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王树国,为国树人

作者:刘勇

时光的车轮回到2014年4月28日,56岁的王树国,从冰城哈尔滨西行2000公里,来到古城西安,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第八任校长,到2024年3月19日卸任,校长的职位他已担任整整十年。

十年磨一剑。这十年里,西安交大的科研经费不断上升,办学资源焕然一新,生源质量节节攀升,由西北旧贵变为全国网红;在学科建设上,西安交大创办中国第一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2.0”……这些成就,都留在了三秦大地渭水之滨,留在了王树国一脸风霜与一头白发中,也留在了西安交大的历史长河里……

命运的转折点

1958年10月,王树国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一个普通家庭,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1973年,刚满15岁的王树国高中毕业。这一年,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由当地组织推荐,重点选拔那些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军人。彼时,王树国因缺少下乡经验,无法报考。正式开考那天,他不甘心地站在考场外一棵柳树下,看着监考老师进进出出。“题难不难?都考什么题?”王树国问监考老师。对方如实相告。“这题我会做。”说着,他蹲在地上,用手边的草棍在泥土地上写写画画起来。“你要考肯定能考上,但你不能参加考试。”那位老师说。“那时候我特别伤心。”多年后,王树国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当时的心情。

为了能有上大学的机会,王树国跑到一个农场落户插队,当起了农民。所有农活里,他干得最多的就是起猪圈里的猪粪。四股钢叉一叉下去,端起来的猪粪足有二三十斤重,没几天,王树国就被磨出满手血泡。旧的血泡刚下去,新的血泡又长出来,形成一个循环。闲暇时,王树国会写写小说,主角多是身边的农民、老百姓。他说自己“看了一切能看的书”,包括中国哲学家艾思奇的著作、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四大名著等。两年的插队生活结束,油田建设如火如荼,王树国在天津大港油田成了一名修井工。后来,他又先后做过钻井工、采油工。

图片

年轻时的王树国

对王树国而言,人生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1978年1月高考中榜之时。

恢复高考的消息来得很突然。1977年10月的一天,报纸送来时,王树国正在钻井队的钻井平台上工作,看到这个消息,“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特别兴奋”。两个月后的12月5日,王树国赶了几百公里路,从油田会战工地回到城里。考试那天,他和许多不同年龄的人一起走进考场,参加了新中国迄今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宏伟的目标在鼓舞着我》。那是王树国第一次写作文,在石油战线充分历练的他一挥而就,讲述一名年轻的工人如何把石油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把高高的石油井架比喻为人生的灯塔,写如何在石油战线上实现自己的理想、书写自己的人生。”1978年1月,王树国以考区第五名的成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专业是王树国自己选的——机械工程。得知结果的那一刻,20岁的他顿时觉得“整个天都蓝了”。

哈工大,梦想启航的地方

大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同学们年龄各异,走入校园前的身份和经历也大不相同,但在理想烈日的照耀下,每个人都生机勃勃,憧憬着美好未来。王树国在哈工大先后取得了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他被公派到法国极负盛名的工程师学院——法国国立高等工艺学院继续深造,从事机器人动力学、控制与仿真技术研究。

王树国的行李是一个巨大的箱子,里面装了包括擀面杖、菜板在内的几乎所有他能想到的东西。走出巴黎戴高乐机场时,王树国惊呆了——那么多现代化建筑、汽车,高速公路两边的金属护栏让他觉得不可思议。中法两国社会面貌的巨大差异瞬间击中了他,“那种压力突然让你感觉到你需要奋斗,需要让国家变得更好”。王树国的四弟王志毅至今还记得,那时在中国国内寄一封信需要花费八分钱,而从法国往中国寄信则需两元钱之多,三哥舍不得。一个月后,家人才收到三哥寄来的第一封信。王树国在信中写道:“我强烈地感受到祖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代表着中国,必须努力学习,为祖国变得更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他发奋学习,热爱读书。在王树国看来,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精神追求。多年以后,他在演讲中说,人不能没有追求,没有追求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不要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

每天晚上,他掐着时间跑出实验室去赶地铁,是最后一班地铁的常客。1989年,博士学位的课程结束,王树国开始转向课题研究。也正是在此时,中国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已经启动,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今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在组织进行联合攻关课题——编制中国首个大型“智能机器人结构仿真系统”软件,并物色负责人。王树国接到回国通知,“个人选择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后来,王树国反复对年轻学子强调这句话。从农民、工人到进入大学,再到出国、归来,这条“顺潮流而动”的路他身体力行。1989年3月,王树国回到哈工大,任“863”计划基础研究课题“智能机器人结构仿真系统”软件总设计师。

这一年,他31岁。

图片

王树国与哈工大学子交流

一组数字或许可以佐证王树国在学术上的努力:32岁被评为副教授,35岁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10月,在一次项目验收会上,时任山东轻工业学院(今齐鲁工业大学)讲师冯益华第一次在山东潍坊见到王树国。项目属于“863”计划的课题之一,是一条机器人喷釉生产线,用它代替人工,既环保,又可提高成品率。王树国是评审组组长,穿了西装,没有打领带。冯益华形容,那是一种“纯搞业务的人的精神状态”。

