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有个中阳楼?这座明代奇楼,装着一城风絮满楼烟云…

MUSEUM

 晋地宝藏·神奇文物在这里



文物,

记录过去,映照当下。



山西是文物大省,

除大量不可移动文物,

各博物馆现存可移动文物达320余万件(套)。

每一件文物,

都讲述着三晋文明故事,

构建着共同的精神家园。



为了让人们从静默的文物中,

看得见鲜活的历史细节,

触摸到过往生活的人间温度,

感知器物之美、探索之美、文明之美,

由山西省文物局主办,

山西晚报、山西省博物馆协会承办,

启动了“晋地宝藏·神奇文物在这里”第三季。



从此刻起,

让我们感受山西文物的神奇……


往期回顾


图片

山西晚报2024年9月13日报道版面















图片


主角:中阳楼模型
  

体态:通高170厘米、通长84.5厘米、通宽84厘米
  

出生时期:
  

出生地:民间征集
  

藏宝地:孝义市博物馆















图片


这是一座楼,有着普通成年人的高度,但比所有人都要古老。
  

这是一座用竹木雕制的楼,虽然是个模型,却非常精致,檐牙高举,斗拱林立,每一个细节都十分逼真,如同一个缩微了的世界。
  

如果没有这座楼的模型,我们不会知道中阳楼原来的一种样子。
  

这座民国时期藏于吕梁孝义市苏家庄靳家老宅门道中的十字歇山顶、三层三檐的中阳楼模型,与坐落在孝义旧城十字街中心的中阳楼实体,相距不到二十里地。
  

然而,一个却不是另一个的投影。
  

图片

中阳楼模型

山西省文物局供图


据碑文记载,中阳楼始建于汉魏,元大德七年(1303年)毁于地震。何年复建史书不详,或许这座明代的中阳楼模型可以提供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清同治七年(1868年),复建后的中阳楼遭雷火毁坏,四十余年后再度重建。1957年和1983年进行过两次较大的全面修葺,使得这座吕梁地区保存至今结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楼式古建筑重现光彩。
  

今天的中阳楼保持着明代模型可见的十字歇山顶,也是全木结构,然而却是四层四檐,比明代模型多了一层。两者的第一层相似,通穿四向,粗大的实体柱外加一圈檐柱,坐落在四个墩台之上。
  

只是,模型的墩台一带并没有楼梯与碑刻。模型的楼内也没有藻井绘画以及诸样塑像。模型外围周遭不见“中和位育”“带汾水襟霍山”“行孝仗义”“向南斗”“衔衡岳”“光被四表”“控云朔”“位中枢”“纵览四宇”“倚太恒”“拱北极”“中阳楼”一系列牌匾,不见“孝为人之本”“义乃君之宗”的名联。模型就是那么玲珑剔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宛如神来之笔。
  

牌匾也好,壁绘也好,总能在如今高耸入云的四层中阳楼上看到,可以借助天光的变幻,看它迭峭的层檐、雕画的梁栋、流金溢彩的琉璃脊兽。
 

图片

中阳楼

图源:@遗产君

 

从古到今,人类从不掩饰对高处的向往,而正是看上去不可企及的高处,使得人类在提升自身方面越走越远。
  

但你很难像看模型那样,看到未知的预置,以及它神秘的来处。
  

西汉时期,用模型来反映建筑这一形式就在明器上有了体现。古滇国地区(今以滇池为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上开始出现干栏式建筑形象。而大量出土的东汉明器中,陶楼、院落、屋舍乃至猪圈模型比比皆是,为今天研究当时建筑提供了参考实例。历代建筑模型所涉甚广,内容丰富,材质多样,如北齐的柱顶石屋、唐代的单层佛塔式纯金舍利函、元代的佛教“曼陀罗”坛城,等等。
  

