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谈诗开讲啦!著名诗人、作家把诗意带到武义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林婧 通讯员 金璐

武义白革古村隐匿于青山绿水之间,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古朴的石板路在岁月的磨砺下更显沧桑,透着历史的深沉与宁静。村头古树参天,绿叶婆娑,与远处轻纱似的山雾交织成一幅朦胧的景致。

“我在白革村有一个院子,所以我就想做个‘院子里谈诗’活动,把当代的著名诗人、作家引入白革,把他们的诗意带到这里,也让浙中的风景出现在他们的笔端。”浙江诗人吕煊说。

在吕煊眼中,金华是一个与诗歌很有渊源的地方。这里出过大诗人艾青,也出过冯雪峰、潘漠华,又是施光南的“希望田野”。吕煊觉得目前的金华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些没落,他想要发动自己的朋友圈,让全国知名的诗人们都来金华采风,接触这里的风景与人文。在金华市作协、武义县作协、中国当代诗人档案资料陈列馆的支持下,这个活动成为现实。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全国作家武义白革古村行”的活动要持续搞下去,每次邀请5名诗人或作家深度走访武义古村。主办方会向每一位来到此地的作家嘉宾约稿,请他们写几首诗,或者一篇散文,记录自己徜徉浙中山水,漫步金华新农村时的所思所感。

图片

受访者供图

鲁奖获得者在院子里开讲

12月21日上午,“院子里谈诗”的第一位主讲者开讲。他是著有诗集《沙漏》《定风波》、散文集《风的嘴唇》,曾获《诗刊》《星星》《作品》《钟山》等杂志年度诗歌奖,并获得鲁迅文学奖、花地文学榜年度诗歌奖金奖、柔刚诗歌奖、十月文学奖的著名诗人、散文家胡弦。

听说胡弦要开讲,金华的文艺青年们纷纷组团前来听课。吕煊原本在附近农家乐里订了两桌午饭,中午发现三桌还坐不下,正是因为当天来了不少没有事先预约的听众,他点了点人数,发现起码有四十多人。他不禁感叹:“金华的文学氛围比我想象的要更加浓厚!”

现场没有空调,大家裹着外套,冻得瑟瑟发抖,却兴致高昂。胡弦给金华的文学爱好者们讲了自己的创作心得,鼓励他们多阅读,多创作。他强调说:“要看书就看最好的!享受最好的诗带给你的愉悦!”谈到写现代诗的意义,胡弦说,古诗词的问题是无法接纳新的生活了,它写风景,写农耕,写月亮很美,但这可以是明朝的风景、清朝的风景,或者更远年代的风景,我们很难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这是什么时候的东西。现代生活如此丰富,我们有互联网,有无数的新事物、新词汇,该如何用诗来表现它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写现代诗。

图片

受访者供图

胡弦记得,30多年前有一位写现代诗的前辈问他: “农村里的塑料大棚你写过没有?”他回答没有,前辈就说:“还是要尝试写。”当时胡弦不理解前辈的意思,现在理解了塑料大棚温室是在那时候出现的新鲜事物,值得作为现代诗的题材。胡弦鼓励金华的文学爱好者们,用更高的视野去写诗。他说:“如果你一直选择在一个小地方写诗,那你也要想着,我的诗是写给整个汉语世界的人看的。这样才能突破地域性,获得自由。”

村里的诗歌馆惊艳众人

12月21日下午,另一场名为《散文诗与自然》的讲座在20分钟车程外的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中国当代诗人档案资料陈列馆举行,主讲人是《散文诗》杂志社的总编卜寸丹。卜老师从诗学的教育问题切入到我们日常诗歌美学的缺失,她希望写诗的同道们继续关注诗学对人的关怀,文学即人学,多写反映心声的真实的诗歌。

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诗味儿的中国当代诗人档案资料陈列馆,引起了来宾们的好奇,这是武义当地的一个著名的民间诗歌馆,主人是来自安徽的诗人雪鹰。

参加采风活动的黑龙江文学院院长宋心海表示,在他眼中,中国当代诗人档案资料陈列馆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缩影,做好了可以成为地方的一张名片,一个外宣品牌,甚至成为武义文化品牌的一部分,打造得好的话,它能产生的能量与潜在的能量巨大。他说:“一个地方发展快慢,体现了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想要大发展快发展,必须从文化视角上去解放思想,像这样的场域如果能够变得更多,就证明这个地方已经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和水平。”

宋心海本人也是一名诗人,笔名“三姑石”,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十月》等报刊,入选多种年度诗歌选本,出版诗集《卜水者》《手上香火》,与人合集《玻璃转门》,获得黑龙江省首届文艺大奖、中国诗人年度奖和中国海燕诗歌奖等奖项。他对于“全国作家武义白革古村行”这个创意大加赞赏,他觉得,这是一群充满激情、热爱文化的人才能想出来的活动。

“这里有纯净的烟火,这深情之地/古树参天,叙旧访友/千里迢迢,我当然是怀着挚爱/怀揣时光的谱系/第一次用斧头,劈开一块木头/灵性的猫,一句句诗行, 鱼贯而出/我们在文化生态园围着篝火舞蹈/在枫香小院谈诗论道/此刻,这古典的村落沉睡着/口吐莲花的诗人,已经离开/那些语言的锡箔,那些月光的合金/将被人民颂唱和流传。”在武义白革村,《散文诗》杂志社总编辑、国家—级作家、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卜寸丹写下了如上句子。

古村之美让诗人们沉醉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诗杂志社驻社艺术家曾丽霞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以九宫格的形式发了一组自己在白革村拍摄的照片,并写道:“白革村,一个被时光温柔以待的古建筑村落,在秋冬的清晨显得格外宁静而祥和。绿水青山间,古朴的亭子静静伫立,仿佛是历史的守望者。红枫如火,点缀在古树参天之间,倒影在清澈的水面上轻轻摇曳,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照射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为这静谧的村落增添了几分温暖与生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滕王阁文学院特聘作家浇洁则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白革村的山山水水。来到白革村第二天一早,她兴致勃勃地爬了村边的山,与田间老农对话。她说:“我被白革的空气吸引!早上在山里一走,我的头脑就好像被洗过了一样清晰,这里的空气就像一杯清水!”

最令浇洁感慨的是白革村的人。她发现,这里70多岁的村民依然在山道间健步如飞,90多岁的老人依然自己背着锄头到地里种菜,她遇到的村里人都很长寿。几十年前,他们在高高的山坡上种水稻,为了生存与天地作斗争,而如今日子富裕了,他们又退耕还林,在山上种下了毛竹和各种树木。村里人在石板路边上种茶花,种菊花,种火红的枫树,到处可以看到花花草草;他们在房子边开凿池塘,养上一尾尾金鱼;走在村边,能看到小溪流水潺潺,也能听到鸡叫鸭子叫狗叫。她说:“这是真正的乡村,很原生态。这个地方的人真是爱生活爱美,很纯粹,很天真。”

诗人吕煊,一边主持活动,一边在边上笑眯眯地听讲。晚上,他也写了一首诗:“星星挂在窗外/明月悬在池塘边/我们可以放弃吟诵月光的诗篇/大树下的清风是墨绿的/色彩在此刻有些添乱/我们向往的田园从纸上来到人间/有些事物不需要你认可/我们的快乐勾勒出山水的底色/屏住呼吸,放下多余的念想/—切的模样/光洁如初/仿佛所有的结束刚刚萌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