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发布“郧县人头骨化石”复原像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记者从湖北省博物馆获悉,今天(12月26日),该馆对外发布镇馆之宝“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复原像。在历时近8年研究后,“湖北省郧县人头骨化石高精度扫描及相貌复原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图片12月26日,湖北省博物馆发布镇馆之宝“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复原像。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据专家介绍,研究步骤分为两个部分:高精度扫描头骨化石和颅骨相貌复原。研究团队首先通过高精度工业级扫描仪,多次扫描郧县人1号、2号头骨化石,科学、精准重建郧县人头骨化石模型;然后以颅骨为基础,以人体头面部的解剖学规律为依据,在颅骨模型影像上,借助雕塑、绘画和计算机图像等造型技术手段,塑上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肌肤、毛发等细部,重建颅骨的生前面貌。

经研究,一号头骨化石,女性,年龄25-45岁,距今约100万年;二号头骨化石,男性,年龄25-45岁,距今约100万年。

专家表示,此前,北京人、陕西蓝田人、四川资阳人、安徽华龙洞人等古人类化石均做过相关的相貌复原工作,但因多数古人类化石保存不完整,缺失大部分颅骨关键部位,导致复原像不完美;而保存完整的北京人的相貌复原,中外学者做的结果又不一致。

此次郧县人头骨化石相貌复原,集合了古人类学家、刑侦专家、三维复原专家、旧石器时代考古专家,是世界上首次对距今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开展的科学相貌复原工作,对古人类化石相貌复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专家称,这是世界上首次对距今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开展的科学的相貌复原工作,对古人类化石相貌复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据悉,“湖北省郧县人头骨化石高精度扫描及相貌复原研究”工作于2017年6月启动,组建了一支由湖北省博物馆、山西大学、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多学科、多领域、跨专业的科研团队。

  • 多知道一点

“郧县人”考古发现已取得多个成就

1989年5月18日,文物普查队员发现了第1具(1号)古人类头骨化石。1990年6月15日,在该地考古发掘时发现第2具(2号)古人类头骨化石,1994年,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根据化石的出土地将其命名为“郧县人”。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100万年。2022年5月18日,在同一地层再次惊现第3具(3号)古人类头骨化石,年代距今约100万年。

十堰市郧阳区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990年、2022年先后发掘出土的3具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头骨化石,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填补了人类演化链条中从元谋人蓝田人到北京人之间100万年时间节点的缺憾,为研究东亚直立人的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特别是在探讨东亚古人类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来源以及与智人之间的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上具有重要价值,为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化史,讲好东方人类故乡先民演化和文化发展的故事,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依据与信息。

多年来,“郧县人”考古发现取得了多个成就。1990年首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先后登上美国《Discovery》杂志和英国《Nature》杂志。2022年11月,再次登上英国《Nature》杂志;12月,被评为“2022年度国际十大考古新闻”“2022年文博行业十大热点事件”。2023年2月,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郧县人”3号头骨出土地)荣获“2022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3月,荣获“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8月,“郧县人”被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编入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中国历史》。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