面八方的客人。
出品人:姜协军 于金旺
统 筹:颜斌 蒙志军
策 划:杨又华 曹辉 易禹琳 周月桂
监 制:禹振华 曾益
记 者:王晶 刘涛
后 期:周林熙
鸣谢单位:
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