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国际经济学研究前沿论坛举行

  12月2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在京举办第八届全国国际经济学研究前沿论坛。与会专家就国际贸易、环境经济、多边贸易体制、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领域的学术前沿和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分享交流。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表示,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招,在新征程上,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厚植更强大经济基础、营造更有利国际环境、提供更坚实战略支撑,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当前,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和经济安全问题更加严峻,要以全球视野进行审视,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答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生态文明研究所原所长潘家华在《转轨零碳可再生能源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主旨演讲中,介绍了《阿联酋共识》中提出的“转轨别离化石燃料”规定,指出这在人类能源变革和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表示,中国的能源结构转型将对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有必要以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我国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认为,中国制造带来的更高产量、更低价格、更好品质,让世界消费者受益,中国应基于效用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的底层逻辑,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找到政策工具来实现中美之间的政策互动。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翠红就全球价值链与产业转移的典型事实进行讨论,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的产业转移量化模型,介绍了全球产业转移测度模型与方法。她表示,我国目前面临产业外移的双重压力,区域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成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她认为,持续推进自主科技创新对我国产业链强链固链具有重要意义。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指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开放不仅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应依托其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增强对全球资源的吸引力。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是提升整体开放水平的重要举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西部地区的崛起需要超常规的政策支持,以打破资源要素的集中化趋势。他表示,自2013年以来,自贸试验区逐步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拓展,成为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平台。未来,应进一步提高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地位,积极探索制度创新,为全国全面开展制度型开放奠定良好基础。

  据悉,为了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学领域教师和研究人才的培养,推动国际经济学新理论的普及,加强实证研究新方法的推广,引导新兴研究领域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已经举办了七届(2017—2023年)“全国国际经济学研究前沿论坛”。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明强调,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进一步加强经济理论研究,揭示经济规律,以高质量的理论成果服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校和研究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加大研究力度,提高研究质量。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魏浩在会议总结中认为,与会专家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学术前沿和重大现实问题进行讲解,为相关研究的展开提供了重要参考。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将继续致力于提升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学科师资水平和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助力年轻学者成长,培植献身科研的信念,让更多学子对经济学产生兴趣,走向科研之路。(李记)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