听取课题组项目汇报及考察机器人应用现场时,王树国听得认真,问得仔细。“很专业,都是学术层面的交流。‘863’计划是国家级项目,我们很紧张,但王教授完全没有‘我来验收你’的感觉,他温和、谦虚,反而有一种亲切感。”

2002年3月,王树国正式担任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年仅44岁。

他被视为高校校长中的“少壮派”,媒体眼中的他说起话来慷慨激昂,说到动情处,神采飞扬,观点鲜明,不加掩饰。王树国不厌其烦地反复阐释自己的治校理念:大学根基在于大学的文化,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功能;哈工大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两个面向”。

他注意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长期“封闭”的状态,推动哈工大主动向前,与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机构共创产学研合作。

他带着哈工大开启了“快步走”的征程,最显著的变化是地理空间上的“开疆拓土”。2002年,哈工大威海分校更名为哈工大威海校区,同年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设立;2014年,深圳市政府与哈工大开始共建本硕博教育体系完备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至2019年该校已实现广东省内高校理科投档线的“三连冠”。王树国提出“大哈工大”的概念,即哈尔滨、威海、深圳3个校区都是哈工大的一部分。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到东部沿海,再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在王树国的掌舵下,哈工大始终与行业和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与西安交大一起奔跑

执掌哈工大12年后,2014年4月28日,56岁的王树国调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他这次赴任,被许多西安交大校友视为“临危受命”。

西安交大的前身交通大学,是我国创建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20世纪50年代,在中央的“西迁”决策下,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个部分,以满足建设的需要。西安部分逐渐发展为西安交大,并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学校。这样一所具有历史荣光的学校,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却受困于优质生源缺乏、优秀教师短缺、学科发展受限等中西部高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发展态势趋于迟缓。

在任职表态发言中,王树国说了三点:交大是所有师生员工和校友们的交大,交大也是陕西省的交大,交大更是中国的交大,乃至世界的交大。他说,从这一天开始,他就是一名交大人,要与西安交大这个家“荣辱与共”。

在各种公开演讲中,王树国常常提起一个关于“小榔头”的故事:自己上学时,老师就让学生们实践做小榔头;近40年过去,当他来到西安交大,发现学生们的实践仍然是做小榔头。“尽管做这个小榔头可以锻炼学生的多种技能,但是与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新时代发展的需求相比,显得过于陈旧、单薄了。”他总有一种紧迫感,担心大学的知识供给没有满足社会的需求,甚至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为此,王树国开始大刀阔斧地“拆墙”。

图片

在西安交大毕业典礼上讲话

2017年,西安交大与陕西西咸新区联合建设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以下简称“创新港”)开始动工,一期占地面积5000亩。它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校区、园区、社区”综合体,既包括西安交大的新校区,又包括多个对接企业的科研平台。

2019年9月7日,创新港举办了第一次开学典礼。从破土动工到一期入驻使用,用了不到1000天,创造了西安交大的“创新港速度”。

创新港首先解决了西安交大物理空间有限的问题。有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说,此前,西安交大的科研用房相当紧张,一些实验室放满了设备和资料,而创新港一期项目有48栋建筑,总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科研条件大为改善。王树国拆掉的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围墙,更是大学与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围墙。创新港共设立29个研究院,以社会发展和需求为导向,实现学科交叉和融合。一批企业到“创新港”落户,组建“校企联合实验室”。

他马不停蹄地提出了西安交大的“跑五计划”,要求全体教师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背景,关注所在学科领域最具引领性的“前五名”。这种倒逼计划,极大调动了师生员工创新融合的内在动能。一个突出的例证是,西安交大除了在5G通信、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加强布局,还关注到了学校过去相对冷门的能源领域。

2020年3月,教育部批准西安交大增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根据西安交大提供的说法,这是全国乃至世界首个储能专业。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在创新港落地,研究中国在缺油少气的背景下如何使用能源,以及人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王树国曾说,大学对知识的垄断在当今已不复存在,大学要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这是交大建立创新港的初衷,高校要了解社会、深入社会,进而去服务社会、支撑社会,实实在在对社会有贡献,“大学不应是一个封闭、孤立的个体,应该坚决摒弃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

校长的职业化

王树国一直主张校长应该职业化,对此,他有着自己的思考,可以概括总结为四点:懂社会,知道大学在社会中承担怎样的角色;懂科学,对未来行业走势、最新发展有预判;要有一定的行政工作能力,能把大家组织起来;要有改革的勇气和气魄。他直言,一名糟糕的校长能够在三五年内毁掉一所学校。“毁掉一所大学损失有多大,再恢复起来,又要付出多大代价?你又耽误了多少孩子?”

