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官敬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任务中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正在开辟新赛道。2024年被誉为低空经济元年,中国低空经济产业规模以年均超20%的速度增长,通用航空器数量已突破3万架。低空+物流、低空+农业、低空+测绘等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促进了低空飞行技术的蓬勃发展,也标注着打破传统经济模式局限、开启无限机遇的新征程。
12月25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会议审议了《关于推进新时代湖南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就指出,要优化发展思路,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推动航线开发向市场化、规范化、专业化转变,并强调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低空制造业和特色低空经济产业园区。相关部门要形成工作合力,完善配套政策,协调推进重大项目、重要事项落地落实。这无疑为湖南低空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
低空经济是一片蓝海。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幻中的场景正在照进现实,低空经济涌动着澎湃发展趋势,拉动货物、人流、技术等流通融合,释放经济活力、创造新的就业市场和发展景象。同时,低空经济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超过5000亿元,预计2026年有望突破万亿元。然而,机遇和挑战并存,蓬勃发展的低空经济蕴含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格局,诸如通用航空市场、民用无人机市场、eVTOL市场等细分领域,都在打响市场争夺“主攻仗”,这也充分照见低空经济脉动的强大潜能。
交通通驳、城际通航、城市快递配送、医疗器官运输、应急救援、作战支援、后勤运输等等,聚焦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前景,低空经济正努力塑造“天空之城”,未来发展的道路已然在脚下铺开。故此,只有让低空飞行贴合市场需求、把握公众期待意愿,才能在这条新赛道上飞得更稳、走得更远。当然,低空经济并非单一、孤立的事物,而是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再加上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战略理念,恰好契合低空经济整合多领域、多产业、多企业的现实需要,能够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彰显制度优势,从而助力低空经济振翅“起飞”。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低空经济核心在于向“新”而“飞”。好的技术是买不来的,低空经济繁荣可持续的引擎离不开新质生产力,需要聚焦电机、电控、冷却系统等高精尖端科技攻关研发,破除卡脖子技术,让低空经济彻底冲破技术束缚。同时,要涵养“链”式发展理念,构建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等一体化格局,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和规模化,打造协同发力、整体联动的产业生态,才能为低空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坚实保障。
因地制宜发展低空经济,需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落地。作为新型战略性产业和“弯道超车”的新赛道,低空经济对科技创新研发力和关联产业链供应力等有着较高要求,这就决定了打造“天空之城”不能盲目上项目、铺摊子,更不能一窝蜂、好高骛远。此外,相关顶层制度设计,保障低空经济安全系数以及高效规范等问题,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课题。总之,立足脚下、扎实耕耘、有条不紊、稳妥迈步,才是低空经济振翅“起飞”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