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1
6 岁儿童;自 2 岁开始,每 1~2 月一次间断发热。每次发热 6~7 天,体温最高 40℃,发热时血象提示白细胞增高,发热前有畏寒、寒战;有时伴咳嗽、流涕、腹痛和腹泻。无皮疹、头痛、呕吐、关节肿痛。既往有免疫接种后发热。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后未使用抗生素、激素下,仅仅对发热对症处理,体温可降至正常。发热时,患者伴有腹痛、腹泻、关节肿痛和肝脾肿大。
图:患者体温变化趋势图。来源:参考 1。
该病例后续经生化检测提示血 IgD 数值显著增高,MVK 酶活性显著偏低。经基因检测确诊高免疫球蛋白 D 综合征 (hyperimmunoglobulin D syndrome, HIDS;MIM #260920)。这是中国内地报道的第一例经基因确诊的 HIDS[1]。
病例 2
患儿男,5 岁 9 月龄,汉族。因「反复发热伴面色苍白 5 年余」于 2017 年 5 月入住深圳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
患者在出生后 10 天左右出现反复发热,以中高热为主,热峰 39℃ 以上,间隔 2~3 个月发作 1 次,每次持续 3~4 d,3 年前(2 岁龄)发热频次增多,间隔 2~4 周发作 1 次,每次持续 3~7 d,发热时伴游走性关节肿痛及活动障碍,以双膝、双踝、双肘、双腕关节为主,伴脐周剧烈腹痛、呕吐,间断腹泻,偶有头痛,持续性面色苍白,外院曾诊断为「脓毒症、川崎病、慢性贫血、反应性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予抗感染、补铁、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后病情仍反复,2 年前临床诊断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2 个月前曾诊断「不完全性低位肠梗阻」,行禁食、胃肠减压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5 d 前患儿再次出现发热,伴颜面、双手红斑样皮疹,无痒感,伴腹痛及关节肿痛,以「自身炎症性疾病」收入院。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身高 94 cm,体重 18.5 kg。神志清,反应可,体形消瘦,面色苍白,全身无皮疹;颈部、颌下及锁骨上可扪及肿大淋巴结,最大 2 cm×1.5 cm,质软光滑,无触痛,活动度欠佳,局部无红肿;口唇干燥、苍白,可见龋齿,呼吸稍促,双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膨隆,肝肋下 4 cm,质韧光滑,脾脏右肋下平髂前下棘。双膝、双踝、右腕关节肿胀伴活动受限,局部皮温升高,触痛明显,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1 s。
该患者的 IgD 数值高于同龄对照组,而 MVK 酶活性显著偏低,患儿甲羟戊酸激酶(MVK)基因存在 2 个杂合变异,在此前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中均未见报道。但根据生化结果确诊 HIDS[2]。
高 IgD 综合征患者。来源:参考 2
历史与流行病学
目前并不清楚性别、族裔等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还需更多研究来了解该病的流行状况。
病理生理学
1.翟晓文,王晓川,侯佳,《高免疫球蛋白 D伴周期性发热综合征 1例病例报告》,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6年11卷5期 373-376页
2.宋红梅,翁若航, 杨军,《甲羟戊酸激酶缺乏症一例》,中华儿科杂志,2018年56卷6期
3.Hyperimmunoglobulinaemia D and periodic fever: a new syndrome. Lancet 1984; 1:1087.
4.Natural history of mevalonate kinase deficiency: a literature review,Pediatr Rheumatol Online J. 2016; 14: 30.
5.Uptodate临床顾问
6.Homozygosity for the V377I mutation in mevalonate kinase causes distinct clinical phenotypes in two sibs with hyperimmunoglobulinaemia D and periodic fever syndrome (HIDS). RMD Open 2016; 2:e00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