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窗外的暖阳高挂,地上散落着一些金色的落叶,我们能够在这么富有诗意的音乐城堡里面相聚,来畅谈蔡元培先生的美学理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近日,已经89岁高龄的作曲家陈钢教授做客上海音乐学院“蔡元培美育大讲堂”,以《教我如何不想他——追寻蔡元培》为题,与市民和乐迷一道,分享了近百年来历代上音人以蔡元培先生创院时提出的美学理念为指引,探索、丰富和发展音乐之美的征程。
“刚才我乘车从汾阳路的上音大门进来,左手边的草地上,矗立着蔡元培先生的雕像,然后又经过黄自、贺绿汀、丁善德等几位先生的雕像,最后来到了被市民们称为‘音乐城堡’的这里。这条路并不长,但我马上就想起了学生时期喜欢唱的那首歌《小路》。”开讲之前,陈钢动情地给市民和乐迷哼唱起了“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细又长,我的小路伸向远方”。
陈钢说,他总能因为这条“小路”想起上音近百年的发展“长路”:“1927年蔡元培等人创建了这所学校,从南昌路的一座小洋房,然后经过了江湾、漕河泾一直到这里的汾阳路20号,这条路不短,它走过了漫长的近百年,这条路,是蔡元培先生开创的一条寻求美、保卫美、创造美的路,走在这条路上,我就总是感慨万千。”
陈钢说:“一代一代的上音人,正是在不断用音乐艺术内容充实着蔡元培先生的理念。”
“追寻蔡元培”的陈钢,讲述了他所总结的美学六个特征,在熟读中外音乐史实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创作和感悟,深入浅出地给市民和乐迷上了一堂关于美的名师课。
对于市民和乐迷关心的“如何欣赏美”的问题,他用父亲陈歌辛给自己讲过的“三只耳朵听音乐”理念,给予生动的回答。“我爸爸告诉我,我们现代人一定要有三只‘全方位’的耳朵,第一只耳朵听古典音乐,第二只耳朵听现代音乐,第三只耳朵听流行音乐。无论是古典还是流行,好音乐是有多样性的,我们都应该要听。”陈钢也将这个理念于2007年集结成书出版,继承并发展了上音先贤的音乐理念。
从1959年与何占豪合作,写出经典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到此后创作的《红色小提琴》《王昭君》和双簧管协奏曲《囊玛》以及交响诗曲《情殇——霓裳骊歌杨贵妃》等作品。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他,仍在不遗余力地探索中西方音乐的交流、互鉴与融合。“作为一名作曲家,我觉得这是我的任务。”陈钢表示,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各有优势,中国作曲家就应该积极探索,去创作“一种既有东方神韵,又有张力和爆发力的、表达现代人情感的音乐”。为此,他在84岁高龄创作交响诗曲《情殇——霓裳骊歌杨贵妃》时,一方面“力图用最古老的戏曲——昆曲中的水磨腔去表达其中婉转缠绕的深情”,一方面又尝试了很多现代手法,“现代表达中仅有情绪是不够的,因为我们不只是写一个故事,而是要写出《长恨歌》中的大悲与大爱,这就必须要有交响乐,去表达那种大的格局、大的情怀”。
“上音几代人前赴后继,让这条对美的追寻之路,近百年来从未断过。上音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用蔡元培先生教给我们的‘美’所结出的硕果来献给这座学校,是我们最大的献礼,也是我们的心愿。”陈钢说。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