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安徽 |“莓”好生活有奔头

央广网临泉12月26日消息(记者张琳琳)流鞍河岸边,安徽省临泉县黄岭镇,草莓抢“鲜”上市。田间背影忙碌,地头红绿相间。在这里,游子归乡、家人团聚,寻找商机、再次创业都是因为一颗草莓。

红彤彤的草莓,让黄岭人生活更有奔头。

图片

红彤彤的草莓,让黄岭人日子更红火(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家人的团聚

冬至过后,夜里气温达到了零下三度,张俊峰每晚都要起床给草莓大棚加温。“最近正是丰收时期,不能有差错。”

张俊峰和妻子张珊珊在黄岭镇后林村经营着10亩草莓园。日常他们就住在地里,丰收期格外忙碌。

虽然劳累,但这对90后小夫妻心里很踏实。“草莓成熟了,几乎每天都可以采摘,少了能卖千把块,23号那天卖了将近1900元。”张珊珊说。

夫妻俩2021年开始种草莓,在此之前,他们都在浙江打工。“孩子当留守儿童,舍不得,回乡的主要原因就是陪孩子。”

想起前些年每每回乡再离乡,两个孩子抱着自己不肯撒手的画面,张珊珊的笑容里就泛起苦涩。如今,孩子开始上小学,面对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张珊珊和张俊峰决定陪在孩子身边,给孩子一个“不留遗憾的童年”。

回乡后做什么?这个问题,张珊珊和张俊峰并不忧虑,父母就是草莓种植户。在外打工时,张珊珊的公婆就向他们分享了丰收的喜悦,一季卖出的利润,能管一家人一年的生活。

回乡后,张珊珊和张俊峰就跟着父母学习种草莓。育种、播种、施肥、管理关照和温度……一颗颗香甜的草莓背后都是学问。草莓娇嫩,需要细心培育,好在有父母的“经验派”帮助,还有镇上技术员“学术派”的指导。

图片

草莓熟了,张珊珊每天泡在大棚里(央广网记者 张琳琳 摄)

张珊珊说:“种植草莓就像照顾小孩一样,草莓缺什么营养元素就要补什么,这些知识我们都是从技术员那里学来的,种植草莓更加科学。”

当下,草莓刚刚上市,张珊珊夫妻俩的草莓大棚里,每天能够采摘上百斤。摘下的果子,他们也不愁销路,直接拉到交易市场。张珊珊说,那里的收购价格很规范。

她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围绕草莓搭建了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不仅县里投资建设了交易市场,还连续两年举办草莓节,就在12月21日,临泉县第二届草莓节在黄岭镇开幕。“看到政府大力扶持草莓产业,给了我们很大信心,觉得日子特别有奔头。”

草莓的去处

张珊珊所说的交易市场,就是位于黄岭镇前洼村的津源蜜之乐草莓分拣中心。这是由临泉县财政投资2100万元建设的农业产业园配套设施,占地8400平方米。

图片

分拣中心里,工人忙着分拣、包装草莓(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

裴子乐是交易市场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政府投资交易市场,是当地草莓产业壮大的必然结果。“以前村民种出来的草莓不知道卖到哪,再加上收购点多、价格不一,常常卖不上好价钱。”而津源蜜之乐草莓分拣中心的成立,为村民们提供了透明、规范、公平的交易市场,让大家只管安心种好草莓就行。

正值草莓收购季,分拣中心里,盛放草莓的托盘总是“满载”状态。电子秤、记账台、检验台等一字排开、接续作业。裴子乐说:“草莓刚上市,最近每天收购四五千斤,到旺季,每天收购可达五万斤。”

白天收购、傍晚分拣、夜里运走,次日清晨黄岭草莓就会出现在广州、长沙、杭州、郑州等地的批发市场档口和超市里,“我们以最快速度把黄岭草莓送到大城市的餐桌。”

回乡二次创业

裴子乐已经从事草莓收购9年了,但他并非本地人,而是天津人。“其实我一开始是跟老侯一起种草莓的,后来才专门从事收购。”

裴子乐口中的老侯,叫侯保全,是黄岭镇种植草莓的首倡者。早在2016年,侯保全就想在家乡找到一条增收的路子。彼时黄岭镇以大葱产业为主,但市场较为饱和,如何开辟新的行当?他经过多处考察和反复思量,把目光落在了草莓上。

黄岭镇地处平原,流鞍河水系穿镇而过,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热而多雨、冬季干而少雪,临泉县又是畜牧养殖大县,有充足的有机肥料为草莓产业提供绿色养分供给,这是非常适合种植草莓的自然条件。

图片

连片的草莓大棚(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

“既然黄岭具备先天优势,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起来呢?”说干就干,侯保全开始学习草莓种植技术,从最初的1亩地到现在的30亩草莓园,他的草莓事业越来越大,收益日益可观。在他的带动下,黄岭镇前洼村、后集村等村的草莓种植飞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种植户。崔强、张影夫妇就是其中之一。

崔强、张影夫妇租种的是政府投资的钢结构大棚。2024年,临泉县投资2632万元的钢结构大棚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崔强、张影夫妇租了50亩,。“政府投资的大棚很省心,双层棚膜保温效果好,抗自然灾害能力强,滴灌设施也给我们建好了,直接种就行。”

张影和丈夫一直在外地创业,在建筑工地上做一些装饰工程。建筑行业不景气,促使他们回到家乡,而黄岭镇越做越红火的草莓产业成为他们的二次创业。

本以为转行到完全陌生的种植领域会困难重重,但经常下乡指导的技术员、上门授课的农业专家、配套完备的种植大棚……让他们的创业虽然充满辛苦,但收获更多。

图片

张影在大棚里忙活(央广网记者 张琳琳 摄)

黄岭镇党委书记王春吾告诉记者,为了保证草莓品质,黄岭镇推行“首席专家+科研团队+草莓师傅+种植大户”的工作机制,注重草莓的病虫害防治,引导果农树立长远发展意识。黄岭镇还注册了“黄岭草莓”商标,供果农们免费使用,并成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管站,配齐各种快检设备,对每批次上市草莓进行抽检,确保产品品质有保障。

“回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张影说,大家在田地里看到了未来的盼头。

目前,黄岭镇14个村已实现草莓种植全覆盖,前洼、秦庄、八里坡、彭寨等贫困村因此脱贫。

小草莓带动大产业

以黄岭镇为圆心,种植草莓的热潮在临泉县不断蔓延。仅2023年,临泉县草莓实现销售收入约4.5亿元。从种植、收购到分拣、包装、运输,一条草莓产业链带动群众直接就业约1.3万人、人均增收约6000元。

如今,临泉草莓售往北京、天津、河南、江苏、福建等地,仅在黄岭镇设置的收购点就有40余家。

黄岭镇党委书记王春吾说:“我们发展草莓产业的目的,就是让群众增收过上好日子,培育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让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图片

游客在采摘草莓(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

王春吾说,眼下,他们把草莓采摘和旅游产业深度结合,举办草莓节,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体验。摘草莓、购买特色农产品……成为县域旅游的一大亮点。

下一步,他们还计划在草莓深加工产业方面下功夫,提高草莓的附加值,用“小草莓”带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同时把电商发展起来,让“黄岭草莓”销往更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