在西安交大,王树国在校长职业化之路上迈出了更大步伐。2014年10月,上任不到半年,西安交大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公布《约法十则》,明确规定:校领导的第一岗位是管理,第一职责是推动学校发展。每天保证在管理岗位工作八小时以上;当管理和学术出现矛盾时,以管理为主,努力提高分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以约法条文形式公布和承诺校领导职责,在全国高校中尚无公开先例。《约法十则》凝聚着王树国与领导班子的共识。在任期间,他从未建立自己的课题组,没有加入任何一个学院。

2018年,一对校友伉俪向西安交大捐赠1亿元人民币,这是西安交大建校以来单笔最大捐赠。经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这笔资金的一部分被用来支持“越杰计划”——每年在高考应届生中选拔45名优秀学子进入“越杰班”,为他们提供丰厚的全额奖学金和到世界顶级高校学习交流的机会,以培养未来不同领域的领军人才。

这种模式,在当时的全国高校中并不多见。到“越杰班”讲课的既有学界导师,也有校外的企业导师,因为王树国希望学生早早了解社会需求。从方方面面,他都在践行大学要服务社会、支撑社会的理念。

图片

王树国与即将离任的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含泪拥别

交大班子的团结让人印象深刻。2020年11月13日,一张图片在网络上热传:头发斑白的王树国眼眶泛红,紧紧抱着一位老者。西安交大的师生员工在两人周围形成了水泄不通的“包围圈”,有人拍照留念,有人同样含泪。这位老者,是比王树国年长4岁的张迈曾。他曾在西安交大求学、工作近30年,2000年起先后在陕西省委、省人大常委会任职,2014年重回母校担任党委书记,直到2020年退休。王树国和他这对“新交大人”与“老交大人”的组合,是许多西安交大校友心中的“黄金搭档”。

同样感人的一幕发生在2023年7月2日学校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这是一场意外的天气状况,校长王树国在雨中脱稿致辞,校党委书记卢建军则默默地撑起伞走到他的身后,这一幕,瞬间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师生。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风雨同舟,什么是对学生的关爱与期许。王树国以“新时代、新赛道、新征程”三个关键词,为毕业生们送上了深情的寄语。他鼓励毕业生们要勇于开辟新赛道,做时代的“弄潮儿”,不能停下脚步,“大胆前行,就像今天这场风雨一样,履行我们的职责,展示交大人的风采”。

图片

2023年7月2日西安交大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党委书记卢建军(左)为雨中致辞的王树国校长(右)撑伞

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

2023年9月,王树国来到西安交大定点帮扶的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调研。在施甸一中,“校长来了”的消息不胫而走,不少高三学生好奇地伸出脑袋,从教学楼的窗户向外张望。机会难得,施甸一中的校领导希望王树国给即将高考的学生鼓鼓劲,王树国一口答应,在教室里与高三的孩子们侃侃而谈,结果,这场计划外的交流持续了30多分钟。西安交大学生、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野当时也在现场。人太多,教室站不下,虽然不清楚树国校长说了些什么,但她听到里面的掌声响了很久。

2018年,王野毕业于施甸一中,是施甸县第一个考入西安交大的孩子。入学后第一个暑假,王野没有回家。恰好那个夏天王树国要到施甸调研,了解到这个情况,临行前特地通过班级辅导员,请王野在学校大门口拍了一张照片发给他。那一次的施甸之行,王树国特地去了一趟王野家,给她的父母看照片。王野说校长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她的父母放心。那次家访之后,虽然只见过照片,但每次两人在校园中相遇,王树国总能一眼认出王野,和她聊上几句,问问学习、生活,了解施甸近况,还不忘嘱咐她回家时记得去看看昔日的老师。

图片

王树国为授予学位的学生拨穗

王树国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学生的感受他在意,学生说的话他也记在心里。西安交大学生肖昕还记得,几年前她参加过一次学生代表和校长的座谈会。会上,有同学提意见:整个兴庆校区只有一个公共浴室,总是大排长龙,非常不方便。“我们一定会落实。”王树国当即承诺。

很快,兴庆校区原有浴室的改造工作拉开帷幕,对浴室的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暖气系统、热水系统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提升,改造后的淋浴位也由260个增至326个。学校还在本校区新建了几个浴室,其他校区的浴室升级改造工作也提上日程。在西安交大,校长与学生的距离,就是这么近。

2024年10月1日清晨,有西安市民在兴庆公园偶遇已经退休的王树国在散步锻炼,这个公园距离西安交大老校区一步之遥,公园里树木蓊蓊郁郁,空气非常清新,很多游客和市民没有想到,国庆节长假第一天,会在兴庆公园遇到王树国,有路人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希望合影,王树国慨然应允。

离开王树国的西安交大会怎么样?在2023年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已临近退休年限的王树国被媒体问到这个问题,他回答:“从历史上看,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存在或消亡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人的一生很短暂,能做一点对社会有用的事情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幸运。”

王树国卸任交大校长,师生们的依依不舍和眼含热泪,或许就是对他最大的认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座大学从诞生开始,它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是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正是这种精神的建立与养成,大学才会焕发永久的生命力。

来源:各界杂志2024年第12期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