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赵翼鹏 王娟娟 长沙报道
“要推动长沙北拓更好融入长江经济带”,始终是备受瞩目的内陆之城——长沙牵挂在心的大计。
身处内陆地区、位居长江中游的长沙,每天目睹无数机遇在这条世界上运量最大、通航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上发生。但她,似乎与江海总是可望而不可及。
三百多公里外,同属长江中游的武汉,其港口运输量早与长沙的港口运输量拉开距离,这其中,的确有着“沿江城市”与“内河城市”存在天然差别的原因。
但“长沙向北、向长江”的步履仍在朝前,2022年4月的一场湖南全省的高规格推进会上,这一设想得到明确并付诸实施。
两年多后的岁末,位于湖南湘江新区湘阴片区的虞公港一期于12月24日开港运营。至此,长沙拥有首个常年可通航5000吨级、丰水期可通航1万吨级的货轮码头。
从“内河城市”朝“沿江城市”的奔赴,不难看出长沙对江海的渴望,这条新通道,将如何让长沙在出海之路上实现“逆天改命”?
雄心向“四海”
提到港口,不少人想到的多是青岛、宁波等沿海城市的海港。但港口并非沿海城市的专利,内陆城市发展内河航运,加快“走出去”步伐已成为共识。
事实上,内陆城市间的“水运竞速”早已持续多年,多城都不约而同在近年来不断加大力度推动港口资源整合,没有哪座沿江城市的主政者会对长江这条“黄金水道”视若无睹。
而当一条“黄金水道”横亘于前,如何倚仗它丰饶土地、拉动经济?港口与航运,便是其中“解法”。这样的道理,湖南与长沙同样深谙。
2022年,湖南省政府作出“推进长株潭依托虞公港建设深水港”的重大部署,决心将虞公港打造成全国内河枢纽港。
如今,虞公港已跃然眼前,工程投资12.48亿元,新建3000吨级泊位4个,港口通过能力达到990万吨……从数据来看,这样的体量与其他海港相比并不显眼,但此次虞公港一期开港,却依然吸引了各方眼球。
虞公港位于湘阴县三塘镇境内,处于湘江入洞庭湖和湘资沅澧“四水”交汇处,是天然条件下唯一具备建设5000吨级码头条件的港址,具有长沙港、铜官港无法比拟的优势,而省内更常被提及的湘资沅澧四水,航道普遍狭窄,莫说万吨级货轮,即便是3000吨级货轮都难以畅行。
而水路作为污染少,成本低,生态环保的运输方式,向来是大体量货运的首选运输方式。但放眼湖南,2023年湖南全省共完成货物周转量3057.52亿吨公里,其中公路货运占比最大,完成货物周转量1574.36亿吨公里,而水路的货运周转量仅为公路的14.62%。客观反映出水运在水系发达的湖南未能有效发挥出优势,这同样是长沙所面临的挑战。
作为经济中心的长沙与水运枢纽的岳阳,却一直存在于各自的“围城”之中:长沙有运量缺良港,岳阳有良港缺运量。
“围城”在2022年随着湘江新区实现“三区合一”被打破。虞公港所在的长沙临港产业开发区,成为湘江新区落子湘阴县的“飞地”。作为湘江新区“十大城市片区”之一,湘阴片区有效拓展了湘江新区发展空间,让湘阴全面迈进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圈。
虞公港北距城陵矶港近87公里,南离长沙霞凝港69公里,背靠长株潭、面朝洞庭湖、直达长三角,距离长沙市货运中心均为50多公里,虞公港的开港,将长江黄金水道向湖南内陆延伸近100公里,不仅将补齐长沙深水良港水运短板,也将进一步优化长株潭都市圈运输结构。比如让过去停靠城陵矶老港中转的铁矿石、煤炭等大宗货物得以直抵长沙,减少了中转环节,大幅缩短了货物运输时间和运输距离,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虞公港码头一期工程,特别是铁路专用线建成通车后,将为原本在长江丰、枯水中转的腹地大型钢贸企业节约物流成本40%以上,并可确保原材料的供应不受影响。”湖南省虞公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惠宏介绍说,通常,全年可为通过虞公港码头中转的企业客户节约物流成本3元左右/吨,占据同类分流的货物运输业务比重30%左右。
据介绍,二期将建设4个泊位,港口通过能力达到1800万吨,计划2025年建成;2027年底,将全面完成12个泊位的建设,港口通过能力达到2800万吨;总长22.43公里的虞公港货运铁路专用线项目也预计2027年建成。该专用线作为虞公港港区集疏运体系的关键配套工程,将进一步完善构建“水公铁”多式联运交通路网。届时,虞公港将跻身“长江一线大港”梯队。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虞公港“水公铁”多式联运及区位、平台优势突出,建成后将夯实“城陵矶港的延伸港、大宗散货集散的中转港和服务长株潭地区的深水港”的定位。
身处“江湖”间
长沙向北,驱车沿芙蓉北路进入湘阴片区,一片新兴产业园建筑群赫然屹立,这里是长沙临港产业开发区金龙产业园。
金龙产业园。
放眼国内,以港口为圆心,适港产业为半径的港口经济圈正逐渐“出圈”。
今年7月,湖南省政府同意正式设立长沙临港产业开发区,纳入省级产业园区管理序列,由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
这是长株潭城市群沿江北上融入长江经济带的“第一站”,是湘江新区新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沙探索跨行政区域合作开发“飞地片区”的重要创举。
长沙临港产业开发区以“一港双园”为空间布局规划,打造以工程机械为主导、以港航物流为特色产业的“一主一特”产业体系。其中,“一港”即为虞公港港区,“两园”分别为虞公港产业园和金龙产业园。
两个镶嵌在南北两端的园区主打“错位发展”,与虞公港形成“港产联动”。
北端的虞公港产业园规划面积3.42平方公里,集中发展打造港航物流、临港加工,实现钢铁、石化产品等大宗商品的物流集散和加工服务。南端的金龙产业园规划面积8.18平方公里,围绕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先进储能)产业,承接长沙产业外溢,打造全省产业链延展与转移的先进制造业高地。
虞公港产业园效果图。
“我们看好长沙临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潜力。”最早签约引入金龙产业园的中南高科产业集团招商总监王伟表示,未来将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成长企业,形成产业链聚集的生态乘数效应。目前已经有9家企业达成意向入驻协议,首个入驻园区的激光陀螺仪生产线项目将在2025年投用。
打开虞公港“这扇窗”,要实现“通江达海”的可持续性,最紧要的问题还是产业的支撑和服务的叠加。
而这一点,长株潭都市圈有明显优势。
公开资料显示,长株潭地区拥有20多个国家级、省级园区和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等多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实力较强,而湖南湘江新区工程机械、先进储能材料等产业优势突出。产业基础扎实且产品对物流运输的需求较大,港产联动是“最优选择”,也是促进长株潭都市圈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举措。
可以窥见,长沙临港产业开发区承载了长沙打造千亿级现代化临港产业集群的畅想。但在内陆各市开启水运竞速的当下,从乘势到造势,要完成千亿级临港产业目标,依然挑战重重。虞公港及它所代表的长沙水运,所需要的或许更应有份“愚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