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对象:驰援土耳其地震灾区的晋江蓝天救援队
报道日期:2023年2月10日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两次7.8级地震,造成土耳其和叙利亚两国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泉州、晋江蓝天救援队6名队员紧急驰援土耳其。在这场跨越8000公里的紧急驰援期间,他们搜索废墟、抢救生命、赈济灾民,书写了两国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佳话。事隔22个月,救援队员、土耳其当地志愿者接受记者回访,当时救援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目前,灾区已经重建,但当地居民对救援队员的帮助依旧心怀感激。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傅恒
泉州通报道页面
回顾
土耳其突发大地震 泉州6勇士紧急驰援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地震发生后不久,蓝天救援队立即组织队员开始进行灾情信息采集、向联合国报备、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和组织全国有城市搜救经验的蓝天救援队队员报名,为前往土耳其参加国际救援做积极准备。
泉州蓝天救援队收到动员令后,队员们报名踊跃。泉州蓝天救援队和晋江蓝天救援队确定了第一批次名单,由苏国顺、杜晓航、吴加克、郭辉耀、冉小德、林志阳6名队员与其他地方的救援队员一起前往土耳其进行国际救援。随后,救援人员坐上了飞往伊斯坦布尔的航班,再转机至距离灾区最近的阿达纳机场,而后乘坐大巴车艰难进入震区马拉蒂亚。
当年2月9日21时58分,在首批救援队员抵达马拉蒂亚9个小时后,第一位幸存者被救出。在我国大使馆、联合国和土方应急部门的统一协调下,救援队员夜以继日开展联合救援行动。截至当地时间2月16日,驰援土耳其的首批福建蓝天救援队共参与搜寻到46人,其中幸存者3人、遇难者43人。
结束救援任务后,当年2月17日,来自福建的9名蓝天救援队队员(其中6名为泉州队员)返回泉州,在走下摆渡车,踏进泉州晋江国际机场的贵宾厅时,现场掌声雷动,家人们送上鲜花,队友们献上拥抱,迎接英雄凯旋。
蓝天救援队队员进行水域救援训练(受访者供图)
回访
第一次出国救援 与当地志愿者结下深厚友谊
“那是我第一次出国,现在回想起灾区的景象,心里还是很难过。”12月6日下午,晋江蓝天救援队队长杜晓航对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救援场景。救援队员抵达阿达纳机场时,当地温度-8℃,余震不断,建筑随时可能二次坍塌,这让救援难度大大提升,但是他们并没有退缩,三班交替昼夜不断地进行探索挖掘工作。杜晓航说,在救援过程中发生了余震,在撤离的时候,很多人摔倒了,他也摔倒了,虽然很危险,但他只想着尽可能抢时间,多救出一点人。虽然已经时隔一年多,但他还会不时想起当时救援的场景,想起当地的居民和志愿者,有时候他也会与当时的翻译志愿者国肯联系,两人互送一些当地的小礼物。
救援已经结束,生活还要继续。这一年多来,杜晓航依旧做着救援队的工作,除了随时出动的救援任务,他还进入学校、企业,做安全宣教,让大家提高自救互救的意识。而晋江蓝天救援队也经历了几件大事,队里建成了党建馆,成立了妇女联合会。同时,队内人员进行了精简,目前共有救援队员80名,职业涵盖外卖小哥、快递员、老师、医生、律师、户外教练、个体户等。
杜晓航告诉记者,过去5年,晋江蓝天救援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未来五年,他期待救援队从有到强,从救援人员素质、装备、阵地建设等方面不断提高,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救援人才。
2023年2月10日《东南早报》报道版面
展望
灾区已经重建 希望不再有地震发生
2023年2月16日,一场临时的入队仪式在伊斯坦布尔机场举行。土耳其翻译志愿者国肯加入了晋江蓝天救援队,杜晓航为国肯戴上蓝天救援队的头盔。今年2月份,国肯赴约来泉,参加了队内培训并补上入队仪式。见面时,几位曾经在灾区并肩作战的队员眼含热泪紧紧相拥。
国肯加入晋江蓝天救援队,于今年2月来到泉州受训。(受访者供图)
12月6日,记者联系到国肯,他身在土耳其,正给旅行团当导游。国肯精通多门语言,在土耳其是一名出色的导游,震后一年多,他还是继续做着导游的工作。国肯说,当时他亲眼看到救援队夜以继日、不顾危险、冲锋在前的英勇行动,被大家不远万里支援土耳其的无私行为所感召,萌生了加入救援队的想法。
国肯告诉记者,地震救援结束后,当地政府就开始了灾区重建工作。当时的废墟上,现在已经盖起了房子,很多灾民已经搬回去住了。如今,灾民们想起中国救援队,想起泉州、晋江蓝天救援队,口中还是满是感激。
“我希望,不再有地震发生,政府要建造抗震级别更高的房子,两国人民都远离灾难,大家都平平安安的。”国肯说。
给泉州通的话
祝愿泉州通全体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平平安安,越办越好。 ——杜晓航
祝泉州通的工作人员健健康康,工作顺利,泉州通越做越大,越来越厉害,越来越有名。——国肯
记者手记:救援不分彼此
一场跨国的救援行动,搭建起两国人民的友谊桥梁,泉州的救援力量不畏艰险远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他们无私、真诚的援助,得到了土耳其人民的真情回应。大家目标一致——拯救生命。当成功营救出被困人员时,大家激动相拥,这种跨越国界的情感,充分彰显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