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近日,年轻人开始尝试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通过评论“哭穷”等手段影响算法推送。
02大数据杀熟是指在一些餐饮、出行平台上,老用户享受不到产品价格优惠,甚至会花费更高的价格。
03在某投诉平台,有关“大数据杀熟”的投诉累计达8167条,违反民法典的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04然而,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未必能左右平台给消费者立的“人设”,反制“杀熟”未必能收到效果。
05专家建议,应加强和细化监管,为差异化营销划清界限,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话题引发热议。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通过评论“哭穷”等手段反向驯化算法,如频繁表达“太贵了,买不起”“我不打算买了”等,建立所谓的“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有媒体报道,一名年轻人经过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之后,发现机票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降价超过2000元。
“大数据杀熟”是指在一些餐饮、出行平台上,老用户享受不到产品价格优惠,甚至会花费更高的价格。在算法技术运用得越来越“炉火纯青”的背景之下,“大数据杀熟”早已不新鲜。在某投诉平台,有关“大数据杀熟”的投诉累计达8167条,这还不包括到底是差异化营销,还是“大数据杀熟”,二者边界难以厘清的诸多情形。
“大数据杀熟”对相同商品予以差别化定价,对不同群体予以差别化服务,这是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侵犯,违反了民法典的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从正常的商业逻辑来说,“回头客”本应享有消费优惠。然而,在“大数据杀熟”之下,商家却对老顾客抬高价格。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无论是通过评论“哭穷”,还是表达“某某软件,我要卸载你”“我真的生气了”“再也不用了”等情绪,均是不得已而为之。每一个消费者在掌握着大数据和强大算法技术的经营者面前,莫不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只能通过自我“觉醒”和“土办法”予以反制。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背后的诉求,希望各平台都能读懂。
值得关注的是,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真能打败算法吗?有平台声称,价格差异受优惠券、促销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无法证明最终降价是受用户的评论所致。某平台回应称:“如果靠刷评论就能让机票降价,那大家就都会去刷评论了。”
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确实未必能左右平台给消费者立的“人设”,反制“杀熟”未必能收到效果,行业专家早就提醒过,互联网和算法能够快速识别用户的真实动机和行为。
除了反向驯化,还有网友发布攻略称:修改平台的账号头像、用户名;定期清除浏览器记录和缓存,或创建不同账号、使用不同浏览器等方法,可以让大数据无法识别自己。这些也只是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小聪明”。
实际上,有的平台不只“杀熟”还“杀生”,相同的链接、同样的产品,新用户收到的商品质量却远低于老用户,这种手段就是利用了新用户没有相关消费经验、不熟悉行情的状况。
打败算法最终要靠严格的常态化监管和整治。对大数据规制、算法的治理应成为有关部门出台规范乃至立法的重点。无论是“杀熟”还是“杀生”均表明,当下需要从法规、规章层面进一步加强和细化监管。比如,继续加快健全法律法规,及时弥补规则空白和管理漏洞,为差异化营销划清界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规范网络预付款消费经营活动,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今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这应成为所有平台的基本遵循。做到既不欺“生客”,也不宰“熟客”,童叟无欺、明码标价,这才是最值得践行的诚信经营之道。(作者:何勇海;编辑:曹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