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男人上位,又抛夫后悔?原来风头无两的女神竟然被冤枉这么久...

最近羊刷到了一个网友的猜想,女娲可能真实存在过。

图片图片来源@啦啦啦哈哈

在深扒了一下有关女娲的研究后,羊发现学者们确实给出了一些合理的推测。

女娲可能是原始氏族的名号,代表了一代又一代的氏族首领,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的尊称。

图片娲皇宫女娲雕像 图片来源@勇敢的小确幸 上述观点引自毛巧晖《山西吉县伏羲女娲研究》

不仅是女娲,在母系社会时期,帝也是女性的象征,代表着女性的生殖器官。

考古学家卫聚贤教授曾提出过如下观点: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多有倒三角形▽的花纹,即是女子生殖器之象征,这个倒三角形在之后演变为“帝’字。

图片参考来源《女神的失落》

这种观点不仅揭示了女性的重要地位,也启发着我们重新考虑神话中神的原始性别。

这期我们就来看看中国的女神们有多牛!

女娲的本色,中国神话体系的第一大神

我们还是先从女娲说起。

经常逛博物馆的姐妹可能会发现,女娲总是和伏羲共同出现。

伏羲所执矩象征地,女娲所执规象征天。

有说二人是夫妻的,也有说二人是兄妹。

图片伏羲女娲图 女娲(左) 伏羲(右)

但实际上,女娲刚出现的时候既没有丈夫,也没有哥哥,她就是独立且唯一的创世女神。

女娲之所以会从创世神变成伏羲的妻子/妹妹,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息息相关。

图片红山文化孕妇陶塑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古代神话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自然神话→图腾神话→宗祖(生殖)神话。

随着神话故事的演进,女娲的形象也逐渐产生了变化。

图片

最先出现的是自然神话。

虽然在这一时期文字还远未诞生,但神话故事可以通过口头传承,深入人心,并最终被后人记录下来。

在《庄子·大宗师》就有记载:“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

里面的豨韦氏指的就是女娲,意思是女娲曾经开天辟地。

是的,在《庄子》中,开天辟地的不是盘古,而是女娲。

图片女娲曾被称为女希,豨、希古音读相同

在开天辟地后,女娲补天、止洪水、造人造物。

她以创世女神的形象现身,是大地之母与人类之母,具有独立且崇高的地位。

在第二类神话传说中,女娲的形象近似于原始氏族的首领。

她可能氏族首领的称号,或者代表氏族图腾,体现着母系社会的特征。

红山文化遗址就曾出土了泥塑女性肢体和女神头面部泥塑像,故此命名为女神庙。

有学者认为女神庙内供奉的女祖就与女娲有关系。

图片

在很多文物中,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状,带有非常浓郁的原始气息。

这是因为在先民看来,蛇是一种繁衍能力非常强的生物。人们将对蛇的崇拜转化为图腾用在女娲身上。

图片图片来源@东城离九世赤红莲

在更晚出现的第三类神话传说中,女娲开始与伏羲为夫妻,二人共同创造世界、繁衍后代,她不再是独立的女神。

女性神灵地位开始下降,男性神灵地位开始增强。

图片伏羲女娲捧日拓片

神话的演进与社会发展同步,前苏联学者柯斯文曾概括过神的性别如何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

“自然力和自然因素被赋与以妇女的形象,她们的精灵也都有女性的称号…妇女们基于自己的经济及社会地位在崇拜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向父权制的过渡,妇女在宗教中的主导作用被男子排挤掉了,女性的精灵变为男性的精灵。”

图片3万年前的女性石雕像

女娲从创世神变为伏羲的妻子,也映射着现实社会从母权制转变为父权制。

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于母系社会的女神们要么开始有了配偶,要么就是经历了性别上的转变。

神话传说在传播的过程中,都会掺入后世的价值观。只有当我们追溯女神诞生之初的故事时,才能发现她们独立的本色。

中国女神自有姓名

神话传说是先民解读自然万物的方式之一。

在众多神话中,对人类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对生、死、日、月的神化。


这些神明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深刻影响着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图片《西王母图》 图片来源@苏富比拍卖

