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12月26日,最高法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人民法院第六个五年改革纲要(2024—2028年)》(简称《纲要》)。最高法副院长茅仲华表示,为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纲要》提出“巩固深化立案登记制,坚持调解自愿原则,能调则调、当判则判,依法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切实杜绝诉前调解违背当事人意愿、久调不决、拖延立案等现象,有效防止“立案难”。
最高法新闻发布会。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茅仲华介绍,针对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纲要》提出要“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完善刑事、行政、民事交叉案件处置机制和裁判规则,明确涉企案件常见行为罪与非罪界限,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
“这一改革任务有利于加强对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司法保护,推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发挥司法审判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鼓励、支持、规范、引导作用。”茅仲华说。
在刑事诉讼方面,他表示,《纲要》围绕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健全认罪认罚轻微刑事案件办理机制、推动建立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完善涉公民人身权利的强制措施制度、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改革部署。
通过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推动健全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实现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有机统一。同时,《纲要》在这一部分还针对诉讼管辖、审级监督、国家赔偿、司法救助等方面提出相关改革举措,为当事人诉讼提供更加全面、完备的程序保障。
茅仲华强调,全面准确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有效压实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责任,加强对案件质量的把关,进一步推动完善权责明晰、权责统一、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司法责任制度体系,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
例如,为进一步统一法律适用,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最大限度避免“类案不同判”,《纲要》提出“推进人民法院案例库建设”、“规范‘法答网’运行”、“加强‘库网’融合发展”等改革要求,推动裁判规则输出与信息技术手段深度融合,既为法官办案提供智力支持和规则参考,也便于社会各界通过公开的入库案例和精选答问,加强对审判工作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