在文献记载中,隋朝的宇文恺,是制作建筑模型用于建筑设计的先行者。宇文恺“少有器局”,好学博览,“多伎艺”,他规划设计了隋大兴城、仁寿宫、洛阳城等超大型建筑群,设计建造了殿体装有轮轴可以移动的观风行殿,关键是能够反复多次拆卸拼装。隋廷复建明堂,宇文恺专门制作了木质模型,“其样以木为之,下为方堂,堂有五室,上为圆观,观有四门”(《隋书·列传第三十三》),用于皇帝审定。
  

图片

中阳楼

图源:@遗产君


此后,木质模型在建筑中广泛运用。宋初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开宝寺兴建八角十三层琉璃木塔之前,建筑师喻皓制作了模型。画家郭忠恕对模型结构进行计算,发现了设计错误,避免了这座设计高度达108米的宝塔出现工程事故。明熹宗因为痴迷木模型的制作,甚至荒废了朝政。据清吴陈琰《旷园杂志》记载,明熹宗“尝于庭院中盖小宫殿,高四尺许,玲珑巧妙”。太监刘若愚编写的明宫廷杂史《酌中志余》里记录,每当明熹宗“所削得意之时”,遇到朝事奏请定夺,往往一句话,让官员“用心去做”。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七十多岁的老工师梁九“以寸准尺,以尺准丈,不逾数尺许”,按1:10的比例制作了“四阿重室”的木模型,被誉为绝技。
  

用于建筑设计的建筑模型在古代被称为“木样”或“小样”,民间则把制作过程称为“扎小样”或“造小样”。唐代魏征在《隋书·礼仪志》中最早明确提及“木样”,并且记载了宇文恺制作的“明堂木样”。
  

与建筑实际建造难易、复杂程度相对应,“木样”的制作同样一丝不苟。据学者研究,“木样”工艺分为画草图、选料、烤干、下料、制作基台、立柱、形成柱网、组装梁架、屋顶建造、装修、油漆彩绘等流程,均为手工制作,并沿袭了榫卯工艺、斗拱结构等大木作营造的多种技法。这种以小比例尺方式精确还原大木作营造的结构和样式,以检验大木作营造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木样”技术,在保证建筑完美落成的同时,降低了建筑的经济成本,节省了建筑的建造时间。
  

我们无法得知中阳楼模型出自明代哪位巧匠之手。时间仅仅留下人类优秀的物证,同时留下哑谜。尽管当地曾经流传着鲁班显灵帮助建造中阳楼的传说,但这又何尝不是世间对天工之物的最高赞美?
 

图片

中阳楼

图源:@遗产君

 

西周以来,城镇规划基本上按照“城市方正,城内大街十字形,市中心设市楼或钟鼓楼,棋盘式街区,周边是城墙和护城河”这一格局。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的孝义旧城无疑也沿袭了这种理念,呈现出典型的“内城外郭”格局,内城称“坊”,外郭曰“厢”。虽经历代修茸,但“内城外郭”“内坊外厢”“三坊三厢”“六门八楼”“九街十巷”的基本格局至今未有大的变动。内城主干道以中阳楼为中心形成十字街,串联起棋盘式街区。
  

古时在城镇中心设置市楼或钟鼓楼,首先基于实用。钟鼓楼掌控着人类的作息,市楼则主要用于“俯察百燧”(监督街市商贩)。历史上的孝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之地,据《中阳楼并永安市场记》描述,“车骑缤纷商贾麇至,每届七月会期,商人多集于此,便懋迁,广交易”。商队来自晋冀鲁豫甘宁新蒙各地,商旅涉足京津沪杭及关外,至民国十五年(1926)达到鼎盛时期。
  

上世纪六十年代,这座明代中阳楼模型被捐献出来,先后成为文化馆、博物馆的馆藏。而中阳楼实体,也在2006年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最后,

再来看一组中阳楼的老照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唐晋

图|山西省文物局 遗产君 德和泉

海报题字|柴然

海报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傅宇珺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