在传统认知中,掌管生与死的神明分别是东王公与西王母,但她们本来是东母与西母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曾出现过东母、西母的称谓。

历史学家宋镇豪教授认为,东母对应生命之神,西母对应死亡之神,反映了商人对生死的崇拜。

图片

图片魏晋西王母(上)与东王公(下)画像

除了有像东母这样发生性别转变的女神,还有不少性情大变的女神。

西王母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图片明代 西王母铜像

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见到的王母娘娘就是道教版西王母。

不少人会误以为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是夫妻关系,但实际上二人是“同事关系”。

图片

而在更早的神话传说中,西王母不仅是没有“男同事”相伴、独立出场的大女神,她的形象也没有这么和蔼可亲。

在《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是一个半人半兽的神祇:“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她掌管着天灾和刑罚,是一个充满威慑力的神祇,居住在被古人视为神秘之地的昆仑山。

图片东汉 西王母画像砖

西王母性情大变的转折点发生在周代。

在《列子·周穆王》中记载了西王母与周穆王相会的场景。

西王母为周穆王唱了一首歌谣,而周穆王也应和了这首歌谣,其歌词中透露出一种哀愁的情感。

此后,盛气凌人、高不可攀的西王母开始沾染上人间的气息,变得愈加和蔼可亲。

图片《西王母图》

到了东汉,被过度浪漫化的西王母甚至还拥有了华丽的发髻,背后会生出双翼。

图片西王母画像砖

在形象上有很大反转的还有日神和月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与日月相关的神明有很多,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是嫦娥(月)羲和(日)

经常被文人骚客吟咏的嫦娥,在很多人心中一值是温柔美丽的形象。

图片唐寅《嫦娥执桂图》

有关嫦娥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她偷灵药后奔月的故事。

据说,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

后羿的徒弟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最终独自栖身在月亮上的广寒宫。

图片嫦娥奔月

不少人猜想,失去了爱人的陪伴、独自在月亮上居住的嫦娥内心大概充满了后悔和寂寞。

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李商隐的那首《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图片《嫦娥月宫图》

与后羿相关的故事,不免为嫦娥增添了一层受爱情所困的假象。

实际上嫦娥的本名是“恒我”,是使我永恒之意,而她原本也不是应悔偷灵药的后羿之妻。

在西汉时期,为了避免与汉文帝刘恒的名字冲突,人们将“恒我”更名为“姮娥”,再后来又演变成了“嫦娥”。

图片图片来源@瞿梦云

有关恒我的故事记载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的《归藏》和西汉时期的《淮南子》。

不过,这两部著作中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嫦娥和后羿是夫妻关系。

把嫦娥和后羿列为夫妻,始于东汉时期的官员高诱为《淮南子》作的注解。

图片《归藏》

而这种由于更改名字被误解的女神还有日神羲和

提起与太阳相关的上古大神,可能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夸父逐日的故事。

但学者通过对古文字、古音等的考证,认为夸父原本应是夸娥,其真实身份应是女神羲和(在古音中夸娥与羲和同音),而她是中国神话中的日神。

图片参考来源《女神的失落》

我们从小听说的夸父逐日极有可能是夸娥入日,反应的是远古时代发生的日食现象。

先民们看到日食的黑影钻入太阳后,创造了女神夸娥(羲和)入日的故事。

图片日食 图片来源@Ryan Lin

像东母、西母、月神、日神这样能被学者们详细考证的女神并不占多数。

但我们仍能在有限的故事中看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出于对女性力量的认可,人们将自然界的神秘力量赋予女性,将她们尊崇为女神。

而女神从不只是美丽的代名词,女神更意味着女性本就是有能量的巨人。

参考资料:

龚维英《女神的失落》

常耀华《殷墟卜辞中的“东母”“西母”与“东王公”“西王母”神话传说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