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一老一小”这件“关键小事”,兖州“请”了三类人

“一老一小”既是牵动千家万户的“关键小事”,又是关乎百姓福祉的民生大事。

翻看“十四五”规划纲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纲要明确,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近年来,为办好这件“关键小事”,济宁市兖州区积极探索“三人三扶三到位”民生新服务模式,即:组建带头人、明白人、热心人“三人”队伍,聚焦“一老一小一困”三个群体,从服务群众的小事、细事、微事入手,用心用情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这一创新的民生服务模式,近日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4年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为深入了解该模式的实际效果和运作情况,记者对兖州区多个社区及乡镇进行了实地走访。

品质养老嵌入城乡老人日常

一到饭点,兖州区鼓楼街道办事处白衣堂社区的“幸福食堂”就热闹起来。83岁的吴龙敏买了一荤一素两道菜,花了5元,“比自己买菜做饭方便,也更划算”,一个月里她有20天左右都在食堂吃。

“食堂每天都有30人左右来就餐,不方便来的老人,我们也提供上门送餐服务。”白衣堂社区党支部书记刘鹏介绍,食堂贴心地针对老年人健康需要,“减糖、减盐、减油”,通过科学配餐确保膳食搭配营养均衡。

在兖州区漕河镇薛朱刘村,村里打造了集幸福食堂、爱心助浴、爱心诊所、爱心义剪、棋牌娱乐为一体的为老服务综合体,解决老人日常就餐、沐浴、就诊等问题。

“村里两顿饭都给我送到家,一顿就花5块钱。”12月18日,薛朱刘村88岁的村民沈秀英吃着幸福食堂包的饺子夸赞道,“送饭的志愿者陪我聊天,帮忙拾掇卫生,我的孩子们都很放心。”沈大娘的子女在城里工作,她在老家独居,村里的志愿者天天都给她送饭,并照顾她的生活。

以“5元能吃饱,10元能吃好”为标准,兖州全区共建成运营57处“幸福食堂”,老年助餐点102处,日均服务老人1.4万余人次。

走进酒仙桥街道东苑社区,不仅具有文化味、人情味,还处处可见宁静祥和又青春活力的景象。东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海波告诉记者,社区共有居民2528人,其中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达到966人,老龄化比例高达38.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的21.1%(截至2023年底),是典型的老龄社区,必须在生活照料、健康关怀、文化娱乐等多个维度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

图片

医师周佃渠为社区居民问诊。

以医养助老“15分钟服务圈”为基础,东苑社区“家门口”就有专家,12月18日上午10点45,社区中医诊所内,医师周佃渠正耐心地为社区居民问诊。“周医生是我们在社区‘挖掘’的中医专家,退休后,仍持续为社区居民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张海波补充道。

图片

东苑社区“幸福食堂”二楼设置了日间照料室,供老人测完血压血糖后休息。

据了解,兖州区连年将“提升城乡养老服务” “改造农村敬老院”列入为民十件实事,截至2022年底,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1张,千人口托位数5.84个,基本实现城乡养老托育设施服务全覆盖。

“扶智” “扶心”无缝衔接

“同学们,谁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今年暑假期间,在漕河镇管口新村“雏鹰课堂”上,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社会实践团队在为附近村里的留守儿童们上课,提供辅导作业、亲子阅读及托管照料等服务。

漕河镇位于兖州区北部,常住人口1.7万人,其中0-6岁儿童193人,义务教育阶段(7岁-15岁)在校生1336人。作为传统农业乡镇,漕河镇存在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个别村庄的空心化率达60%以上,关注“一老一小”,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依托‘六七课堂’‘雏鹰课堂’‘农家书屋’等阵地,在周末、寒暑假进行学习托管服务课后,有效化解了家长接送难题。”漕河镇副镇长刘晓宁介绍说,今年以来,漕河镇围绕关爱青少年工作,建立了“镇-村-校”快速发现三级机制,对21个行政村0-15岁的儿童、青少年准确掌握信息,不漏掉一个村庄、一名孩子。

图片

漕河镇邀请心理咨询师参与学生辅导。

“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特别是留守儿童。”漕河镇中心小学校长高进分享,许多留守儿童因与祖父母生活,在教育和陪伴缺失的情况下,可能会显得自卑和孤僻。

图片

漕河镇高标准打造四处青少年“心灵驿站”配置智能呐喊宣泄系统。(资料图)

为解决农村地区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漕河镇高标准打造四处青少年“心灵驿站”,配备沙盘、拳击玩偶等宣泄设施,将8名来自机关、卫生院、学校、村居等各行各业的心理专业老师,纳入镇级“热心人”队伍,组建成为心理健康宣讲团,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

统筹各类资源织密“一张网”

那么,“三人三扶三到位”民生服务模式怎么解决“缺人、缺钱、缺资源”的老大难问题?

建立队伍,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以村(社区)党组织为引领,通过居民直接推选、公开张榜公示,组建带头人、明白人、热心人“三人”队伍。

“我们从种粮大户、从商办企人员、农机能手、模范标兵中选聘‘带头人’,从离退休人员、大学生创业者,从法律中介机构从业者中优选‘明白人’,从红白理事会成员、志愿者、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中选聘‘热心人’,建立可依靠、可信赖的‘三人’队伍,开展‘身边人帮助身边人’志愿服务。”兖州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蔡学梅介绍说,目前,全区344个村(社区)建立465支“三人”工作队伍,成员达6155人。

图片

鼓楼街道的白衣堂社区网格员郝方方近日上门,帮助独居老人调整家中暖气。

设基金,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兖州区在传统慈善捐助基础上,以镇街为单位建立“三扶”基金池,实行企业承诺认缴制,纳入慈善资金管理,政府不设实体账户、企业不占用大量资金、帮扶不实行大水漫灌,在爱心企业和困难群众之间建立“点对点”直通帮扶通道。去年,新兖镇武村设立了兖州区首家村级“三扶基金”。武村党支部书记朱宁介绍:“周边企业、党员村民踊跃捐赠,基金设立不到半小时,就募集资金近10万元。”截至目前,全区“三扶”基金池认缴额已达647.04余万元。

搭载体,解决有资源办事的问题。将“幸福食堂”“希望小屋”“文明实践中心”等载体合理布置、集中打造,打造为老为小为困服务文化综合体,让“老地方”焕发新生机、承担新职能,实现聚拢人气、提振民心、服务民生的综合效益。医在“阳光医疗”,区民政局联合医保局将“医保”“医疗”“医药”的“三医”下沉村(社区)卫生室,建设医养助老“15分钟服务圈”。

兖州区依托“三人三扶三到位”民生服务模式,以小杠杆撬动民生领域,破解花钱解决不了的问题、民生服务工作人手不足的问题、常态长效良性运转的问题,逐步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富的民生服务“兖州路径”。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向雨瑶 通讯员 张树锋 李海波 王洪玮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